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錦緞(ID:jinduan006)作者丨林曉晨頭圖丨圖蟲創意疫情之下,各行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核酸檢測卻是例外,這是一個徹底被疫情所激活的行業。2019年之前,很少有人聽説過核酸檢測這個名詞,相關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的表現也很難讓投資者提起興趣。而就是這樣一個冷門賽道,卻因為核酸檢測的常態化,一躍成為最近三年市場中的核心焦點,相關上市公司如達安基因、金域醫學都成為幾倍股。樹不會長到天上去,核酸檢測賽道亦不會無限增長,隨着核酸檢測逐漸常態化,單次核酸的價格也由最初的數十元下降至如今的3元左右。短短三年之間,核酸檢測賽道就經歷了一個“成長—爆發—集採”的完整醫藥產品週期,而這也很可能是整個體外檢測(IVD)賽道發展的縮影。受疫情衝擊影響,全國62.5%的公立醫院在過去一年出現虧損,防疫成本高啓、創收渠道遇阻,導致醫院開始逐漸遇到經營壓力。如此背景下,大規模集採依然是醫院減負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縱觀所有醫藥品類,IVD行業全面集採的預期正在持續增加。一場專屬於IVD企業的“去泡沫”序幕或許已經開啓。IVD投資主旋律:國產替代在探討IVD行業可能遇到的風險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先弄清楚這個行業目前的定位。不同於我們此前持續關注的創新藥行業,IVD實則是醫藥行業另一分支醫療器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市場中,IVD甚至是市場份額佔比最高的醫療器械賽道。放眼全球市場,IVD行業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市場規模由2015年約567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約688億美元,年化複合增長率約5%。與全球市場相比,中國IVD市場依然處於發展早期,同期複合增長率高達17.2%,至2019年市場份額約80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據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統計的,相信在核酸檢測的加持下,國內IVD市場份額增長速度有望得到進一步加快,甚至有望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然而,儘管中國IVD市場呈現出如此強大的潛力,但由於我們IVD技術起步較晚,在與歐美產品的競爭中依然處於弱勢地位。中國有着14億人口,這其中存在着極大的檢測缺口與提升空間。基於此,IVD產品的國產替代是中國IVD行業發展的重要主旋律。從產品分類看,被疫情激活的核酸檢測屬於分子診斷,是IVD的一個細分賽道。除分子診斷外,IVD還有免疫診斷、生化診斷、血液診斷、微生物診斷等多個大類。由於各檢測賽道發展速度不一,因此也呈現不盡相同的競爭格局。具體而言,中國IVD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中低端市場的國產替代,例如普通酶聯免疫產品、生化檢測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已經接近100%。中端市場方面,隨着核酸檢測常態化在國內的推行,國產企業逐漸開始在這一領域佔據優勢,國產替代速度明顯提升,甚至東方生物、碩世生物、熱景生物等公司的核酸檢測產品已經開始出海競爭,爭奪國際中的猴痘、新冠的檢測市場。但在高端市場中,海外巨頭依然掌控着市場的話語主導權,儘管國產企業已經在化學發光分析、POCT、癌症早篩、基因測序等領域投入大量的研發精力,可是仍與海外巨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這一塊是未來國內IVD市場國產替代的重點方向。與歐美巨頭企業多年的資本併購相比,儘管中國IVD企業數量較多,但普遍規模較小,單家企業競爭力有限,存在資本重複投入的情況。在中低端市場已經獲得充足競爭力的情況下,如何更進一步的從海外巨頭企業口中奪回市場,這成為中國IVD企業的下一個課題。一場必將到來的行業洗牌新冠疫情催生了核酸檢測的飛速發展,向市場證明了IVD行業具有超強的可塑性,但同時過快的財富積累也開始讓IVD行業從無人問津而發展到了另外一個極端。隨着核酸檢測熱度的不斷攀升,IVD成為整個醫藥市場中資本關注度最高的賽道之一,大量相關公司得以趁機上市。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75家IVD概念公司上市,而其中近一半的公司是在疫情之後完成上市的。但資本層面的快速擴張並沒有顯著改善中國IVD企業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中低端市場中上市企業的增多,導致行業的競爭壓力正在不斷積聚。核酸檢測的常態化進行,抬升了IVD行業的整體業績,但如果刨除疫情紅利的推動,那麼實則各企業都已經感受到了競爭的殘酷。如華大基因、樂普醫療等曾依靠核酸檢測獲得豐厚利潤的公司,已經在競爭之下開始出現業績下滑的徵兆,而這或許僅僅是行業內卷化的開始。實際上,IVD行業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企業與下游客户醫院間利益失衡帶來的風險。醫院是受疫情衝擊最顯著的行業之一,且不論防疫帶來的人力、物力的成本上升,單看因疫情造成了收入下滑就嚴重危及了醫院的健康運營。