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

  編者按: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同時,全球努力穩定和恢復經濟的各項舉措效果初顯,世界經濟出現緩慢回升。為使廣大讀者及社會各界瞭解今年世界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及其特點,更好地把握當前和今後的走勢,以及我國外部整體經濟環境現狀,經濟日報及中國經濟網推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敬請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國被迫實施隔離封鎖,內需和供應、貿易及金融受到嚴重衝擊,經濟活動急劇萎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為-4.4%。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經濟學家洛朗絲·博納則用“世界正在經歷自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來形容全球經濟面臨的嚴峻局面。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簽署

  11月15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領導人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會後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啓航。

經濟日報評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

  這是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儀式現場。 (新華社/越通社)

  英歐未來關係談判達成協議

  1月31日,英國進入為期11個月的“脱歐”過渡期。英國和歐盟從3月開始啓動以貿易協議為核心的未來關係談判,雙方於12月24日就包括貿易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關係達成協議,英國宣佈完成“脱歐”。 

  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

  歐盟統計局9月16日發佈數據,2020年前7個月,歐盟27個成員國與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287億歐元,增長2.6%。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中國保持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場地位。

  9月14日,中德歐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中歐雙方宣佈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該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誌雙邊協定,也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經濟日報評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

  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武漢)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駛出(3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多個國際機構預計,中國將是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今年以來,中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佈數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疫情大考下中國經濟率先復甦,成績來之不易。

  美聯儲開啓無限量化寬鬆模式

  3月23日,美聯儲宣佈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支撐美國經濟抵禦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支持市場平穩運行,不設額度上限,相當於開放式的量化寬鬆政策。此後,美聯儲多次開啓“放水”模式,全球多家主要央行跟進。

  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正式簽署。對於中美兩國來説,這是一份互利共贏的協議,能夠穩定全球經濟發展,符合兩國生產者、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

  原油期貨結算價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

  4月21日凌晨2時30分,WTI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國際油市低迷不振,產油國收入不斷下降。迫於無奈,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減產措施和部分經濟體復甦支撐了國際油價走穩,但考慮到疫情仍存在不確定性,影響原油需求,國際油價仍將承壓。

經濟日報評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

  9月13日,騎電動摩托車的人們在奧地利維也納參加電動出行大巡遊活動。據介紹,本次活動旨在呼籲和促進無排放、高效以及安靜的出行方式。新華社記者 郭晨攝

  多國設定實現碳中和的時間

  英國、日本、韓國等相繼設定各自實現碳中和的時間。2020年9月,中國宣佈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12日,中國在氣候雄心峯會上進一步宣佈,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與此同時,美國於11月4日正式退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退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對全球綠色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全球債務總規模年底將達277萬億美元

  國際金融協會(IIF)11月18日發佈報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到2020年年底,全球債務總規模將達到277萬億美元。IIF預計,到2020年年末,全球債務佔GDP的比率將達約365%。IIF警告稱,自2016年以來,全球債務積累速度前所未有,已增加了逾52萬億美元。未來,全球經濟很難在不對經濟活動產生顯著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實現債務規模下降與去槓桿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5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日報評出2020年十大國際經濟新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