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黃嘉祥
銀行正大手筆投資金融科技,加速數字化轉型。2021年年報顯示,國有六大行對金融科技的資金投入合計超1000億元。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上市股份制銀行也紛紛斥巨資,加碼金融科技。
“面對來自市場需求、同業競爭和內部管理等多重挑戰,國內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已普遍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全企業戰略佈局的重中之重,其對金融科技的接受與應用程度也更為領先。”畢馬威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楚東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下稱《規劃》),要求高質量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健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3月底,畢馬威和騰訊聯合發佈的《數實共生·2022金融科技十大趨勢展望》(下稱“報告”),金融機構已展開積極行動,但仍面臨非金融場景獲客難、數字化底座管理難、場景金融效果不顯等發展難題。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
張楚東表示,面對數字化時代所需要的高效響應、靈活調整、組合式創新等新的業務要求,金融機構不得不打破傳統的系統架構和技術體系,構建共享、複用、敏捷的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底座。
“從業務與技術融合的角度出發,未來全面深入的數字化場景運營體系將以金融科技為依託,鏈接客户與場景、客户與生態、客户與企業經營要素,將逐漸成為以客户體驗為中心的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新重點。”張楚東説。
數字化轉型加速
近年,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金融業務日益深入融合,正重塑金融業務模式、業務拓展和客户服務。
2021年,是中國人民銀行首個《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三年來,我國金融科技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金融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加速。
畢馬威中國金融業風險和監管科技主管合夥人王大鵬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個金融科技三年規劃使“守正創新”的思維深入人心。通過對互聯網機構在金融領域參與和擴展的監管、糾偏和治理,對於互聯網信貸的治理和有序清理、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和執法行動、徵信業務的建章立制和類徵信業務的管理等,金融和科技的業務邊界迴歸清晰。
“金融科技的主體也向金融機構的合理迴歸。在監管沙盒和金融科技子公司等一系列政策和工具的推動下,我們逐漸看到金融機構逐步迴歸到了金融科技創新舞台的中央,不斷探索新的服務場景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提高金融機構的數字化金融供給能力。”王大鵬説,除了金融機構以外,政府及監管機構也在金融科技領域承擔起相應的創新責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國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和穩健發展。
過去三年,在金融領域乃至跨部門的更大範圍內,還確立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和經濟基礎設施的戰略重要性。王大鵬説,金融科技三年規劃的執行推動了金融與司法、社保、工商、税務、海關、電力、電信等行業的數據資源融合應用,推進了服務系統互聯互通,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普惠。
在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最為典型的場景無疑是金融科技服務小微企業,解決其融資貴和融資難問題。
畢馬威中國金融業審計合作人陳思傑在畢馬威第五屆金融科技50企業金融科技報告中提出,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深挖小微企業的多業務場景與數據,為企業精準畫像,形成數據資產傳遞給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協助其看清企業經營狀況並識別經營風險。其次,金融科技通過優化金融機構信貸風控模型,進一步提升小微信貸交易的匹配度與效率,從而切實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從而有效解決交易成本高的問題。
金融科技也已成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銀行業也在加碼佈局。
從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來看,國有六大行20121年對金融科技的資金投入合計達1074.93億元,同比大漲12.34%。其中3家銀行投入規模均超200億元,工商銀行投入資金最多,位居第一,金融科技投入259.87億元,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分別投入235.76億元和205.32億元,位列第二與第三;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投入金額分別為186.18億元、100.30億元、87.50億元。
畢馬威中國方面表示,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競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國有大行以及頭部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憑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政策市場敏鋭度,利用金融科技重塑自身業務和生態,呈現強者恆強態勢;另一方面,部分區域性銀行選擇利用運作機制靈活性,充分藉助外力在部分行業或場景深度發力,構築牢固的業務護城河,呈現脱穎而出之勢。可見金融科技“新基建”已成為一場可持續創新能力的競逐。
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程度不一,仍面對市場環境波動加劇、新老客户增長乏力、技術架構低效滯後等挑戰。
《規劃》提出,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為主線,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業務運營全鏈條,注重金融創新的科技驅動和數據賦能,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樑”全面邁入“積厚成勢”新階段。
張楚東認為,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金融機構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而業務為綱、數據賦能、技術驅動、協同鏈接則是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方向。
畢馬威中國技術和新經濟管理諮詢主管合夥人高人伯也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數字化是對金融機構整體經營和管理能力的一次“代際”升級。儘管各家金融機構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各不相同,但均需要在業務、技術、數據和組織等層面多為並舉,方可保障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在金融行業數字化趨勢下,數據在金融科技未來發展中扮演着越來越重的作用。
《規劃》指出,全面加強數據能力建設,在保障安全和隱私前提下推動數據有序共享與綜合應用,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建設綠色高可用數據中心,夯實金融創新發展的“數字底座”。
張楚東説,金融數據不再僅僅是支持金融業務開展的一種資源工具,而是已成為了金融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對金融機構而言,如何開展外部數據的尋源和合規使用、強化內部數據的標準化和質量治理、構建契合業務價值實現的數據挖掘和數據應用能力,是其不得不跨越的數字化能力門檻。同時,如何從機制和技術等方面多管齊下,強化數據安全能力建設,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報告在金融科技未來十大趨勢中指出,金融業的未來,第一要素依然是可信,以零信任架構、跨鏈信任技術保證數據可信;以分佈式雲架構、聯邦學習等技術提高數據交互效率;以隱私計算、同態加密算法實現數據安全共享。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不斷提高各子行業的數字化程度,幫助金融業客户以高質量數據驅動普惠金融等業務展開。
報告建議,在政策制定方向上,應加強對個人信息主體權益保護,釐清個人信息主體、數據持有者、模型構建者之間的法律關係和責任劃分,防止數據權屬爭端。同時政策方應引導各合作方建立聯盟,實現技術信任和監管合規,統一安全標準、技術框架標準、接口標準,確立產品認證體系;同時健全數據流通的政策監管體系,構建隱私計算產業的合法框架。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合夥人蔡正軒對時代週報記者説,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金融業務的全鏈條都是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對於業內企業而言,在安全、合規的風險把控下,技術突破與協同式創新發展,在理財科技、保險科技、普惠科技、供應鏈金融科技、支付科技、合規科技、底層技術等各方面推動技術在實體業務多場景中落地與應用,將引領業務突破和發展,形成強大而安全穩定的金融科技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