醫藥行業很像一個利益三角,在疫情檢測需求飆升而患者支出增加有限的情況下,犧牲醫院短期利潤是唯一的辦法,因此才會出現62.5%公立醫院虧損的情況,但這種虧損是不可持續的,否則就會危害醫療體系的正常發展,這就導致通過集採降低成本成為重要途徑。因此,投資者可以看到醫藥集採頻次的逐漸增加。當然,醫藥端壓力大,並不能夠完全歸咎於核酸檢測或者IVD企業,但縱觀整個醫藥產業鏈條,無論是創新藥、仿製藥、支架骨科等醫療企業,都經歷了集採的洗禮,而IVD這一在疫情中獲得暴利的細分行業,依然沒有經歷過一次完整的全國集採。但我們也注意到風正起於青萍之末,7月25日部分省份已經開啓肝功生化檢測試劑的聯合集採。迴歸資本市場層面,如果針對IVD的全國集採真的到來,那麼勢必會讓這一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尤其當行業玩家不斷湧入資本市場的時候,或許資本市場中一場針對IVD行業的“去泡沫”之旅即將開啓。營收下滑、業績虧損或將是集採帶來的“最直接”後果,除這些影響報表的因素外,行業的洗牌和整合都將持續加速,這也將是未來投資IVD行業最大的風險。正如硬幣有兩個面,集採對於IVD行業的影響也並非全是負面的。行業整合將會進一步增強頭部玩家的競爭力,有利於集中資源放到高端市場的爭奪中,提升中國玩家與外海巨頭競爭身位。歷數目前行業尚具備競爭力的IVD企業,無一不是經歷長期併購而形成的巨頭企業,由資本驅動的行業發展不失為一條正確的路,尤其對於IVD這樣細分領域繁雜的行業來説,併購無疑是最快的企業發展機會。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國IVD行業很可能經歷一輪大浪淘沙的併購重組後,逐漸誕生能夠具備世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而這很可能取決於各家公司的資本運作能力,或許不久的將來國內就會誕生中國IVD領域的吉利德。投資策略:從“貝塔”走向“阿爾法”隨着行業競爭預期不斷增強,投資者對於IVD行業的投資策略也應發生改變。如果説過去三年,IVD行業最核心的投資機會來自於新冠疫情帶動的行業景氣度上行的話,那麼未來十年這個行業的投資將逐漸開始更注重企業的質量。暫且不提即將到來的集採預期,單論市場中的IVD企業數量,已然有些過於飽和了。在我國75家IVD上市公司的基礎上,依然還有多達12家IVD企業仍在IPO排隊中,其中包括菲鵬生物、艾迪康這樣很受關注的公司。此種背景下,投資者的關注度應該逐漸從注重行業發展的“貝塔”策略,變更為關注具體核心競爭力的“阿爾法”策略。對於IVD行業未來的發展,我們認為經歷短期的低迷後,這個行業仍將會持續向好,因此管理層的核心發展策略很可能直接決定一家企業的高度。聚焦資本市場,逐漸內卷的IVD行業未來的投資機會很可能出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差異化競爭優勢。正如前文所述,我國IVD各細分行業發展並不均衡,中低端市場我們已經具備了國產替代能力,而在技術壁壘的高端市場,卻依然處於發展早期階段。這就意味着,IVD行業即使發生集採,也只會聚焦中低端市場,對於仍需加速國產替代的高端市場是並不會受到影響的。因此尋找低集採預期的賽道不失為一條好的投資策略,如癌症早篩、基因檢測、基因芯片等高精尖技術依然存在較為確定的發展前景,泛生子、諾輝健康、燃石醫學等標的公司值得關注。其二,IVD產業鏈上游企業。無論IVD行業發生怎樣的內卷,實則這個行業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大,對於診斷試劑原料供應商來説是並沒有影響的。過去一年,納微科技、安旭生物、義翹神州等一大批IVD原料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這種模式已經獲得了資本的肯定。上游原料活性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產品的質量,是IVD行業最為關鍵的一環。與IVD行業類似,上游原料同樣處於國產替代的進程中,大部分原料依然依賴於進口,國產企業滲透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三,IVD產業鏈下游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ICL)的發展機遇。與上游原材料企業邏輯類似,產業鏈下游也存在着一定的機會,如金域醫學、迪安診斷等ICL公司已經在疫情之中證明了自身的價值,未來有望進一步獲得市場的認可。疫情給ICL公司帶來的最大利好並不是業績的增長,而是核酸檢測已經給民眾進行了長時間的用户教育,依從性和用户教育始終是醫藥行業新模式難以突破的瓶頸,但核酸檢測常態化讓ICL公司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與傳統醫院相比,ICL企業有着更高的檢測效率和更多的檢測品種,未來有望逐漸成為更多患者的選擇。概括而論,IVD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依然是機會多於風險,但從“貝塔”向“阿爾法”的轉變依然需要投資者提早適應。對於想要投資IVD行業的投資者,必須仔細研究公司質地,鑑別出其中的風險,方能獲得投資的成功。對於公司也是同樣如此,如何有效向市場傳遞正向的聲音,這是管理層必須考慮的問題。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
核酸和它的兄弟們,正在開啓“去泡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22 字。
轉載請註明: 核酸和它的兄弟們,正在開啓“去泡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