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但不可否認,它也是差異化最顯著、發展極不平衡的區域。
港澳廣深四個中心城市各有所長,齊足並驅擔當“領頭羊”;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等7座節點城市資源稟賦各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嘗試讓這樣一個城市羣擰成一股繩,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面對世界上其他灣區建設所不曾遇到過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在“十三五”期間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建設成就,其中的關鍵就是將各地比較優勢化為集成優勢。而做到這一點,要歸功於“改革引領、合作創新”。
粵港澳三地在全力推進規則銜接的一系列改革中,不僅通過相互學習,使內地借鑑了港澳的國際化市場規則,也使港澳從內地走在前列的移動支付等領域獲益匪淺;而且通過共同對標國際先進,在互聯網經濟、數字貿易等新產業新業態領域創造出了新的標準和規則,為大灣區帶來了發展新優勢。
要提升大灣區競爭力,就要優化原有合作創新格局,增強協同創新能力。協同創新能帶來怎樣的競爭力?廣州超算中心與大灣區各地共建“超級大腦”的成果就是極好的説明。作為大灣區重大創新平台,擁有“天河二號”的廣州超算中心近年來建立了南沙、佛山、中山、珠海、東莞等多個分中心,構建了輻射粵港澳的超算資源集羣,廣泛服務於高校、政府和龍頭企業,支撐國家級課題超千項,不僅在智慧城市等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更有力支撐了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躍升。
今天,隨着一個個合作創新平台加速建設發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正撐起大灣區的創新“脊樑”。與此同時,大灣區各地充分利用各自所長,發揮港澳科技服務業發達、廣州科研院所聚集、深圳企業創新能力強大、珠三角其他城市制造業體系完善等比較優勢,正加速打造“研發—轉化—製造—服務”全產業鏈科創產業集羣。
以改革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化差異為合力,粵港澳三地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風正好,路還長。(楊 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