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基金竇玉明重磅發聲:公募基金正處於生產方式重大轉型期
中國基金報記者 楊波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是中國最早一批公募基金從業者,同時也是一位行業資深觀察者。在2013年出任中歐基金董事長之前,竇玉明曾任富國基金總經理、嘉實基金副總經理。經歷了行業二十多年的發展變遷,竇玉明認為,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短期導向、以超級個體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轉向追求長期穩定收益,強調投研體系化、平台化的生產方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已超過26萬億。竇玉明在日前接受中國基金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隨着中國居民財富不斷增長,居民投資理財意識不斷加強,未來十年至二十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預計還會有3-5倍以上的成長空間。因此,如何管理大規模資產、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台階,成為全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竇玉明表示,在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要更加明確自身使命和歷史定位。公募基金行業連接着兩端,一端是通過資金的配置讓優秀的實體企業獲得更多資源,連接社會經濟發展;另一端則是通過向居民提供投資產品的形式,幫助居民理財,連接居民財富管理。如何實現兩端的正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這是整個行業都要思考的課題。此外,中國公募基金業要像國產大飛機、家電等製造業一樣,紮紮實實練好基本功,向全球最好的公司學習、看齊、追趕甚至超越它們。
以下為採訪實錄。
公募基金要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
中國基金報記者:雖然今年市場震盪,二季度末公募基金總規模仍超26萬億,未來還有多大發展空間?
竇玉明:中國基金行業規模已位居全球第四,相信未來還有巨大發展空間。截至去年底,美國公募基金行業規模佔GDP比重141%,日本是49%,而中國僅22%。假以時日,若中國能趕上亞洲成熟市場的水平,加之國內GDP繼續穩步增長,公募基金行業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可能還有3-5倍以上的增長空間。我們要思考的是,公募基金的歷史使命是什麼?我們的定位是什麼?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認為,公募基金的使命是什麼?
竇玉明:金融業的使命是更好地進行社會資源配置。作為金融大行業下的子行業,公募基金顧名思義是面向大眾公開發行基金產品,是金融業的大河流,需要承擔大規模資金管理的任務。我們的使命就是把大規模的資金管理好,為億萬投資者提供好的投資回報。
如何完成這個使命?作為金融業態裏的“製造”環節,我們可以拿國產大飛機和家電業來類比基金行業。中國商用飛機市場一直以來是國際巨頭們的天下,直到2017年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產大飛機首次試飛成功,並有望於2022年實現正式交付,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追趕過程;中國的家電業則是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已經完成了對全球先進公司的追趕和超越,在全球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也需要類似的學習成長過程。資管行業在海外已有兩百多年曆史,屬於非常成熟的傳統行業,也正是因為發展成熟,所以近些年生產方式變化不大。越是成熟穩定的行業,對追趕者越有利。而那些變化快的行業,隨着市場領先者技術不斷積累和迭代,後來者的追趕難度就比較大。
公募基金業要像其他製造業一樣,紮紮實實做好基礎工作,向全球最好的公司認真學習。我相信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我們有機會逐漸縮短與全球領先同業的差距,甚至比肩或超越它們。具備大規模資金的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中國億萬投資者,服務中國實體經濟,是我們這代從業者的歷史使命和目標。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如何理解“規模與質量”的關係,為此基金行業最需要突破的是什麼?
