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考過CPA(註冊會計師)的朋友們,一定忘不了啃到所得税項目時,在遞延所得税資產和負債的陰影下瑟瑟發抖的青春。

來源 | 錦緞

作者 |愚老頭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考過CPA(註冊會計師)的朋友們,一定忘不了啃到所得税項目時,在遞延所得税資產和負債的陰影下瑟瑟發抖的青春。

真的是一日考過,終生不用,看都不想再看一眼。

但無奈的是,身為打工人,總是要乾飯的。研究上市公司財報的時候,從利潤到淨利潤這個轉折,總會碰到所得税費用這一項。到底所得税費用跟會計利潤的比值是多少,很多上市公司每年都不一樣,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黑箱。

會計上的所得税跟利潤的比值,叫所得税税負比率。這是從會計的角度,衡量一個企業所承受的實際所得税負擔,與之對應的,是企業的法定所得税税率,是按照現行税法規定的,企業的應納税所得額所對應的企業所得税税率。

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如上圖,我們選取了A股3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計算出了從2015到2019年共5年的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負比率,其中比亞迪和貴州茅台法定的所得税税率是25%,隆基股份由於屬於高科技行業,法定税率是15%。

我們可以發現,從2015年到2019年,貴州茅台的所得税税負比率基本上在25%左右,變化不大,而比亞迪變化很大,雖然法定税率為25%,但所得税税負比率大多在20%以下,其中2019年只有12.84%。隆基股份的情況跟比亞迪類似。

我們的各種估值模型,都是建立在利潤表中淨利潤的基礎上的。由於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税,每次在調模型的時候,都會一頭霧水,比例多少純靠蒙,對最終出來的估值影響太大。

今天,我們就來嘗試破解一下這個黑箱。

01

上市公司實際的法定所得税税率

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因為2020年年報數據還不全,我們採用了2019年年報的數據,在3573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税率都落在15%和25%兩檔上,其中15%最多,約佔三分之二。

一般來説,科技類公司適用於15%税率,普通公司適用25%税率。但有一些公司比較特殊,比如9%税率檔,典型的如海思科,註冊地在西藏,根據西藏當地的政策,高科技企業企業所得税免徵地方分享部分,實際的所得税率就從15%降到9%,其他類似的公司還有一批西藏當地企業,比如西藏藥業、西藏天路、西藏旅遊等。

還有10%檔,國家税務總局在2016年出台了一個對軟件和重點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所得税優惠政策,對於國家規劃佈局內的重點企業,按10%税率執行,比如恆生電子、兆易創新等都屬於這種類型。12.5%檔也是該政策下的產物,按25%税率減半徵收。

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雖然我們國家大部分企業屬於25%税率檔,但國家還是給了很多的優惠,尤其是上市公司優惠更多。分行業看,隸屬於製造業和鼓勵行業的計算機、機械設備、電子、通信、電氣設備等,平均法定税率都不高,其中計算機行業平均只有14.32%,高科技含量最高。

02

法定税率與所得税税負比率的差別

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上圖是法定税率為25%時,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負比率的分佈。頻率分佈上屬於左偏,在22%-26.4%區間的佔比最高,全部1292家上市公司的中位數為22.29%,低於法定的25%税率。

上圖是法定税率為15%時的所得税税負比率分佈,佔比最高的是12.5%-15%之間,全部2154家上市公司,中位數為13.49%。

綜合這兩種情況看,上市公司整體的所得税税負比率都會低於法定的税率,雖然低的並不多。

03

會計利潤與所得税費用之間的差額來源

我們知道,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來編制的。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權責發生制,就像一個時間警察局,要求當期的收入一一對應當期的支出,這樣可以更好的反映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經營情況。但問題也出在這兒,財務報表尤其是資產負債表上很多項目,本身屬性就是收付實現制的,比如現金、存貨、應收賬款這些,有多少就是多少,沒法跟你去權責發生制。

一個報表,有兩種屬性的項目共存,衝突就出現了。為了彌合這些衝突,資產負債表就造出了很多小黑屋項目,比如遞延所得税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等,這些項目跟現金、存貨等不同,是不能作為流動性變現的。

利潤表中的項目問題最少,唯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所得税項目。為什麼呢?因為其他項目主觀的成分可以大一些,但所得税既要按照權責發生制來編制,又要跟現行税法一致,就很容易精神錯亂。税率是現成的,能不能抵扣也要客觀,不能你説扣就能扣,你説不能扣就不能扣。這些都是枷鎖。

實際上,利潤表的主觀性很強,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客觀。從收入開始,扣掉成本費用等等,最後出來一個利潤總額項目,下一步就是所得税,這個所得税,就是要模擬這麼一個情況,在權責發生制下,當年應該交的所得税是多少。記住,就是模擬。這個模擬的運行方法,就是我們想要的打開的黑箱。

