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勇、劉曉晨 來源|洞見學堂(ID:Dongjian-Insights)
在製造思維環境下,產生了一批指導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但到了互聯網、大數據時期,面對數字經濟,原有的理論、方法已不太適用。過去基於製造流程、封閉的、以自我為中心、零和競爭的管理理念,將被基於數據流程、開放的、以客户為中心、合作共生的新管理理念所替代。基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必將引發新的管理理論、範式的誕生,新的管理方法也將不斷湧現。
伴隨着人類商業文明的是生生不息、不斷進化的多樣自然生態,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複雜多變的環境造就了其適應能力,物競天擇的激烈競爭強化了其進化能力。生態系統的複雜程度比企業更加紛繁,但運轉起來比企業更為有效。當企業面臨更為的複雜環境、更具挑戰性的管理問題,需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而生態競爭的一些特點與當下企業競爭的特點很相似。因此,近一時期,生態的概念在商業競爭中被廣泛引用,生態競爭的戰略思維日漸建立。
下圖是不同時代企業以及生態系統的特徵。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在過去以分工為特徵的工業時代,形成了從單一企業視角出發的傳統管理學理論,企業經營管理的邏輯如下:
首先,內部經營成本低於外部交易成本。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企業和市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得市場交易成本高昂,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業應運而生。
第二,企業及行業有明顯邊界。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張,經營管理和組織成本也隨之增加,以至超過外部的交易成本,當企業規模擴張至邊際經營成本等於邊際經營收益時,企業邊界隨之而確定。同時,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專業化理論認為,每個企業傾向於集中生產某種產品系列的一部分,因此,企業間及行業間有明顯的邊界。
第三,企業間是基於價值鏈的固定鏈式關係。根據價值鏈理論,企業的內部價值鏈包括設計、生產、銷售等基本活動和人事、財務、採購等支持性活動。在產業中也存在着垂直價值鏈,由於企業間的明顯界限以及專業化分工,各企業佔據着一個或多個固定的環節,創造和傳遞價值的路徑是既定的,是線性的。
第四,企業以封閉和單贏獲得競爭優勢。根據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和馬歇爾等人的規模經濟理論,企業經營以競爭為導向,將做大規模、提高效率為主要目標,以價值鏈為分析架構,在每一價值活動環節尋找總成本領先、差別化或專一化等機會,更多地基於對企業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在工業時代,市場環境相對穩定,企業基於零和博弈以及對內部資源的佔有和控制,能夠獲得競爭優勢。但隨着環境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於當前已處於VUCA(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時代,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管理學理論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以連接為特徵的信息時代,新的管理學理論、範式應基於多企業或者説是系統的視角,企業經營管理的邏輯如下:
首先,互聯網使得外部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出現大大增加了商業元素間的可連接性,使得交易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解決了傳統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去除了不必要的中間渠道,進而打破了傳統商業線性優化的思維,極大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
第二,企業及行業邊界模糊。一方面,由於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很多企業開始將許多內部活動外包出去,將精力集中於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核心業務領域;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使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出現了專門從事整合外部資源的互聯網企業,將原本的外部活動納入企業的管理運作體系,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企業及行業從過去明顯清晰的邊界,演化為具有可滲透性和靈活性的模糊邊界。
第三,企業間是基於價值網的動態合作關係。由於企業、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企業間的跨界合作更加容易,能夠形成優勢互補。另外,客户不再只是和銷售服務人員溝通,而是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價值鏈各環節。總之,各市場主體間的可連接性越來越強,企業可以與供應商、互補企業、客户協同合作,共同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傳統的“供應商-企業-客户”的線性垂直價值鏈思維被重構,取而代之的是價值網模型。價值網是由企業、客户、供應商、互補企業和它們之間的價值流、資源流、信息流構成的動態網絡,是由客户需求所觸發、參與者之間基於相互協作而運作的數字化網狀架構。
第四,企業以開放和共創穫得生態優勢。基於價值網,企業搭建平台,連接並整合外部資源,將資源和能力對合作夥伴開放,與供應商、互補企業和客户共創價值,從而重塑新的競爭優勢。與過去內生的競爭優勢相比,企業不再是孤立的競爭,而是與各合作伙伴、客户相依存;企業不再僅僅關注內部價值鏈的優化和內部資源能力的積累,而是搭建平台整合並有效利用外部資源;企業不再基於傳統價值鏈進行線性的價值交換,而是基於價值網實現各主體間的價值、資源、信息、技術和人才等的流動;企業不再是封閉地專注做大自身規模,而是對合作夥伴以及客户開放,進行價值共創。
在以連接為特徵的信息時代,管理上遇到了新的挑戰,管理者不斷嘗試新的管理模式,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發現生態競爭的戰略思維可以較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首先,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的生存、繁殖等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都依賴於小到池塘或森林、大到地球的平台。其次,生態學研究生物的多樣性,各物種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再次,生態學研究物種間的關係,包括競爭、捕食、寄生、共生等,物種間通過食物網進行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最後,生態是開放的,生物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流,各物種和諧共生。
由此可見,生態成長和當下的企業成長管理有很多的相近之處,即都具有開放、基礎平台、流動、競爭、共生等特點。自然界的不同生態系統、不同物種已存在億年以上,其成功成長壯大的“經驗”,可為現在的企業管理所借鑑。比如,生態系統的開放特點可以啓發我們如何與外部環境互動,平台、流動、自組織、進化等對企業內部管理有新的啓示,協作(生態位)、共生,對企業間的合作模式帶來不同的思路。近十年來,國內的企業(如騰訊、阿里、小米等)都在生態競爭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國外的企業(如谷歌、蘋果、西門子等),也在紛紛佈局自己的生態系統,把生態競爭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就應用深度和廣度而言,應該説國內的企業更為重視,執行得也更為深入,可以預計商業生態競爭將是中國企業為商業管理做出的卓越貢獻,基於此將生態學和管理學進行有機融合,將會形成新的管理方法論——商業生態競爭。我們也將持續、深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從學術上講好中國企業成長故事,貢獻中國經濟發展。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學堂(ID:Dongjian-Insights),作者:王勇、劉曉晨,單位: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與併購重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