竇玉明:規模與質量,或者説規模與投資業績,我認為二者並不是絕對的矛盾對立關係。就像家電行業,現在沒人會提家電產量和質量的矛盾,家電產量最大的企業,也恰恰是質量最好的企業之一。在家電行業發展初期,部分企業在生產能力不夠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產量,導致質量不達標,但發展到今天,中國家電業早已跨越了那個階段。中國公募基金行業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現在存在的規模與質量的矛盾,也就是大家提到的管理資產規模變大,投資業績下滑的問題,相信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隨着行業的不斷進步,這個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規模與質量的平衡在海外已經實現,全球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數萬億美元,投資業績也主要依靠研究驅動而不是其他非核心因素。
中國基金行業未來規模增長的趨勢是比較明朗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管理超大規模資金,同時又取得理想的長期回報呢?這需要公募基金行業進一步轉變投資管理方式。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資管理上更接近海外對沖基金,即投資策略注重趨勢投資和短線交易,通過短線投資積小勝為大勝,隨時拋出股票來儘量迴避市場劇烈向下的波動。這類投資策略看上去很美好,但缺點是投資容量比較小,受限於市場的交易量,全球對沖基金的總規模和長線多頭基金的總規模之間,至少有十倍的差距。
與此同時,從全球的實踐來看,長線多頭策略的長期投資回報是高於對沖基金策略的。對沖基金的優勢在於回調的波動性比長線多頭策略低,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市場下跌的時候,對沖基金跌的可能少一些。因此,一般來説,對沖基金的目標是,長期業績低於長線多頭的股票策略,高於債券多頭策略,而波動性低於長線多頭的股票策略,約等於債券多頭策略。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需要突破大規模資金的管理瓶頸,並提供理想的長期回報,可以借鑑的全球成熟經驗——進行生產方式的轉型,從短線趨勢性投資方式轉向基於長線基本面價值投資的大容量生產方式。
中國基金報記者:為什麼類對沖基金的管理模式,不能管理大規模資產?
竇玉明:一般來説,類對沖基金的收益多來源於市場上處於博弈弱勢的其他投資者;而長線基本面價值投資的主要收益來源於上市公司本身所創造的價值。打個比方,類對沖基金投資就像是草原上的“食肉動物”,以捕食其他動物為生;而長線基本面價值投資就像是“食草動物”,吃的“草”就是上市公司創造的價值。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態位,而草原上大多數還是食草動物。
收益來源也決定了市場容量。如今公募基金已從較小規模成長為國內資本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偏股型基金規模已近8萬億,持股市值約佔A股市場的7%。如果行業還要以做短線、做差價、賺其他弱勢投資者的錢為主要收益目標,那麼規模很難有進一步的增長空間。從海外實踐看,對沖基金在市場總市值佔比達到5%-6%之後就很難繼續發展,因為再長大,“食物”就不夠了,投資策略就無法產生合理的回報了。
以上是投資收益來源的角度,再從公募基金投資者的角度看,由於公募基金面對億萬大眾投資者,其中大部分不是專業投資者。對沖基金由於其策略的複雜性、不透明、低流動性、潛在的高槓杆,並不適合一般的大眾投資者,而長線多頭的投資策略,策略簡單、透明度高、流動性好、投資門檻低,是更適合大眾的普惠金融產品。
因此,公募基金作為金融業的主要參與者、大規模資金的管理者、面向大眾的產品提供者,需要徹底轉型,逐漸遠離短線趨勢性投資,轉向長線多頭策略為主的生產方式。
中國基金報記者:所以,公募基金的定位是什麼?
竇玉明: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開始由高速發展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疊加經濟的多元重構等時代背景,參照海外發達市場實體經濟的發展經驗,中國急需建立一個強大的資管市場,來發揮其在直接融資體系中的中樞作用。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資管機構,正是連接實體經濟端和居民財富端或者説客户資金端的核心主體之一。
簡單來説,公募基金的長線多頭策略把客户資金配置到優秀的企業,並長期持有,使優秀的實體企業得到更多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公募基金還能積極參與企業治理,既要“用腳投票”,更要“用手投票”,助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優秀企業逐漸淘汰劣勢企業,不斷髮展壯大,這些優秀的實體企業再將利潤回饋給投資者,投資者獲得收益後繼續加大投資,如此往復形成了社會經濟體系的正循環。在這個循環過程中,公募基金通過強大的投資研究能力,發掘市場上好的公司,把資源配置給它們,促進資產配置的良性循環,這才是公募基金應有的定位。
對外告訴客户我們是“食草動物”
對內以長線基本面投資為核心重構投研體系
中國基金報記者:為什麼強調公募基金的相對收益屬性?
