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西北油田採油一廠DK33H井施工現場,技術人員通過開展“粘彈性弱交聯凝膠體系”調驅工藝,封堵了出水通道,使該井含水從99%降至66%,日增油6噸,這為下一步河道砂油藏水竄治理開闢了新路子。
該廠有碳酸鹽巖、底水砂岩和河道砂等三大類油藏,油藏類型複雜,素有西北油田“地質大花園”之稱。隨着油田開發的深入,油藏綜合含水持續升高,自然遞減增大,穩產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以新增SEC儲量為核心,不斷探索工藝技術體系,目前形成了水平井堵水、空間立體井網構建等16項關鍵技術,近年來,累計增油百萬噸以上。”該廠總工程師常公喜説。
碳酸鹽巖是該廠儲量最大的油藏,採出程度只有10.1%。技術人員在實施“水驅”“注氣三採”等技術開發的基礎上,今年重點應用“構建空間立體井網”技術,重新認識儲層連通關係和儲量動用狀況,通過注水、注氣等手段,針對性進行挖潛。
塔河四區奧陶系是典型的岩溶系統,技術人員在潛力論證的基礎上,採取氣驅頂部、水驅深部的措施進行挖潛,構建了兩套井網,實現了對儲量的全方位控制,區塊日產油從250噸上升至目前689噸。
底水砂岩油藏埋藏深,底水強,主要以水平井為主,很多區塊都變成了“水上漂”油藏。為治理高含水難題,技術人員根據剩餘油分佈特點,建立了五種差異化調堵模式為核心的水平井堵水體系。
“在治理水平井穩油控水問題上,我們轉變思路,將堵水由以堵為主,變成堵疏結合,並形成多種堵劑配方體系,截至目前共實施300餘井次,累計增油70餘萬噸,噸油成本僅179元。”該廠開發研究所副所長譚輝説。
另外,針對井間剩餘油難動用問題,該廠探索“CO2井間驅”技術,通過注入二氧化碳,大幅降低殘餘油飽和度,動用井間剩餘油。目前,已注入6000餘噸,預計注氣時長6年,可提高採收率15%。
針對河道砂油藏河道窄、厚度薄、注水難的特點,該廠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形成以“注、調、引、擴”為手段的精細注水開發技術。目前9條河道中,有8條進入注水開發階段,並形成35個注採井組,水驅動用程度達76.9%,採收率提高了8%。
(孔守曾 邵密迦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