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王小芊)訊,在經歷了上週五高達5.86%的殺跌,Wind醫療器械指數今天回血1.67%,IVD概念股透景生命(300642.SZ)迎來漲停板。
醫療器械板塊現“過山車”行情
繼8月19日安徽發佈《公立醫療機構臨牀檢驗試劑集中帶量採購談判議價公告》之後,8月20日,醫療器械板塊全線殺跌,IVD(In-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體外診斷產品) 概念股跌幅領先,多隻相關概念股跌超10%。
8月23日,醫療器械板塊回暖,週五跌幅較大的透景生命、邁瑞醫療、南微醫學等紛紛回血。但除了週五晚間發佈了半年報,釋放了業績利好的透景生命之外,絕大部分IVD概念股的反彈幅度有限。
醫療器械股受公募和QFII青睞
透景生命的體外診斷業務佔比超85%,公司擅長的腫瘤檢測等產品正是本次採購的重點。上週五白天,受集採消息影響,透景生命股價跌超12%。上週五晚,公司發佈的半年報帶來了利好,報告顯示,透景生命2021上半年淨利潤暴漲近10倍,同時,公司多個領域的產品獲CE准入資質,或被列入WHO應急使用清單,這意味着公司的產品可以出海銷售,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集採帶來的業績影響。
透景生命最新披露的機構投資者名單裏,瑞銀、大摩、高盛、美林、中金香港資管等QFII赫然在列,QFII持股佔流通A股比例超20%。有6家公募機構也持有該公司的股份,代表基金包括邱棟榮管理的中庚小盤價值(007130.OF)。
醫療器械板塊另一隻經歷了上週五大跌,又在今天回血的個股邁瑞醫療(300760.SZ),主營業務則覆蓋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領域,體外診斷業務佔比約為32%。公司最新披露的半年報顯示,有98家公募機構持有公司股份,公募持股佔流通A股比例超25%。其中,南方、景順長城、嘉實、博時四家公募各有超30只基金持有,知名基金經理則包括劉彥春、駱帥、傅友興等。
距離半年報數據截止日已過去近兩個月,隨着近期市場政策的變化,機構現在又如何看待醫療器械概念股?
IVD集採或是長期影響
對於此次IVD集採引發醫療器械賽道“過山車”行情的原因,德邦基金資深研究員周瓅認為,安徽IVD集採的起因是某檢驗科主任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紀檢委出面要求並督促醫保局做集採。原本市場預期IVD的集採並沒有這麼快到來,突發事件引發市場恐慌情緒,疊加原本醫藥資金面的擁擠,導致了板塊以器械為首、藥品為輔的無差別下殺。經過一個週末,市場消化了這一信息帶來的衝擊,板塊集體回暖。
浙商基金的基金經理白玉認為,診斷檢驗試劑要換廠家非常麻煩,涉及到儀器置換和檢驗體系更換等問題,此次集採的本意是希望廠商繼承原有業務和客户,完成一輪降價。但近期資本市場的環境比較脆弱,同時集採了之前市場認為不可能集採的化學發光,板塊在短期利空下把悲觀情緒放大,甚至跌破公司的價值線,因此,週一板塊估值發生了修正。
後續影響方面,周瓅認為,集採方式上,由醫保局劃一個價格線,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兩輪談判,類似藥品集採,不同於耗材國採以廠家報價的方式。如果此次集採效果不錯,降幅較大,不排除其他省份紛紛效仿的可能性。從以往耗材集採的經驗來看,很難再以集採前的價格銷售。
集採品種上看,目前只集採了20多個發光品種,未來可能會覆蓋全部一百多個品種,且未來有可能拓展到所有試劑品類,不論檢測方法。因此對於企業來説是長期影響,唯有不斷開發出更創新的產品進行迭代,同時不斷橫向拓展產品線才得以破局。
一位關注醫療健康賽道的金融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從支付端來看,醫療健康行業的三大端口是直客(to C)、醫藥公司(to B)和政府(to G)。之前,業界普遍認為器械不會被納入集採,但事實上,對醫療器械的集採多年前就開始了。
這次安徽的IVD集採之所以產生了較大的市場反響,主要是由於把化學發光也納入了集採的範疇。化學發光產品的檢測精度差別較大,很難找到合適的參照,建立統一的產品評價標準較為困難,因此,此前業界普遍認為這類器械不會被納入集採。“這次的集採公告給市場傳遞了一個信號,”他表示,“短期來看,機構的投資方向會更集中在消費醫療(to C)和CXO/CRO/CDMO這類藥企買單的項目(to B),對納入醫保的項目(to G)投資較為審慎。”
醫療器械股是否仍在基金經理的配置名單?
周瓅認為,市場有波動是常態,醫藥是一個長邏輯向上的板塊,在人口大結構趨勢的背景下,仍值得關注和配置。創新與國際化是能規避政策風險的最優解,創新器械消費屬性和科技屬性兼備,而具備國際化能力的公司能夠抵禦住國內政策的衝擊。醫藥估值調整是好事,跌出空間才會出現新的上車機會。
白玉認為,2018年下半年4+7的帶量採購時,很多市場悲觀觀點認為一切皆可集採,以後藥品估值參考化工,器械估值參考家電。但正是在極度悲觀的預期下醫藥板塊被砸出了黃金坑,為19-20年的結構上行奠定了基礎。
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階段比海外平均晚30-40年時間,海外成熟市場的醫療器械過去30年平均PEG在2-2.5,估值比藥品要高,未來的資金一定會全球去尋找估值性價比最高的企業。作為基金經理,她認為,醫藥行業長期景氣的邏輯和基礎未變,此前較高的估值在當前劇烈調整中會落入合理區間,帶來投資機遇。堅持研發創新,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創新器械企業依然是基金重點關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