竇玉明:中國的投資者最早是從買國債和定期存款發展起來的,對保本保收益有着天然的偏好,但是公募基金的基本屬性還是相對收益,這一點需要跟投資者澄清和強調。
我們不能讓客户誤認為基金公司可以做到不論漲跌都能賺錢,那麼當市場下跌淨值波動時,客户就會對基金公司失去信任,低位贖回並造成實質性損失,同時這種誤導也更容易讓客户追高。
從實踐上看,中國公募基金投資組合總體上與指數的相關性都很高,國內公募基金的淨值波動與滬深300指數的相關性能達到0.8甚至更高。我們作為市場最大的持有者,亦是市場本身,在市場下跌時很難不受影響。由於股票指數的波動不能避免,公募基金行業也無法規避基金業績的波動,這是公募基金的長線多頭策略必需正視的一個弱點。我們能努力去做的是,市場上漲時基金多漲一些,市場下跌時儘量比市場少跌一些,長期複合回報優於市場指數表現。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相對回報並不是不賺錢或少賺錢,只是不能保證每年都賺錢,投資者需要承受期間淨值的波動。從全球實踐看,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長線多頭策略基金的複合回報率是超過對沖基金的,對沖基金的波動性小於長線多頭策略基金,這個結果背後的原因在這裏不再展開。
所以,我們要釐清思路並勇敢承認自身的能力圈——我們確實做不到短週期的精準逃頂或抄底,也很難做到市場下跌時不虧錢,我們能做到的是幫助客户分享長期經濟增長的紅利。所以對外,我們要清晰地告訴客户,我們是市場上“食草動物”;對內,要根據相對收益的目標,以長線基本面投資為核心重新構建投研框架和流程。
中國基金報記者:這是否意味着,公募基金過去很高的超額收益會下降?
竇玉明:同意你的看法,超額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證券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效,隨着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增多,競爭愈趨激烈,超越指數、超越對手難度也會變大。
中國基金報記者:A股市場波動性較大,是否具備做長線基本面投資的市場基礎?
竇玉明:全球市場的變化有一個規律:指數(Beta)質量好的市場,不容易賺到超額收益(Alpha),或Alpha變低;若Beta質量差一些,Alpha則比較高。所謂Beta就是市場指數的回報,可從兩方面觀察Beta質量:一是長期收益率回報,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指數增長越高越好;二是指數Beta的波動率越低越好。從這兩方面看,目前A股市場的Beta質量確實不如成熟市場特別是美股的指數。我們指數的長期回報相對較低,指數的波動率更高,但由於我國股市的有效性沒那麼高,所以高水平的專業投資者有機會獲取更高的Alpha。由於相對收益策略的回報等於Beta+ Alpha之和,這個回報機會長期會是不錯的,對投資者的挑戰是需要容忍相對高一些的淨值波動。
中美股市的差異與歷史發展階段有關,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高,長線策略佔比高,這些機構的投資策略是買入持有,而不是短線操作,因此市場波動率較低。未來,隨着國內大量的機構投資者慢慢轉向“吃草”,由博弈轉為買入持有策略,中國市場波動性有望下降。以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為例,隨着規模從幾個億擴大到幾百億,換手率會出現明顯下降,由一年好幾倍的換手率,慢慢降到一年一倍或一倍以內,預計未來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從指數回報來看,指數(Beta)的長期回報來自於上市公司創造的價值,如果考慮公募基金主動投資的基金還能爭取一定的超額收益,那權益公募基金的長期回報是可期的。此外,隨着機構投資者佔比的增加,市場和基金的波動率下降,投資者持有體驗也會改善。
中國基金報記者:應該怎麼做好大規模資產管理?
竇玉明:答案就是踏踏實實地學習海外最優秀公司的成熟經驗,並與它們對標。我在基金行業從業超過二十年,越來越意識到,海外先進公司總結出的最基礎、最經典的方法論和最佳實踐,對我們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以汽車業為例,豐田汽車早年花重金拜師於寶馬,寶馬對豐田開放生產線,允許豐田工程師和工人現場學習,最終成就了豐田日後的壯大。因此,中國公募基金現階段就是要潛心學習全球的成熟經驗。
中國基金報記者:具體應該學習海外公司的哪些先進經驗?
