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耀華淬火重生

  在我國建材工業領域,耀華玻璃集團是一家“有故事”的企業。

  它是一家“百年老店”,由近代民族實業家周學熙1922年在河北秦皇島創辦,是亞洲第一家採用機器連續生產平板玻璃的企業,被譽為“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

  走過90多年風雨,它先後擁有過中外合辦、官商合辦、國有全資、中外合資等不同身份,創造了連續12年行業評比第一的輝煌,但卻在耄耋之年背上了“鉅額虧損、鉅額負債、鉅額欠費”的沉重包袱,步履蹣跚,陷入困境,幾近崩潰。

  5年前,耀華集團開始處僵治困,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這塊“老玻璃”淬火重生:企業實現經營效益扭虧為盈,內部管理持續改善,未來發展規劃路徑明確。2020年6月30日,耀華集團完成重組正式加入中國建材集團。2020年,耀華集團利潤總額比2015年增長148%;職工平均月收入比2015年提高123%。

  已近百歲的耀華活力重現,又成為從前那個少年。

  重塑主心骨

  2016年的耀華集團“危在旦夕”:企業賬面資金只有幾十萬元,實際負債率高達130%,連續3年累計虧損13億元,拖欠員工9個月工資和社保費用……

  “當時整個企業十分困難,職工對企業生存發展喪失信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經歷過這段痛苦歲月的職工回憶説,2016年耀華集團在冊職工3332人,其中1500多人處於離崗放假狀態,只領生活費,經常有職工到耀華集團和市裏上訪;在崗的1800人也是人浮於事,勞動生產率不及先進企業的一半。

  一家有着90多年曆史的“老字號”何以困難到如此程度?分析認為,這有市場環境變化的客觀原因,但在主觀原因層面,耀華集團2008年至2011年進行企業改制後,從國有全資企業成為中外合資企業,此後3年未召開黨委會,黨組織活動被弱化和邊緣化;企業連續10多年沒有召開職代會,人心渙散。

  2015年,秦皇島市政府與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凱盛科技簽訂耀華集團重組協議。2016年6月16日,是每個耀華人都銘記的日子:凱盛科技工作組進駐耀華集團,開始對耀華集團進行委託管理。

  “工作組進駐後的第二天,就與地方相關部門聯繫,重新建立耀華集團黨組織,加強黨建工作。”剛退休的耀華集團原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楊利民告訴記者,一個月後,新的耀華集團黨委、紀委、工會和各基層黨組織相繼建立,並將黨的建設納入了公司章程,明確了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

  在健全機制後,凱盛工作組從破解歷史遺留難題入手,籌集資金近8億元,先後解決了職工分流安置問題、剝離企業辦社會、降低資產負債率、資產確權、解決銀行逾期貸款以及多年積累的涉訴案件等一系列難點問題。其中,冗員問題一直是制約耀華集團發展難以解決的頑疾,也是幾任領導班子都不願捅的“馬蜂窩”。

  不捅這個“馬蜂窩”,耀華集團處僵治困就難以推進。為此,在制訂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時,凱盛工作組以“依法合規,絕不拖欠職工費用”為準則,配套鼓勵先行政策和勞動補償等辦法,讓“離廠的職工安心,留崗的職工放心”。同時,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職工支持企業改革。

  “黨委委員分工負責接待職工來訪,一週時間裏就接待職工來訪500多人次。”在此期間,耀華集團黨委每天召開一次黨委會,溝通情況,通報進展,研究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做到“無情減員,有情操作”。

  經過耐心細緻的工作,2016年底,耀華集團減員1992人,佔在冊人員的近60%,機構也由原來的18個精簡到9個,減員期間沒有出現越級羣訪、鬧訪事件,確保了企業和社會的穩定,為企業進一步改善生產經營凝聚了人心。

  今年4月,耀華集團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上一次我們獲此殊榮還是33年前。”耀華集團工會副主席郝立新感慨道:“有黨組織這個主心骨帶領,我們又回來了!”

