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作者:陳磊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號稱高端奶粉的扛把子,這兩年過得還順利嗎?

3月28日晚間,中國飛鶴(6186.hk)發佈2021年全年業績,全年實現總營收227.8億元,同比增長22.5%;全年實現利潤69.1億元,同比下降7%。對比2020年,中國飛鶴明顯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全年的業績表現稱不上樂觀。次日,股價收盤時累計下跌8.40%,市值降至661億元。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回顧股價走勢,飛鶴2019年底登陸港股,2021年1月衝到股價頂點後一直處在下行趨勢。從最高價24.97港元下跌到目前7.76港元左右,股價縮水68.9%。在資本市場,飛鶴並沒有獲得更多投資者的認可。

如今,國產奶粉品牌正在加速進入大眾的視野。從2016年實行奶粉註冊制後,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開始穩步提升,2019年國產奶粉市佔率已經達到49%。2020年,飛鶴奶粉市佔率超越惠氏成為第一,達到14.8%,君樂寶佔比達到了6.9%,澳優佔比為6.3%,奶粉品牌眾多,但集中度並不高,可謂是紅海一片。

這幾天,港股上市的另兩家奶粉龍頭澳優、健合集團也已發佈了2021年業績報告。整體來看,三家企業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或無明顯增長。為什麼2021年財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未來奶粉企業又會如何發展?飛鶴又如何自處呢?

營收增長放緩,利潤罕見“負增長”

中國飛鶴2021年營收規模227.8億元,相比去年185.9億元增長22.5%。按細分品類來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收入215.15億元,同比增加21.7%;其他乳製品及營養補充品分別收入9.91億元和2.7億元,同比增加63.3%和同比減少13.4%。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可以發現,嬰幼兒配方奶粉是營收的絕對貢獻者。儘管飛鶴有羊奶粉、有機奶粉、成人奶粉等來打造多品類的結構,但從結果來看,多元化在當下沒能給飛鶴的營收帶來可觀的改變。同時也意味着,嬰幼兒奶粉對營收的影響會比其他企業更加明顯。

更具體地看這個大頭部分,飛鶴的“星飛帆”系列產品又是貢獻營收的核心。這個系列主打高端、超高端,推動了飛鶴整體產品結構高端升級,抬高了客單價。

在嬰幼兒配方奶粉裏,“星飛帆”系列的確賣得很好。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飛鶴星飛帆已成為嬰幼兒奶粉全球第一大單品,以零售銷售額計,從2020年開始問鼎北京市場第一,據瞭解,2021年飛鶴在南方市場取得顯著增長,第三季度以來,飛鶴在廣東市場的排名增長到第一。

星飛帆系列一出現,成為飛鶴利潤的增長點。在聚焦於星飛帆系列高端產品的2016年-2019年,飛鶴營收從37.24億元升至137.22億元,淨利潤從4.06億元提高到39.35億元。截至2019年,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佔飛鶴總營收比重已經來到68.6%。

“星飛帆”系列不止包含一款產品,通過陸續推出新品,從高端再到超高端,是飛鶴突破價格天花板的直接手段。

在這個系列裏,以1段為例(0-6個月嬰兒適應),先是“星飛帆”,900g/罐348元;再到“星飛帆A2”,708g/罐338元;最後是“星飛帆卓睿”,750g/罐382元。如果統一換算成1kg,價格分別是386.7、477.4和509.3元。隨着系列產品迭代,價格也在上漲。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想要消費者主動掏錢,飛鶴還在廣告投放上下足功夫。

比如,飛鶴先後邀請了章子怡和吳京兩位大牌明星做代言人,來強化“星飛帆”系列的產品形象。一方面,章子怡和吳京的國民度極高,可以讓媽媽們更信任飛鶴的高端奶粉,更認同“高價”可以帶來“優質”;另一方面,“明星”和“星系列”都有“星”字,無論明星是否真的給孩子用這款產品,都會引導媽媽們將兩者深度綁定在一起。

