國內首家公益“食物銀行”入駐電商,免費專供臨期食品

成立7年來共幫助239家食品廠商,“搶救”了1000多噸即將浪費的臨期食品,免費發給需要幫助的羣眾100多萬人次……作為國內首家食物銀行,綠洲食物銀行正嘗試以“雲捐贈”的方式讓更多人受益。

9月16日,國內首家食物銀行淘寶店“綠洲盛食社”開業,作為“公益的免費援助活動”,可供有需要的人羣免費下單,包裹送貨上門。依靠平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物流系統,臨期食物加快了與時間的“賽跑”速度。

7年“搶救”1000多噸臨期食品

綠洲食物銀行創立於2014年,是我國首家公益性質的食物銀行,成立7年來幫助239家食品廠商,“搶救”了1000多噸即將浪費的臨期食品,免費發給需要幫助的羣眾100多萬人次,連續3年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在今年《反食品浪費法》出台的背景下,綠洲食物銀行的意義愈發凸顯。在綠洲食物銀行授權全國各地的304家非營利機構、社區、學校分發點中,共有5萬多名志願者參與臨期食物的分揀和派發。

上海綠洲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綠洲食物銀行創辦人李冰告訴新京報記者,《反食品浪費法》出台前,食物銀行的很多受贈者心存顧慮,認為臨期食品不好,質疑綠洲在做假公益。事實上,食品只要在保質期內保存得當,都是安全可食用的。

華東理工大學FDA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偉教授也表示,“臨期食品不等於過期食品,在保質期內正確儲存,品質和安全性沒有問題,可以放心食用。”

據介紹,綠洲食物銀行建立了食品可追溯體系,比如對食品捐贈、入庫、分發等每個流程都會詳細記錄在案;對企業捐贈有詳細的審批流程,除食品安全(生產經營許可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外,操作衞生、員工健康、運輸貯藏過程都是關鍵指標。

線上食物銀行擴大捐贈受助範圍

李冰坦言,綠洲食物銀行剛創辦時,面臨着食物來源短缺、受贈者對臨期食品心存顧慮等問題,第一年僅有20多家企業願意參與捐贈,後來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找到綠洲。捐贈品中,80%來自大企業。

在實際運作中,綠洲食物銀行並非沒有障礙。據李冰透露,出於食品安全考慮,綠洲食物銀行接受捐贈的食品90%以上都是預包裝食品,保質期較短、保存條件苛刻的鮮食仍謹慎對待。從捐贈品的具體種類來看,米麪糧油仍然是稀缺資源。一些地區由於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源,無法開設線下食物銀行。此外,目前全球所有食物銀行都是傳統的線下門店模式,人力成本高、發放效率低、受益羣眾範圍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物銀行的發展。

隨着淘寶平台的參與介入,綠洲食物銀行食物來源短缺和發放範圍受限的兩大難題有望得到解決。9月16日,國內首家食物銀行淘寶店“綠洲盛食社”開業,李冰為該店負責人。

新京報記者在該網店看到,寬粉、酸辣粉等公益食品售價僅1分錢,且每種食品的頁面都在顯著位置進行了保質期提示,運輸方式為快遞包郵。網店進行的“為公益的免費援助活動”,“收到食物後,可以聯繫客服返還付款”。

據淘寶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開通網上食物銀行,是為了提升食品分發的速度和效率,網購下單的領取方式也讓受助者更有尊嚴。此前,淘寶、天貓上很多食品企業找不到捐贈渠道,大量臨期食品或有瑕疵的食品被銷燬。

“綠洲盛食社”上線後,甘肅臨洮“隴百味特產”淘寶店店主楊立青首次嘗試進行“雲捐贈”,捐贈過程包括提供捐贈商品鏈接和數量,由“綠洲盛食社”上架;用户下單後,直接從臨洮的倉庫發貨給消費者,大大節省了捐贈食物轉運的時間和成本。

此外,“綠洲盛食社”還將借鑑綠洲食物銀行防止食品浪費的辦法,領取食物需要核實身份,每人每天限領一份。“綠洲盛食社”還掛出倡議書,呼籲消費者不要“薅羊毛”,持有低保證、殘障證明、大病證明或經居委會、學校等出具證明的困難家庭、事實孤兒等,是線上食物銀行的優先捐贈對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消費者對臨期食品認知越來越理性,為臨期食品投入到公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讓臨期食品物盡其用、減少浪費。近年我國基礎設施的完善,加上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和物流系統,可讓臨期食品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羣體。

新京報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盧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8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內首家公益“食物銀行”入駐電商,免費專供臨期食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