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論壇|“國家隊”挑重擔,國企央企如何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紅星資本局5月29日消息,作為“國家隊”,國企特別是央企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技術攻關方面被賦予重任。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趙世堂在2023中關村論壇首屆國企發現與發明論壇上指出,十年來中央企業累計投入研發經費超過6萬億元,目前擁有研發人員達到119萬人,國家級的研發平台達到759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在有96個,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在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礎零部件等領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術,在能源、航天、交通、國工軍工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重擔之下,國企央企如何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與會嘉賓對當前原創技術面臨的卡點、機制創新等提出了觀點。
傳統慣性思維仍是卡點
基礎研究要做好長期冷板凳準備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實驗室研究就是基礎研究,而放大工程就不是基礎研究,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馬光輝釋疑了對“原創技術”的定義,她認為,一個發明、一個發現,從發現走向產品或者產業化,它就需要創新的技術,也就是原創的技術,所以技術工程都有原創的技術在裏面。
而所有的原創技術和基礎研究,最終一定要成為產品,走向產業化。同時,原創技術研究起源於長期的、紮實的基礎研究,所謂的發現和發明不可能是一夜之間產生的,是要經過常年的積累才會有發現和發明。
而原創技術沒有前人經驗可循,也沒有參照物,堵點難點必不可少。
中國石化首席科學家,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長吳長江看來,目前科技的發展條件、發展平台的限制、知識產權的限制以及傳統慣性思維都是需要突破的卡點。
“基礎研究本身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很多時候需要做冷板凳,而且求真的過程有時候跟社會的認可不一定一致,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裏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坐長期的冷板凳。”
企業關注不止技術
還要搭新型舉國體制的“台”
此前,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傑明曾指出,在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勇挑重擔,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行業發展需要,積極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核心技術攻關。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機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認為,原創技術策源地是指原始創新和核心底數最早提出的地方。是原始創新的組織者,也是核心技術的供給者,還是市場應用的先行者,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要具有前瞻性,要敢為人先,是領跑者不是跟隨者。
“必須依託原創技術策源地來提升我們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們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壽命可靠性進一步提升,進而提升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彈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發副總經理向巧強調,要把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目標放到民族復興的大目標裏謀劃、推動,這非常重要。“比如以航空發動機來説,不能僅僅滿足我能造出,還要看看航空動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怎麼能夠推動航空強國的建設,怎麼能夠推動民族復興這樣一個大目標來謀劃我們航空發動機的未來發展。”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企業科技創新”。與“企業技術創新”只有一字之差,向巧道出其中深意,“企業不能只關注你的技術,還得關心科技,要關心科技就得要加強技術研究,很多底層技術就是因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定位不僅只關心技術,還得關心基礎研究。”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實施路徑也在變化。“以前叫舉國體制,現在叫新型舉國體制,以前有可能就是完全政府作用,但是現在企業自己就要主動作為。”
向巧指出,企業應該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過程當中建立協同創新,集聚創新要素,推進成果轉化,同時打造創新生態。
特別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可能要去搭新型舉國體制的“台”,比如推動建立國家創新平台,牽頭搞創新聯合體。
實現從0到1
需關注容錯、激勵機制
在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看來,足夠的研發投入之後,體制機制創新和人才建設也是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必需的配套。
在體制建設上,高同慶認為,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必須考慮容錯機制和考核評價,“策源地是從0到1,到真正地實現產品能力服務全過程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對這個過程中的考核到底應該怎樣評價更適合、怎樣體現堅定不移,這是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激勵機制同樣重要。向巧強調,現在講得更多的是激勵科技人員,包括建立創新失敗的寬容機制,除此以外,還應激勵各個創新主體,比如企業跟各種不同的創新主體協同,就要關注不同創新主體訴求是什麼,讓大家願意跟你一起幹。
在如何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機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提出了國機集團的經驗參考。“我們首先是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到高校宣傳來吸引更多大學生、研究生參與到建設中來。其次,要培養具有創新和擔當的企業家,沒有好的企業家,原創技術策源地也做不了。第三,通過在技術高地上形成學術高峯,在科技團隊中產生領軍人才,來培養具有科學家素養的工程師和具有工程修養的研究員和教師。”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