2021年,飛鶴通過超高端和高端產品打市場,使得佔總營收94.4%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毛利率達72.4%。從行業內看,飛鶴的毛利率確實高,相比之下澳優毛利率為50.4%,健合集團毛利率為62.8%。

所以,“星飛帆”系列是飛鶴近幾年營收增長、毛利率提高的“引擎”。但我們還在思考,為什麼2021年利潤反而同比下降了?沿着利潤表往回梳理,我們可以找到原因。

營銷費用衝抵利潤,飛鶴線上+線下開“會”

飛鶴2021年利潤69.1億元,相比去年74.4億元下降7%,這是飛鶴近幾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2017-2020年這四年裏,利潤分別為16.51億元、31.89億元、56.83億元和99.00億元。 

導致利潤減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銷售及經銷開支的增加。飛鶴2021年銷售及經銷開支為67.3億元,相比去年52.6億元增長27.9%。財報中解釋道:“我們的銷售及經銷開支主要由於相關線下銷售及推廣活動成本增加”。在「深眸財經」看來,具體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錢用於建設和維護下沉市場“渠道”。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飛鶴主要通過全國2000多名線下客户的經銷網絡銷售產品,另外通過這些線下客户銷售產生的收益佔到了乳製品總收益的85.8%。這足以見得,飛鶴在線下積累的“渠道”有多麼重要。

主打渠道下沉一直是飛鶴打開市場的重要原因。飛鶴的銷售渠道遍佈三四線城市,早在2019年,飛鶴在低線城市佔有率就已達15%。

制勝下沉市場的關鍵在於飛鶴獨特的營銷模式,比如舉辦面對面研討會,包括媽媽的愛研討會、嘉年華及路演。截至2021年12月31日,飛鶴共舉辦超過百萬場面對面研討會,獲取的新客户人數超過226.6萬人。

這種模式換個通俗的説法叫做,地推,類似於保健品公司慣用的套路:把大家都集中在一塊開會,台上會有專家講解,台下也會有消費者現身説法,比如吃了某某保健品,怎麼怎麼好了,然後吸引其他的客户購買。

飛鶴正是憑藉着這一模式,在全國各地的三四線打響了知名度,並且將這一模式沿用至今。

在2020年,沽空機構Blue Orca曾在做空飛鶴的報告中稱,飛鶴有5萬多名兼職推銷員,其中包含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商的所有兼職推銷員。 

另一方面,錢用於提高媽媽們的消費“體驗”。比如,飛鶴打造了陪伴式育兒平台“星媽會”, 每年會在全國各地舉行數十萬場活動,為新手父母提供科學育兒建議,也為忙碌的父母提供與孩子相處的機會。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除了線下活動,飛鶴“星媽會”還有“奶娃百科”“星媽社區”等線上板塊。比如“奶娃百科”,又有科學育兒、小鶴問答、星媽課堂這些子項目,媽媽們可以通過瀏覽飛鶴官網學習到育兒知識。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對比單純的買賣關係,飛鶴融入了更多温情的母嬰服務,從而提高用户黏性。而大部分外資品牌沒有本土化的基因,一眾國產奶粉品牌在這一塊會更接地氣。比如伊利金領冠,在官網推出“愛兒福利”板塊,有“育兒知識”、“媽媽心聲”等多個子項目。

相比之下,飛鶴在針對媽媽們的服務上會更加細緻和人性化。比如,在“星媽會”中,可以享受0-6歲的專屬定製化育兒服務。通過數字化平台,服務會涵蓋月齡定製專屬信息、產檢/疫苗/轉段提醒工具、健康問診、健康學堂等多個細分項目。我們可以理解為,飛鶴提供了從孕期開始定製化陪伴式的服務。

從增量市場到存量爭奪,國產和洋品牌“硬碰硬”

生育率的下降可能導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持續低迷。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預計2020-2025年,零售銷售量的複合年增長率為-4.1%,至2025年將下降至76.49萬噸。