竇玉明:全球領先同業在公司介紹中,幾乎都會提到兩個關健詞:研究驅動(research-driven)和團隊協作(teamwork)。
為什麼以相對回報為目標的投資方式,特別強調研究驅動和團隊協作?
多年前我跟一位Capital Group(資本集團)的基金經理交流,發現他們的投資決策耗時很久,在決定買入一個公司的股票前,通常要花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基礎的研究,收集數據、理清邏輯、現場調研,並反覆討論與論證。而國內機構則更強調快速決策,因為如果決策慢了,就追不上股價上漲的速度。我當時問了一個問題:等你研究明白,股價已經漲了30%,怎麼辦?他的回答是,寧願慢一點,也要將公司研究明白後再買,哪怕漲30%、50%後買入,也不能沒研究明白就買。
當時我有些不理解,後來漸漸體會到,當管理資產達到一定規模後,如果研究工作不到位就匆匆買入股票,一旦發現買錯,糾錯成本會變得很高。也就是説,由於管理資金規模大了,一旦買錯了,短時間內是賣不掉的。
我們也經常能聽到一句話叫“應對比預測更重要”。預測約等於研究,可以簡單理解為,跑得快比買得準更重要,強調的是投資交易能力,這種投資模式比較適合管理小規模資金。對於管理權益資產達幾千億的公司,可能一隻股票就持倉上百億,如果採取這種投資模式,交易成本會很高,是沒法通過交易能力去應對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對於大規模資金的管理者,研究和預測比應對重要得多,寧願買得晚,買得慢,也儘量不要買錯,至少沒買到的股票不會給你造成虧損,而買錯的股票是造成實實在在的損失。這就是我們強調研究驅動的原因。
一方面,當管理規模變大,投資股票數量增多,單個研究員、單個基金經理的研究能力就會遭遇瓶頸。一位優秀的研究員大概只能真正將20-30家公司研究透徹。我們的股票研究庫中有1000只以上的股票,需要50個以上研究員才能完全覆蓋。在此情況下,團隊協作變得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我們要將一家公司研究透徹,預測公司未來三年的發展,除了行業狀況、產業上下游以及競爭對手外,還要關注宏觀經濟,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形勢例如俄烏衝突、中美貿易衝突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面對如此廣泛的研究範圍,需要一個強大的研究團隊互相討論、激發、學習及校正,才能將研究做好。簡單總結,個人深度研究產生的洞見是吸引團隊協作的基礎,但如果沒有團隊協作,個人視野受限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洞見,所以“個體專業深度”與“團隊協作廣度”是一體兩面,互為因果。
綜上,研究驅動和團隊協作是大規模資金管理必須強調的兩點。
中國基金報記者: 你剛到中歐基金時,推行事業部制,效果怎麼樣?
竇玉明:中歐基金過去曾開展過兩次組織結構變革,分別是在2013年及2020年。觸發因素是希望通過變革,把研究驅動和團隊協作做得更好。
2013年我剛到中歐基金時,深感投資研究是“兩張皮”,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配合度有待提升。為加強投研協作,我們將投研團隊切分為七、八個小團隊,每位基金經理配備幾名研究員,團隊規模控制在十人以內。這樣安排是為了使研究員與基金經理的立場保持一致,大大提高了小團隊內的溝通效率。早期這一制度安排確實效果不錯,吸引了一些優秀人才的加盟,很好地解決了團隊協作的問題,對推動中歐基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當時公司發展節點下的最優選擇。
中國基金報記者:但2020年你們又反過來,重新打造大研究部。
竇玉明:隨着公司管理規模不斷壯大,我們發現,分散的小投資研究團隊很難深入覆蓋500甚至1000家公司,我們投資研究體系矛盾的焦點從內部協作轉向了研究能力不足。因此,有些事業部的基金經理主動提出打造統一研究平台的想法,經過不斷討論達成共識,我們將事業部的研究員統一放至共同的研究團隊,打造了超過五十人的中央研究團隊,從而推動我們的二次轉型,來解決對股票市場廣覆蓋同時深度研究的問題。
組織架構的變革只是外部看到的表象,本質上,我們是在推動公司從類對沖基金的投資管理方式向長線資金的投資管理方式轉型,從早期更多強調投研配合快速決策,到現在強調深度研究的團隊協作,從關注“快速決策”轉到關注“正確決策”。如果結構化地描述中歐基金變革全貌,那就是4P+1C,組織結構的變革只是4P中1P的一部分。
完善中歐基金的4P+1C
為生產方式轉型做好準備
中國基金報記者:請解釋4P+1C的具體含義。
竇玉明:4P指Philosophy(理念)、Process(流程)、Platform(平台支持)、People(人),1C則指Culture(企業文化)。
中國基金報記者:中歐基金的投資理念是什麼?
