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塔”兇猛,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器”

“德爾塔”兇猛,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器”

8月7日拍攝的位於江蘇連雲港港區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總額同比下降8%,全球服務貿易總額同比下降21%,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急劇減少40%,達到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儘管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和投資呈現逐步回升態勢,但仍面臨巨大風險。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對世界經濟形成了強大沖擊,也對全球供應鏈安全提出了挑戰。

隨着德爾塔變異病毒在全球肆虐,疫情加劇全球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趨勢,推動了全球供應鏈格局重塑。面對這種變化帶來的挑戰,中國該如何應對?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器”

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繼續保持強勁增長,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18.07萬億元人民幣,與2020年和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7.1%和22.8%,規模創歷史最好水平,增速創近十年新高,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引擎。

商務部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路紅豔介紹,疫情之下,由於中國對疫情防控得較好,產業鏈、供應鏈完善,加上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均呈現出強大韌性,對全球供應鏈穩定和運轉起到了“穩定器”作用,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力量。

得益於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強大的韌性,2020年在大多數國家外國直接投資都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達到1490億美元,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二大引資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震表示,從前兩個季度的外貿數據來看,中國外貿額增長速度非常快,相關產業不僅不受影響,還呈現良好增長勢頭。

專家表示,外資並不會因為疫情就減小對中國的投資,從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形成的本質來説,這種投資更多是市場的主動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倪紅福強調,“中國市場規模擺在這裏,那麼大的市場誰也不想放棄。”

無疑,出口額的逆勢增長最能反映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最新數據也印證了這點,今年1至7月,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值11.66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24.5%,增速為10年來新高。

國外疫情蔓延,中國供應鏈挑戰與機遇並存

近期,東南亞、南亞地區疫情因德爾塔變異病毒出現持續惡化,大量企業倒閉,造成部分產業供應鏈趨於緊張。

路紅豔表示,全球部分地區疫情的持續惡化對中國供應鏈來説,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方面,東盟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各國對我國中間品出口需求較大,這些國家疫情持續反覆,工業生產停滯,將導致對我國中間品出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部分產業供應鏈下游勞動密集型環節呈現出逐漸向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趨勢,這些國家疫情的持續反覆或惡化,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我國製造業向外產業轉移的步伐。

按照專家的説法,如果全球疫情長時間持續反覆,對我國供應鏈既有利又有弊。

其中,產業轉移減慢為中國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提供窗口期。全球疫情持續反覆將進一步凸顯中國穩定性優勢。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對外依賴度較高的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可能面臨斷供風險。疫情的持續反覆將阻礙全球經濟的復甦,並將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在此背景下,中國部分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零部件可能面臨斷供風險。

倪紅福認為,隨着國外疫情的不斷蔓延,從價值鏈的角度看,中國中西部地區反而會迎來產業轉移的機遇。尤其是東南亞疫情不斷蔓延,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減緩轉移的步伐,這部分產業只能加快向國內中西部轉移,這樣更有利於中國重構國內的價值鏈體系。

疫情變局之下全球供應鏈需要開新局

“德爾塔”兇猛,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器”

外貿企業訂單生產忙。這是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一家陶瓷出口企業的物流倉庫(8月20日攝)。圖/新華社

德爾塔病毒的蔓延造成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將對中國供應鏈穩定性、韌性、彈性提出更高要求。供應鏈順暢運行的關鍵需以國內經濟為重心,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風險。

但同時也應看到,如果疫情長時間持續下去,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供應鏈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世界主要國家出於供應鏈安全、國家競爭力等多方面的考慮,將會致力於在本土及其他國家地區範圍內重新佈局關鍵產業鏈環節,實現供應鏈的多中心化、區域化。這將會進一步加速各個國家的供應鏈迴流本土或向區域集中。

路紅豔表示,要保障中國供應鏈對外順暢,一是要鼓勵外貿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鞏固出口優勢。二是加強供應鏈國際合作。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深入實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新或升級雙邊自貿協定,與貿易伙伴關係國形成緊密聯繫,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疫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國本土供應鏈作為“世界工廠”,輻射全球市場的“廣度”,但依託充滿活力的中國國內市場和亞洲區域市場,“中國工廠”、“區域工廠”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中國在繼續拓展全球合作廣度的同時,還要形成中國供應鏈能力賦能亞洲,亞洲供應鏈網絡成為全球中心的格局。在這個新的格局中,中國依然佔有優勢地位。

中國如何提升自身供應鏈的韌性

疫情造成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加,對中國供應鏈穩定性、韌性、彈性提出更高要求。當下,中國提高自身供應鏈韌性是應對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的關鍵因素。

路紅豔認為,提升中國自身供應鏈的韌性,在國家層面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加強。一是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二是通過延鏈、補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黏合能力,鼓勵重點行業將產業鏈從外向型、中間產品型向最終需求產業領域延伸。三是通過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發揮我國數字經濟領先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製造轉型。

作為產業鏈上的微觀主體,企業是提高我國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參與者。

在路紅豔看來,應對疫情對生產帶來的衝擊,企業不僅要加強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供應鏈競爭優勢,還要梳理上下游供應商,實施供應鏈“備鏈計劃”,開展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的國內配套和國內替代,形成企業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

倪紅福也認為,由於中國疫情控制得比較好,國外不可能跟中國“斷鏈”。相反,在中國更加開放的前提下,國內企業需要高度關注供應鏈安全問題,尤其是在關鍵技術上避免被國外“卡脖子”。

保障供應鏈安全,需採取哪些防疫策略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的防控措施是全球最有成效的。

路紅豔表示,在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應繼續採取嚴格的防疫策略,系統防控,精準防控。一是強化防疫意識。在持續疫苗接種的同時,任何人對防疫都不能鬆懈,在人羣密集的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和定期定時消毒。二是繼續加強對機場港口醫院等重點區域工作人員的定期核酸檢測和排查,做到防患於未然。三是加強入境人員疫情輸入防控。四是加強進口生鮮冷凍食品和相關物品檢測,確保進口產品輸入安全。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説,任何一個環節因疫情而出現斷裂或要素的缺失,都會造成整條供應鏈的停擺。在此情況下,推進企業生產組織方式的數字化變革,打造智慧供應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也認為,在當前內外部環境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情況下,要保證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和供應鏈的順暢發展,中國應繼續採取嚴格的“動態清零”防疫策略。

在倪紅福看來,得益於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供應鏈環節只要沒有阻止貨物的流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很多都可以通過線上進行。

新京報記者 查志遠 實習生 劉梓萱 編輯 柯鋭 校對 張彥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4 字。

轉載請註明: “德爾塔”兇猛,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穩定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