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着市場從增量變成存量,奶粉企業之間的競爭隨之加劇,國產和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角力也將愈加膠着。未來,雙方在下沉市場和一二線城市的比拼都會非常激烈。

在下沉市場,外資品牌是“進攻方”,一個最明顯的動作就是併購。今年2月中旬,美贊臣中國將美可高特羊乳有限公司收入囊中,後者現已更名為美贊臣乳業(天津)有限公司。

2月24日,高端奶粉品牌美素佳兒關聯方、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區總裁陳戈也表示,菲仕蘭中國將延續現有戰略,同時孵化新業務,不排除收購和合作可能。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此外在3月初,法國食品巨頭達能宣佈收購湖南歐比佳食品。湖南歐比佳營養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主營進口、國產嬰童配方牛、羊奶粉以及嬰幼兒輔食等系列產品,代表性產品有嬰幼兒配方羊奶粉“羊滋滋”,配方牛奶粉“歐素力”、“可唯安”等。

外資奶粉品牌密集收購國內中小奶粉企業,最終目的是加速渠道下沉,搶奪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通過併購,外資品牌能夠最快的拉近與下沉市場消費者的距離,直接帶來的是產品“本土化”,簡單粗暴地重新做好品類調整。

這給國產奶粉品牌造成不小的挑戰,即便飛鶴佔據着下沉市場渠道優勢,未來也很難避免因此帶來的營銷費用增長,從而直接波及到利潤。君樂寶緊隨其後、“伊澳組合”顯現協同效應,飛鶴需要兩面迎敵。

在一二線城市,以飛鶴為代表的國產奶粉品牌是“進攻方”。如果飛鶴要找增量,那思路是先守住自己的下沉市場,同時繼續在一二線城市去取代外資品牌。三四線市場靠渠道推動,一二線市場主要靠品牌,飛鶴還需繼續加強品牌力。

“去年公司在一二線城市以及南方市場仍有非常靚麗的表現。”飛鶴蔡方良稱,飛鶴上海同比增長75%、天津增長72%、浙江增長61%、雲南增長49%、蘇南增長47%、江西增長37%。飛鶴通報則稱,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其在廣東市場的排名增長到第一。

除了應對外資品牌,國產品牌內部的競爭隨着君樂寶、伊利等在奶粉行業的合縱連橫,也變得愈發激烈。比如,伊利直接收購了在羊奶粉領域頭部的澳優,以最直接的手段去實現彎道超車。因為澳優發力的兩個方向,羊奶粉和高端牛奶粉,正是伊利看好卻需要補足的板塊。

伊利的動作意在飛鶴,狙擊的是飛鶴佔據優勢的嬰幼兒奶粉市場。藉助澳優去衝擊高端產品,那必然和走高端化提升客單價的飛鶴正面對抗。而伊利的實力體現,並非單一聚焦在奶粉領域,2021年,伊利的業績增長已經穩穩進入後千億時代。

反觀飛鶴,沒有跑通液態奶這條路。那留給飛鶴的可選項已經越來越少,或許真的要在奶粉這條路上做到黑。飛鶴在奶粉上有很長時間的積澱,在消費者看來具備足夠的專業度和強的品牌力,這正是飛鶴獨一份的。

結語

在市場環境遇冷下行的大背景下,飛鶴的業績算是正常發揮。在存量競爭階段,飛鶴相比於同類企業,的確是值得肯定。只是大背景限制了高增長這種想象空間,飛鶴很難從估值底部再爬起來。

近幾年,飛鶴加快產品高端化升級,進攻一二線城市。同時憑藉下沉市場成熟的渠道網絡,繼續鞏固三四線城市的通知地位。飛鶴儘管是當之無愧的頭部,也必須要在存量市場之外找到新的增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83 字。

轉載請註明: 利潤罕見負增長,飛鶴何時才能找到"新增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