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基建支出以提振美國經濟,正在成為拜登就任後着力推動的施政事項之一。美國交通部長布蒂吉格早在國會提名聽證會上就呼籲朝野共同支持改善美國的基礎設施,並將其形容為“世代的機遇”。他甚至將推動基建升級到戰略性高度,説如果錯失這樣的機會,美國國內種族及經濟不平等狀況可能加劇,造成社會分裂,削弱美國民眾繁榮發展的權利。
早在去年8月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時,拜登本人對基建的政策偏好即已顯現。他當時就承諾一旦當選,基建將是優先推動的幾大重要事項之一。不久前,拜登再度表示他將在2月要求國會“對基礎設施和製造業、創新研發及清潔能源領域進行歷史性投資”。
作為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有關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構想,與同為民主黨出身的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1933年施行的“羅斯福新政”似乎有一定的邏輯聯繫:今天的美國經濟與88年前的美國經濟有相似之處,儘管仍處於世界頭號地位,但在超大規模危機衝擊下可謂千瘡百孔,昔日繁榮景象不再,民眾與市場士氣低落,急需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
而從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來看,美國雖然身為全球唯一超級強國,但基礎設施的老舊與殘破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不及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在3年前發表的《美國基礎設施現狀》報告中,就詳細披露了美國大壩、橋樑、機場、城市飲用水管道、電力設施的落後現狀,比如指出美國不少城市的飲用水管道還是始建於“羅斯福新政”實施之前的上世紀20年代,早已年久失修。筆者前幾年曾實地走訪過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部分城市與鄉村,對美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局部落後面貌有過一定的體察。
因此無論從需求側而言,還是就“羅斯福新政”在復興美國經濟過程中曾發揮的巨大價值而言,拜登政府重温前輩的“基建夢”都有一定現實意義甚至歷史的正當性,何況今天所説的基建還包括清潔能源、5G網絡等“新基建”,美國亟須加大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以免被其他主要經濟體甩在身後。
只是真實世界的經濟現實向來很難兑現靜態的政策假定。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小布什政府還是奧巴馬政府,都曾試圖在改變美國基建現狀方面有所作為。前總統特朗普2019年時誓言要在未來十年內投入2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三位前總統均未能在基建領域有實質性作為。
現在中國被網友戲稱為“基建狂魔”。但很多人不知道,美國在20世紀上半葉也曾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基建狂魔”,當時它在高速公路、機場與橋樑建設領域創下諸多世界紀錄,一批超級工程直到今天依然支撐着美國經濟的繁榮。但今天的美國要重温昔日的“基建夢”,進而引領美國經濟舊貌換新顏,至少面臨如下三大約束條件:
一是缺錢。基建是投資當量大、週期長、收益率低甚至需要接受中長期虧損的行業。一般需要政府主導或牽頭,通過項目合作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以吸引民間投資,但政府首先必須“捨得並有能力”出錢,這是基建項目落地的必要前提。
即便按照美國基礎設施協會7年前的評估,基礎設施評級為D+的美國至少需要投資3.6萬億美元,才能顯著改變落後面貌,而且每年還需要額外投資2000億美元才能跟上全球基建發展趨勢。但問題是,早已債台高築的美國聯邦政府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拜登接手的是一個聯邦債務總額高達27.55萬億美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爛攤子,其前任在過去四年平均每年新增債務1.89萬億美元,這使新政府在擴張性財政支出方面很難有足夠的行為空間來滿足基建投入需求。預計2021財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在2.4萬億美元以上。面對美國國庫空虛的窘狀,即便被認為是二戰之後美國“財政管理能力最強”的前總統克林頓出山,恐怕也束手無策。
二是缺人。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一個藴含傳統與前沿科技的行業,需要熟練掌握設計與施工技術的人員隊伍支撐。歐美之所以率先完成近代化乃至全面實現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工業化進程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一系列需求拉動,以及基於人口紅利的基建產業大軍的有力支撐。
換句話説,傳統基建以及今天所講的“新基建”,儘管隨着技術發展以及替代性施工佔比的提高,已經大大節省了用工基數,但仍然離不開一大批“幹中學”且能吃苦耐勞的基建產業工人。遺憾的是,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隨着基建的斷代、斷層而出現產業工人的大批流失或轉崗。年輕人在職業選擇時往往看重那些能夠帶來快錢的行業,導致“工匠”在美國日漸稀缺。
三是“缺策”。拜登政府希望通過基礎設施現代化來提振美國經濟的政策構想是積極的,也是一種放眼長遠的戰略設計。但在今天的美國政府應急清單上,排在第一位甚至前三位的肯定不是基建。拜登試圖推動的1.9萬億美元一攬子救助計劃中,包括更多的疫苗接種、每人至少1400美元的直接現金支付、每週400美元的失業補助金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等,都是新政府認為應急紓困的必要之舉,但要在國會參眾兩院過關都殊為不易,何況是緩不濟急的基建方案了。
因此,美國要圓“基建夢”,既需合適的時間窗口,也需相關匹配條件的支撐,更需國家智慧的適時展現。但它現在偏偏又卡在這些因素和環節上,難以邁出前進的步伐。(作者章玉貴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