竇玉明:投資理念指賺錢方式。在我們看來,投資理念應與投資目標完全匹配。大家都説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通過分享公司的成長創造回報,而長線投資策略不可能以絕對回報為投資目標。所謂長期持有策略意味着市場下跌時也持有股票,如果當年市場大跌,基金又高倉位持有股票,必然出現虧損,無法實現當年的絕對正回報。此時,對外的客户溝通及對內的員工管理都需要清晰傳達“絕對回報的目標無法達成”的信息。
2013-2014年中歐基金在投資理念上並不強調一致性,基金經理們的理念百花齊放,有短線、長線、基本面、非基本面,只要合法合規、長期能給投資者賺錢公司就能接受。後期我們逐漸轉型,強調理念的統一,即中歐基金主要聚焦於長線基本面投資策略。今天,股票基金經理、研究員對此達成了高度共識,明確我們的核心關注點是尋找未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發展越來越好,且能不斷創造價值的優質上市公司,我們通過長期持有,分享企業創造的價值盈利,而不是博弈賺其他投資者的錢。
中國基金報記者:怎麼理解流程,請講講中歐基金的流程。
竇玉明:流程是一套研究和投資的標準步驟。以研究流程為例,中歐基金的研究流程採用“五要素模型”,包括公司治理、行業、運營、盈利質量及估值。研究員按照五要素模型研究公司,基金經理也遵循五要素模型與研究員開展討論。
過去三年,我們特別注重打造一套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流程從某種程度上是溝通的語言,使得基金經理與研究員在同一個框架下討論,大大提高了溝通的效率。如果沒有標準,就變成了演講式討論,我跟你講估值,你跟我講成長性,我跟你講公司治理,你跟我講盈利質量,各説各話。在我看來,要想有高效的協作,一個團隊就只能有一個投資理念、一套投資流程。
標準流程提高了投資研究決策的質量,提高了協作的效率,然而,流程的落地推廣並不容易。由於多數成熟的投資研究人員根據個人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流程,每個人的流程都不同,要將大家的研究流程統一為標準的五要素,需要一定的磨合過程。所以,我們首先從研究員特別是從新入職的畢業生入手推行五要素模型,希望自下而上地逐步推動研究流程和投資流程的標準化。只有當每個基金經理、研究員都能熟記於心、運用自如,才算真正將流程推廣到位。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目前已有很好的基礎。
中國基金報記者:請講講中歐基金的平台建設。
竇玉明:平台系統建設對於投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顯著提升。我們在平台IT系統上持續投入了大量資源。例如,通過打造統一的研究平台,將過往所有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存檔。如果十年後的基金經理想研究某隻股票,可在系統中查找到公司過往所有研究員、基金經理關於這隻股票的研究報告及行業分析,藉助歷史資料覆盤當時的研究思路,無疑比自己從頭開始研究要高效得多。
先進的系統結合標準化的流程,有利於團隊溝通與協作,助力提升研究員及基金經理的研究效率。這方面,我們目前已完成了主要的部分,未來會不斷優化。
中國基金報記者:優秀的人才比較匱乏,中歐基金如何解決人才問題?
