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基”解牛2021(三)|年內新發數量創新高、行業最愛“混”!卻有這些公募屢次發行“折戟”甚至“顆粒無收”

經歷了年初的市場火熱、年中的遇冷後回暖及年末的創新型基金不斷“面世”後,年內公募新發基金數量超越2020年全年,且刷新歷史新高。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新發基金數量超1900只,發行份額也高達2.89萬億份。但與此同時,年內也有31只新基募集失敗,更有8家基金管理人屢次遭遇發行“折戟”。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當前,年內還有8家中小型機構“顆粒無收”。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現象和年內行情波動不斷有一定關係,但同時也與公司產品業績、品牌影響力及渠道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庖“基”解牛2021(三)|年內新發數量創新高、行業最愛“混”!卻有這些公募屢次發行“折戟”甚至“顆粒無收”

年內新發基金超1900只創歷史新高

在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的賺錢效應下,公募基金也受到一眾投資者的追捧。2021年春節前後,新發基金不斷,且百億爆款基金、“日光基”頻現。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2021年春節假期前(2月11日前),共有12只(份額合併計算)新基金的發行份額超百億,而春節假期後至今,僅8只新基金的發行份額超百億。

此外,公募REITs、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同業存單AAA指數基金、北交所主題基金等行業新品也在年中至年末相繼“面世”,且吸金效應明顯。而隨着年內市場行情不斷波動,新基金髮行情況也存在冷熱不均的現象。但整體來看,年內新基金髮行數量已創歷年新高。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新發基金數量已達1907只(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發行份額達2.89萬億份。儘管年內的發行份額雖未超越2020年同期,但發行的基金數量不僅越超2020年同期的1390只、2020年全年的1460只,更刷新曆年來新基金的發行數量。

從年內前三大類型新發基金的發行情況來看,混合型基金的新發數量已達886只,發行份額在年內新發基金中的佔比高達57.78%,為年內發行數量及份額佔比最多的一類產品;而股票型、債券型基金的新發數量則為496只、392只,份額佔比分別為12.67%、24.15%。

從年內的整體發行情況來看,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年內的新基金髮行情況存在一定的分化現象,年初市場火熱,但春節假期後的回調也使新基金髮行一度遇冷。此外,頭部及頸部機構在年內的新發數量較多,而部分中小型機構則可能面臨發行困難甚至發行失敗等困境。

31只新品在年內發行“折戟”

正如楊德龍所説,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年內新發基金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卻也有部分機構的新品發行失敗,更有個別公募在年內屢次“折戟”。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21日,年內共有31只新發基金宣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其中包括4只指數型基金、10只債券型基金以及17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相關產品的公告指出,導致上述基金產品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主要由於未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備案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年內還有多家機構有1只以上的新品募集失敗。其中,華泰保興基金、九泰基金有3只新發基金宣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此外,還有中金基金、中融基金、平安基金、德邦基金、融通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在年內也有2只新品募集失敗。對於相關產品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相關機構,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覆。

某公募市場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今年市場持續震盪,熱點板塊頻繁輪換,且波動加大,投資者風險偏好普遍下降,投資意願降低是發行失敗的主要原因。隨着基金供給量越來越多,近一兩年基金髮行失敗逐步成為常態。但無論是發行失敗或基金清盤,都是公募基金行業保持動態平衡的市場機制,也是各家基金公司優化資源配置的選擇,以提高內部的運作效率,避免投研力量的分散,長期看有利於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南方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表示,由於新基金髮行需要向監管機構申請批文,但耗時長短不一,為了及時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基金公司會儲備一定的新基金髮行批文。待拿到批文後,基金公司需要與渠道對接發行時間,待產品正式發行時,市場或客户的需求可能已經發生變化,這可能也是導致新基金髮行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上述內部人士還提到,基金公司拿到批文後,若未在有效期限內進行募集的產品超過兩隻,則上報的基金需要進行為時6個月的註冊審查期限,這也會影響基金公司新產品的發行節奏。所以基金公司在拿到批文後,即使市場或客户發生變化,基金公司也還是會根據期限發行產品。過往為了保成立,基金公司也會耗費內部資源,爭取達到新基金成立的規模及人數標準。但是如果產品本身的生命力不強,基金公司保住了成立,賺“面子”卻輸了“裏子”。現在基金公司更多的是選擇順應市場需求,不再投入不必要的資源。

8家機構年內“顆粒無收”

事實上,對於中小型機構而言,發行新品的優勢確實難與頭部機構比肩。北京商報記者還注意到,在年內新發基金數量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卻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至今未有新品發售。

具體來看,截至12月21日,合煦智遠基金、金信基金、江信基金、凱石基金、明亞基金、先鋒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8家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尚未在年內發行新基金,至今“顆粒無收”。對於上述基金管理人在年內無新發基金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採訪上述基金管理人,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相關回復。

前述內部人士認為,“基金管理人肯定有想發新產品的意願,但可能由於沒有拿到批文或者沒有合適的渠道等原因,所以發行新產品的計劃也就擱置了。尤其是新公司,沒有過往歷史業績,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不一定認,所以不好發”。

楊德龍也提到,想要實現好的基金髮行成果,還是要靠業績,為持有人創造良好的業績才能有好的發行渠道支持。因為基金髮行,不僅與公司產品業績有關,還與公司知名度及渠道等各方面因素有關。

針對前述中小型機構的發行困境,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評價道,今年市場行情比較極端,分化非常嚴重,部分機構不在年內發售基金,一方面是市場環境不太友好,募集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基金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化,不確定風險較大,募集發行也可能會存在發行失敗風險。另外,小型基金機構存在募集難度大、品牌效應不強以及客户黏性不太高等因素,所以只有做好基金管理,做大做強基金淨值與基金資產配置水平,才能夠提升基金吸引力。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李海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5 字。

轉載請註明: 庖“基”解牛2021(三)|年內新發數量創新高、行業最愛“混”!卻有這些公募屢次發行“折戟”甚至“顆粒無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