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基建投資需求空間充足 可發力補短板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投資率偏低可能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其中基建投資修復空間更大,估計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會恢復到8%左右。

他表示,我國基建並未飽和,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在基建“提質”方面,要圍繞補短板,圍繞國家區域經濟戰略,比如現代化城市羣的培育等,同時根據客觀條件,在合適地方做合適的基建。

基建並未飽和

中國證券報:近日,基建投資在穩增長中扮演何種角色引起熱議,你如何看待當前背景下的基建投資?

郭磊:經濟短期內主要的拖累來自哪一塊?我理解投資率偏低可能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從近年經驗看,凡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顯著偏低,尤其是低於GDP增速的時段,經濟都有失衡特徵,比如2018年、2019年。而在固定資產投資高於GDP增速的時段,比如2016年、2017年、2020年,經濟壓力均不大。特別是2020年GDP增速為2.3%,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9%,微觀體驗上是經濟壓力並不大。2021年GDP增速為8.1%,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9%,屬於比較典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偏低,資本形成不足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麼,靠什麼去帶動投資率?如果把固定資產投資領域進一步分為基建、地產、傳統制造業、新經濟,失衡最明顯的就是其中的基建投資部分。2021年基建投資全年增速為0.2%,屬於有這一領域統計數據以來最低的一年。所以從2021年的GDP拆分來看,建築業GDP是下滑最明顯的,當年四季度同比增速只有-2.1%。建築業背後主要就是基建和地產產業鏈,其中基建的修復空間顯然會更大一些,至少應該回到一個均衡增速。

關於基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擔心是基建已經飽和、基建投資低效率、基建引發高槓杆和地方融資平台風險上升等問題。但首先,基建肯定沒飽和,2019年國家統計局就曾指出,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至30%,在民生領域、區域發展方面,還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

其次,基建的收益主要表現為“正外部性”。比如基礎設施網絡的迅速擴張正在改變中國城市間格局,推動新的城市羣形成;部分二三線城市正在成為新的製造業基地,經濟在區域格局上逐步形成一個梯隊式的承接。

再次,政策已經明確強調“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在適度超前這一精神下,新老基建結合,基建的空間也會進一步打開。

同時,經過過去十年的結構調整,影子銀行、融資平台等主要結構性問題都已初步建立了系統性的管控框架與長效機制,相關風險也已得到不同程度化解。基建投資本身並不直接對應風險的上升。

有利因素匯聚

中國證券報:今年我國基建投資具備哪些有利條件?

郭磊:首先,2021年財政節奏是“後置”的,上半年新增專項債進度一度不到30%,遠低於2019年和2020年同期的60%左右。對於基建來説,一般都是年初開工,四季度就進入了冬季施工淡季,財政後置背景下基建投資增速不易提升。而2022年的財政節奏將會是“前傾”,財政部明確表示2022年專項債券發行要把握好“早、準、快”三個字,這一節奏有利於基建投資。

其次,2021年是結構調整比較集中的年份。包括專項債的穿透式監管、隱性債務化解、違規融資類信託的壓降等都是年度經濟工作的重點,風險防範背景下信用環境的收縮對基建投融資存在一定約束,同時,PPI數據的快速上行也不利於成本端控制。而對2022年來説,一輪比較集中的結構調整已經過去,穩增長成為經濟主線。保供穩價也有助於工業原材料價格的穩定,這對於基建投資的修復是一個有利環境。

再次,從項目節奏看,2021年專項債穿透式監管對應項目收益覆蓋本息審核嚴格,項目質量門檻提高,地方在籌備新一年項目時也會更加謹慎完善。而經歷了一年的積澱,2022年項目儲備充足性應會有所上升。同時,為解決困擾兩年的儲備項目不足或儲備工作不到位問題,財政部提出將指導地方政府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這將進一步解決專項債落地的痛點問題,加快專項債落地。此外,專項債券實際使用進度將按月統計調度,並對使用進度較慢的地區實施預警,層層壓實責任,積極財政的落實效率有望得到保證。

最後,從最新的企業中長期貸款來看,年初的基建項目融資需求應已得到很好的匹配。1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2.1萬億元,屬2021年7月份以來首次同比多增,從以往經驗來看,中長期貸款擴張預示着基建,以及“十四五”產業項目為代表的各省重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融資需求正逐漸上升。

中國證券報:今年基建投資預計會有多大規模?增速如何?

郭磊: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盤之一是傳統基建。傳統基建一要依靠重點區域,比如雄安、成渝地區。二要靠重大項目,“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項目是傳統基建的主要抓手,這些項目集中在交通、水利、環保、新型城鎮化和民生類、安全類基礎設施。三要靠重點領域,比如鐵路、水利等。

從重點領域的投資增速可以大致理解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存在一個過低增速的再均衡過程。比如鐵路投資,2021年同比下降4.2%。按照國鐵集團“十四五”全國鐵路投資規模與“十三五”相當的標準,則後續四年平均每年鐵路投資額大致需要完成8100億元左右,對應2022年鐵路投資年度增速為8.2%。

水利投資在2021年的負增長也與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低增長環境有一定關係,根據廣東等9省“十四五”期間水利投資額目標測算,“十四五”期間年均複合增速在8.7%左右,所以2022年這一領域應該也存在投資增速的修復。

基建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整體比重尚低,但投資增速遠比傳統基建要快。

綜合來看,估計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恢復到8%左右,這也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增速。

圍繞國家區域經濟戰略

中國證券報:基建投資在增量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提質?

郭磊:我理解要做到“提質”,一是基建要圍繞補短板領域開展。比如城市地下管網是一個城市的“血管”,但近年來也面臨着老化的問題,存在一些風險隱患。根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數字,我國目前老化燃氣管道10萬公里,佔2020年底燃氣管道總長度85萬公里的12%。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和建設是下一步城市基建的重點之一。這一領域也被多個部委列入2022年重點工作部署中。

二是基建要根據客觀條件、自然條件,在最合適的地方做最合適的基建。比如光伏和風電,肯定要優選光照條件最好、風力資源最好、土地利用條件最便利、建設機會成本又相對小的地區,那麼沙漠、荒漠、戈壁地區顯然是最合適的。

三是基建要圍繞國家區域經濟戰略,比如現代化城市羣的培育。2019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曾經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要實現這一點,基礎設施需要做到一定的前瞻性,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證券報: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郭磊: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狹義新基建”,它包括5G網絡建設、千兆光纖網絡升級、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物聯網、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以及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等領域。對於“十四五”和2022年來説,5G資本開支、工業互聯網投資、數據中心投資都是大的項目。比如數據中心,政策已部署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8個國家級數據中心樞紐節點建設。

二是“廣義新基建”。廣義新基建是“雙碳”這一政策框架形成之後對新基建內涵和外延的拓展,其中新能源和電網建設是重點。具體驅動產業鏈可以包括:能源新基建,新能源發電(光伏、風電、BIPV)、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特高壓和智能電網;清潔低碳交通工具配套基礎設施,充電樁、加註站、加氫站等;低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等涉及的基礎設施等。從政策相關部署來看,2022年的發力重點應該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中東部地區發展分佈式光伏以及海上風電發展等領域。此外,特高壓和智能電網建設也大概率會有所加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2 字。

轉載請註明: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基建投資需求空間充足 可發力補短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