竇玉明:資管行業與製造業的顯著區別在於,製造業的流程大部分體現為外化的生產線,而資管行業的理念、流程更多內化於人腦中,製造業可以通過購買和更新設備快速提升能力,基金公司則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來進步,人力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全球領先的基金公司都非常重視人力的作用,在公司介紹時,普遍會將公司全部投資研究專家的信息單列出來,並附上兩個關鍵數字:一是行業從業年限,二是公司工作年限,體現了對於公司核心資產的重視程度。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基金行業發展迅速,資產管理規模增長超出了人力資源的積累速度,體現在資深優秀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相對缺乏,尤其缺乏優秀的、有經驗的研究員,因為多數有經驗的研究員都轉崗做基金經理去了。
中歐基金的人才培養,經歷了從外部招聘到內部自主培養轉變的過程。中歐基金於2013年進行第一輪公司改革時,基金經理及研究員主要來自於外部聘請。經過近十年發展,目前我們70%的研究員通過招聘應屆畢業生自主培養,70%的基金經理來自內部研究員轉崗。未來我們將繼續提高自主培養的比例,因為自主培養的員工能共享相同的理念,熟練掌握標準流程,相互更瞭解,感情也更深,因此協作更好、團隊合力更強。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進一步改善激勵機制,提高團隊穩定性,不斷強化團隊協作。有經驗的研究員數量多了,研究深度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我希望未來中歐研究員的平均從業時間能超過十年,目前來看,我們還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中國基金報記者:請講講中歐基金的文化。
竇玉明:作為基金公司的終極競爭力,企業文化幫助解決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中歐基金的企業文化強調四點:真實、卓越、協作共贏和客户導向。
真實和卓越是做好協作的前提。真實是做好研究的基礎,比起表面上的意見一致,我們更鼓勵同事能進行獨立思考,鼓勵不同見解的碰撞,無論職位高低,大家都平等地討論問題,誰對聽誰的。卓越也很重要。作為一家主動投資管理機構,想要追求超越基準和同業的投資業績,就必須卓越。
剛才談到了,研究驅動和團隊協作是做好長期業績的支點,鼓勵協作不光要有制度的支持,還要有文化的鼓勵。基金行業受人之託、代客理財,客户導向是每個基金從業者永遠不能忘記的準則,客户利益永遠優先於員工和股東利益。
中歐基金的企業文化始終圍繞深度研究和團隊協作展開。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業內最頂尖、最有戰鬥力、且有經驗及理念的研究團隊,配合標準化流程,努力創造優異的長期業績。
如果能回到九年前,我們會選擇再多招一些研究員
中國基金報記者:回顧在中歐基金的九年,你覺得有什麼滿意和遺憾的地方。
竇玉明:過去九年是基金行業發展又一個黃金期,特別是過去三年,中歐基金也隨着行業爆發式發展。我們的成績體現在四方面。第一,我們取得了還不錯的長期業績。據海通證券公佈的十年業績最新評價(2022/6/30),在權益類大型基金公司中,中歐基金在五年、十年等長期維度的絕對收益均排名前三;第二,我們的非貨公募管理規模從不到一百億發展到三千億,客户數也增加至千萬級別;第三,理想的客户結構。我們大部分客户為零售客户,實現了客户多元化;第四,我們完成了股權結構改造,成為大型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員工持股比例超過50%的公司,良好的治理結構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也有需要繼續努力的方面。首先,投研轉型仍在進行中,距離理想中的4P+1C尚有些距離;其次,團隊的培養力度還不夠。行業和公司的發展超出了我們早前的預期,如果能回到九年前,我會選擇再多招一些研究員。假如現在能擁有一批有十年左右從業經驗的資深研究員,那今天中歐的投研能力會更強大。
中國基金報記者:如果對中歐基金做歸因分析,哪些是Beta哪些是Alpha?