  打出組合拳

  2016年之前的耀華集團資金困難,導致環保、技術、設備投資欠賬較多,因此產品競爭力不足,生產的普通建築玻璃處於虧損狀態。

  “產品銷售定價權受制,成為周邊市場價格窪地,陷入虧損惡性循環。”耀華集團財務部副部長劉向蕊如此描述當時的窘境:錢在生產、銷售環節轉一圈,就少一點。

  2014年,玻璃等四大行業開展污染治理,耀華集團基本上沒錢投入。“2015年4月,一條生產線因環保問題被迫關閉;欠繳排污費,多次被罰款。”耀華集團副總工程師趙健康説。

  優化產品結構、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是耀華集團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為此,耀華集團按照中國建材集團的營銷集中、採購集中、財務集中、技術集中、投資集中“五集中”理念開展一系列改革。

  為守牢“環保生命線”,在凱盛科技的支持下,耀華集團先後投資1.8億元建設脱硫脱硝除塵環保設備,並新增備用系統。環保治理設施投入運行後,2019年全部生產線實現超低排放,在平板玻璃行業處於領先水平。

  “依託凱盛科技強大的技術資源,我們走高端化路線,將之前在同行業處於中檔水平的生產線提升改造,目前裝備水平已達到玻璃行業先進水平。”耀華集團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魯大學告訴記者,作為技術人員,以前忙着生存問題,現在則考慮怎麼發展、往哪兒發展。

  改革紅利逐步在耀華集團得到釋放。按照“存量優化,增量發展”的思路,耀華集團投資5.1億元建設了國內第一條5200mm板寬薄玻璃生產線,也是在國內首次採用“寬板等速”的先進技術。目前,耀華集團的薄玻璃已成功進入汽車玻璃、電子玻璃和光伏玻璃市場。

  在採購環節,耀華集團曾因生產困難一度失去供應商信任。“2016年,每天原料庫存只能維持三五天,而行業平均水平是30天。”耀華集團採購部副部長孫雷介紹,隨着扭虧為盈,耀華集團已重新贏得供應體系信任,實現了供應商“一用多備”的結構。

  改革措施落地見效,直接體現在銷售終端上。耀華集團銷售部部長李清華説,以前耀華集團80%的銷售品種是普通玻璃,現在高端玻璃和產業玻璃已經佔到50%以上,不僅提升了客户忠誠度,還擴大了銷售業務範圍,向沿海地區佈局。

  “五集中”讓耀華集團隊伍更加精煉,盈利能力迅速提升。目前,耀華集團採購部門人員從2016年的28人壓縮到現在的6人;銷售人員由原來的60多人減至15人。今年上半年,耀華集團經營性利潤大幅增長,創近年來最好成績。

  長出“新骨骼”

  2015年,在耀華集團出現連續虧損的時候,全集團只有弘華特種玻璃這一個子公司實現了盈利。

  “我們廠自2013年投產以來,一直在盈利,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的產品硼硅玻璃。”弘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壯麗告訴記者,這種玻璃膨脹係數為3.3,生產工藝先進,可以廣泛應用於航天、化工、家居產品等領域,“硼硅玻璃是高附加值產品,售價是普通玻璃的4倍到5倍。”

  處僵治困的成功,讓耀華這家“百年老店”不僅重現活力,還長出了“新骨骼”。耀華集團日產45噸的硼硅玻璃電熔窯於2019年5月15日成功點火,標誌着耀華集團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全電熔硼硅浮法玻璃生產線。在此之前,耀華集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日熔化量30噸的硼硅二線項目於2018年6月點火投產,併成功生產出15mm到29mm厚板玻璃,該項目有效解決了硼硅玻璃平整度和微氣泡等問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效益增長明顯。

  張壯麗説,他們正在研發硼硅系列產品,今後,主導產品將由硼硅3.3向硼硅4.0和硼硅防火玻璃擴展,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為了搶佔行業制高點,耀華集團正在依託凱盛科技技術平台,立足於優質浮法玻璃的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特色產品開發,全面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耀華集團正在推進二次“退城進園”工程,未來將建設兩個產業園:在秦皇島開發區東區,發揮凱盛科技在玻璃行業的技術引領優勢,打造全新的耀華高新技術產業園;在秦皇島海港區利用現有廠區設施,研發高新產品,打造耀華科創產業園。

  目前,中國建材集團已經批覆了耀華集團的“退城進園”項目,未來3年的目標是再造一個新耀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發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9 字。

轉載請註明: 百年耀華淬火重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