為了讓這個模擬過程從邏輯上顯得自洽,財報給出了兩個計算方案,殊途同歸。

第一個方案是從按照現行税法計算的所得税出發,根據遞延所得税資產和遞延所得税負債的變化,將因為時間差異造成的所得税差異調整過來。

所謂遞延所得税資產,就是因為種種原因税法不允許作為費用抵扣,將來可以扣,我就先作為一項資產放在這個小黑屋裏。遞延所得税負債正好相反,税法允許你扣,但按照權責發生制你還沒發生,我就當成一項負債關進小黑屋。由於遞延所得税資產和遞延所得税負債都是建立在現行税法計算的所得税基礎上,所以這個科目當年的變化可以直接反映企業當年產生的納税時間差異。

在這種方案下的所得税費用,就是按照税法計算的“當期所得税費用”減去“遞延所得税費用”,而遞延所得税費用就是增加的遞延所得税負債減去增加的遞延所得税資產。

這種方案的問題在於,本身“當期所得税費用”就是一個黑箱,這相當於用一個黑箱替代了另一個黑箱,意義不大。

以三一重工的2020年報為例,在所得税費用的附註欄裏。

附註”(1).所得税費用表“告訴了我們具體的計算過程,”當期所得税費用“為29.43億,各種遞延項目折算下來,對所得税的影響反映在”遞延所得税費用“,扣減2.73億,最後的所得税費用是26.71億元。

第二個方案是從利潤總額入手,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模擬計算所得税。

在這個方案下,默認可抵扣的時間差異都已經被調整過,只需要調整非時間差異的特殊事項。如果我們將法定税率和企業的會計利潤總額相乘以後發現差別很大,這個附註可以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

我們依舊以三一重工2020年年報為例,上圖中的”(2).會計利潤與所得税費用調整過程“就是我們要找的。三一重工當年的利潤總額為185.31億元,如果按照25%的企業所得税税率,實際的所得税應為46.32億元,但最後只有26.71億元,中間有8個主要調整項,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第一、企業所得税税率的差別。合併會計報表是母子公司很多主體集合的結果,母子公司的税率可能有比較大的差別,比如三一重工的母公司所得税税率是25%,但很多子公司享受高科技企業待遇,税率只有15%,該項目對三一重工的所得税影響最大,足足調減了18個億的所得税,是影響最大的項目。

第二、通常説的永久性差異。包括“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非應税收入的影響”這兩項,按照税法規定,業務招待費扣除額不得超過收入的千分之五,超過了怎麼辦,放在“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加回去交所得税,三一重工這一項需要補交6600萬。如果有國債等免税的收入怎麼辦,放在“非應税收入”項目下,扣減所得税費用。

第三、對暫時性差異進行調整。這一部分主要用於非常事件。“使用前期未確認遞延所得税資產的可抵扣虧損的影響”,要跟“本期未確認遞延所得税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虧損的影響“這兩個科目合起來看。有些納税事件,是否將來可抵扣存在疑問,那就放在這兩個科目下,使用科目增加為減少所得税,未確認科目增加為增加所得税,長期來看總和為零。

第四、“調整以前期間所得税的影響”。假如上一年利潤表中所得税項目跟實際情況有差別,會在第二年的利潤表中進行調整。在這兒你會提出疑問了,不是權責發生制麼?當年的收入一一對應當年的支出,你去年彙算清繳有問題,跟我今年有啥關係,這不公平。是不符合權責發生制,但不這樣,各年之間的數據就不平了。

第五、“加計扣除影響”。按照現行税法的規定,對於高科技企業的研發費用,按照175%的比例在税前進行扣除,也就是多扣了75%,三一重工2020年研發費用約50億,按照75%加計扣除,15%的所得税率,得出這個數字約為5.63億,與附註中的4.65億非常接近。

第六、“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形成的處置收益”。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不會影響損益表,但理論上該部分處置收益必須要交所得税,所以需要加上。

扣除這8個項目後,第二個方案得出的所得税費用的數額和第一個方案是一樣的。當我們估算利潤表裏的所得税費用科目時,需要打開過去幾年的所得税費用附註,尋找可能存在的規律,才能更確切的估算出所得税費用的數值。

綜合來説,利潤表由於建立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需要的主觀估計及判斷非常多,但主要的核心邏輯在於當期收入對應當期支出。理解了這一條核心邏輯,去反推各種計算方案就會顯得事半功倍。

市場上有這麼一種説法,新手看利潤表,老手看現金流量表,高手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最容易入手,卻也最主觀,最容易調節。現金流量表也可以通過調整分類,誤導投資人,而資產負債表中項目造假的難度最高,雖然信息維度不高,但可能也是報表中最真實的地方。

對於投資者來説,一勞永逸的方法是沒有的,只能綜合行業基本面,公司情況和財務報表三個因素,不斷修正對上市公司的判斷,才能最大程度的接近真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81 字。

轉載請註明: 以三一重工、比亞迪、隆基為例:打開上市公司最後一道財務黑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