竇玉明:Beta部分,受益於過去幾年行業發展的紅利,我們踩準了兩個行業變化的節點。一是2014-2015年的一次市場牛市;二是2019-2021年的兩次階段性牛市。特別是第二個階段,市場上升的同時,帶來了大量年輕新客户入場,我們的品牌也順勢爭取到一批年輕客户的信任。
公司成長速度較行業增速更快,那麼,我們的Alpha來自於哪裏?第一,公司良好的治理結構。中歐基金是行業內首批實現員工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這不僅是激勵制度,更是在股東與管理層之間建立起信任與溝通的橋樑。特別是在員工持股比例超過50%後,公司股東和管理人員、核心骨幹成為同一批人,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避免了股東和管理團隊的潛在矛盾。理順了治理結構,這個事情需要感謝監管政策的鼓勵和股東們的支持。
第二,我們始終心無旁鶩,堅持一個戰略方向:中歐基金要成為主動投資精品店。為此公司的核心資源也是圍繞“如何實現優秀的長期投資業績”而展開。
第三,中歐基金建立了出色的人才團隊和梯隊培養體系。各類崗位的員工都要求有較強戰鬥力。從2013年開始,我們開始積極尋找一些志同道合,價值觀一致的資深基金經理和研究人員加盟中歐,後期招募大量畢業生培養,通過有競爭力、關注長期發展的薪酬體系和優秀的企業文化留住人才。
中國基金報記者:怎麼解決人才頻繁流動的問題?
竇玉明:當行業發展初期、有大量創業機會時,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現象。隨着行業發展速度的逐漸放緩,整體行業人才流動的速度也會跟着放緩,這是因為:一,客户需求爆發式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需求的增長會相對平穩;二,近幾年人才供給端飛速增長,大量年輕優秀的人才湧入基金行業,在人才需求減緩、供給加大的情況下,未來供需平衡甚至供大於求是趨勢。到那個階段,整個行業人才流動大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從中歐基金的情況看,人才流動的速度已經在明顯放緩,去年中歐基金股票投資研究團隊的人員離職率僅有3%,和全球領先公司比較,團隊的穩定性是也相對較高的。
中國基金報記者:日前,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要着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你有什麼好建議?
竇玉明:以一個公式為例,投資者回報=市場Beta回報+投資研究團隊Alpha+投資者行為回報。對於基金公司來説,首先要捕捉到市場的Beta,同時努力提高Alpha收益,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努力引導投資者行為,幫助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長期投資並且減少追漲殺跌的行為,才能夠切實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第一,加強投資者教育和陪伴,幫助客户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陪伴客户共同度過市場的高波動階段;第二,做好公司品牌建設。希望客户對基金行業和我們公司建立信任,信任我們的能力和職業操守,這樣也可以減少客户在市場波動時贖回基金的行為,幫助客户建立長線思維;第三,在產品營銷方面,公司一直提倡以持營為主,幫助客户建立定投習慣,平攤持倉成本,拉長持有期限;第四,發展投顧業務。中歐基金旗下子公司中歐財富已取得投顧牌照,我們將大力發展投顧業務,協助客户做好資產配置,並在市場波動時提供陪伴服務。
中國基金報記者:在ESG方面,中歐基金是怎麼落實的?
竇玉明:ESG是一個全球性的大趨勢,中歐基金也在持續加大對ESG投資的關注。2021年7月,中歐基金加入了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承諾踐行六大負責任投資原則,包括:將ESG問題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過程、將ESG問題納入所有權政策和實踐、尋求被投資實體對ESG相關問題進行合理披露、推動投資業廣泛採納並貫徹落實負責任投資原則、齊心協力提高負責任投資原則的實施效果,以及報告負責任投資原則的實施情況和進展。中歐基金將以六大原則為框架優化ESG投資,同時還將更積極地投身社會公益事業。今年4月,公司正式向上海民政局提交設立中歐基金專項公益基金會的申請,未來將進一步發揮公司在資產管理領域的專業優勢,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的企業使命,為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其中的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和風險揭示書,充分認識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本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瞭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並謹慎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