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意味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其目標是: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時隔10個月,10月1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這重要的一步邁出,引來重大關注的同時,也釋放出一些新的信號。
事實上,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啓動後,圍繞着交通、產業、科創、改革、人才、民生、生態等各個領域,規劃建設都在提速,兩地協同更是加快推進。而此次《規劃綱要》的審議,無疑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方向與定位更加清晰明確。
會議都釋放出哪些信號?背後有何深意?就此,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戰略顧問湯繼強教授。
外部形勢變化,讓雙城經濟圈建設有了更重要意義
在今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意義表述是: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時隔10個月後,在10月1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最新的表述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紅星新聞:從兩次會議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意義的表述來看,最新的表述特別強調了這是“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湯繼強:從1月到10月,中間隔了約10個月的時間。而這10個月中,外部環境迅速發生了變化。新冠疫情的出現及其進而產生的影響,讓中國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面臨更多挑戰。
我們對疫情的控制取得了戰略性重大成果,這也讓我們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經濟由負轉正的經濟體。基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黨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成都
倒回來講,當初1月3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主要是為了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向西向南開放的問題,解決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問題。針對外部環境變化,黨和國家迅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調整。成渝地區作為西部經濟條件最好、產業基礎最優、科創能力最優、增長速度最快,疫情控制有最有效的區域,在國家更大力度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的背景下,必將承擔起更重的國家使命和責任,不僅要成為增長極和動力源,而且要助力擴大國家戰略迴旋空間,成為重要的壓艙石、穩定器。
可以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被賦予了不可替代的戰略定位和崇高的國家使命。
紅星新聞:也就是説,在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定位再次提級。那麼成渝地區為何能夠承擔起新發展格局下的重要使命?
湯繼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重要一點就是要把內需上升為一個主要的動力。
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國內資源,也一定要用好用活外部資源和國際市場。對外開放是堅定不移的,只是當前形勢下,必須要優先把國內循環做起來,以作為我們參與國際循環的一個重要基礎和支撐。
重慶
而西部內陸地區自然會成為內循環的一個主要的承載力。西部有近4億人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覆蓋1億多人口,激活這一地區龐大的內需市場,就使得高質量的內循環有了重要依託。
另一方面,成渝地區的基礎條件和發展潛力,讓這一區域有能力承擔起這一重任。我算了一下,2019年四川加重慶的經濟總量在全球排第17位,相當於土耳其。成都加重慶的排位相當於歐洲的荷蘭。從工業體系來看,在聯合國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中,四川的工業門類41個,重慶工業門類有39個,可以説成渝地區是中國工業體系最完善的一個區域。在包括這一區域的科研力量、創新資源、新興產業發展、人才優勢等等,無疑都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疫情防控得當,也為這一地區承載構建高質量的內循環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須加快成勢,承擔使命
紅星新聞: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之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還需要哪些關鍵因素進一步賦能?
湯繼強: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國家政策的進一步賦能。那麼如今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審議了《規劃綱要》,在戰略定位上和重視程度上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了進一步提升,這就意味着國家的重大裝備、重大政策,重要的創新探索等會在未來進一步實施落地。
政策賦能,就是要允許這一區域有更多市場化的改革舉措,讓生產力進一步釋放。
舉個例子,這兩天裏,黨中央、國務院推動深圳深化改革開放,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發佈了。這相當於政策“大禮包”,也是改革“任務書”。其實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可以參考這一做法,以政策賦能、改革賦能,激起一池活水。
深圳
紅星新聞: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此次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還特別強調了:“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着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強調“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深意何在?
湯繼強:就我的理解,這其實是一個發展“快與慢”的問題。長三角、珠三角都是經過了改革開放40年較長時間的探索過程來逐步解決區域內的發展問題和提升區域競爭能力的。但這一次,國家需要成渝地區快速擔當起國家使命。成渝地區沒有四十年五十年的時間慢慢探索,甚至於需要我們4年、5年就需要拿出成效,可以説是要“3年出形象、5年展風采”。
所以成渝地區需要快速解決區域內發展協調的問題,處理好中心和區域關係,實現一體化發展,使得整個經濟圈能夠加速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經濟第四極。甚至我們可以借鑑國際上的一些成功經驗,以建設“中國安全第一極”的戰略高度,來統籌建設“中國經濟第四極”的資源調度和經濟安排。
紅星新聞: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關鍵在於什麼?
湯繼強:在生產力的佈局上需要進一步優化。對於成渝中心極核以外的城市,要有成為城市羣成員的準備,不做大而全,要做小而美,發揮自己的長處,找準自己的定位。比如成都周邊的城市,可以有機的嵌入成都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做成都“場景營城、產品賦能”的主動配合者,嘗試嵌入式發展,而不是開展同質化競爭,正在開展的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平原經濟區建設就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