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去年前18家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7萬億
中新網2月3日電 商務部3日召開“十三五”時期自貿試驗區建設情況專題新聞發佈會。會上,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透露,2020年,前18家自貿試驗區共新設企業39.3萬家,實際使用外資1763.8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4.7萬億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佔全國17.6%的外商投資和14.7%的進出口,為穩外貿穩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料圖:海南自貿港首條洲際(洋浦-南太平洋-澳大利亞)航線正式開通運營,填補了海南與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的海運航線空白。圖為航拍停靠在洋浦小鏟灘碼頭負責運營該航線的“克洛彭堡”號輪。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唐文弘在介紹總體情況時指出,“十三五”時期,商務部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一是進一步優化自貿試驗區的佈局,新設17個自貿試驗區,總數達到21個,還增設了上海臨港新片區,擴展了浙江自貿試驗區的區域範圍。
二是賦予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先後報請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印發了23個總體方案,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的國發38號文件、支持浙江自貿試驗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政策措施等,總計賦予28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
三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由最初的190項到“十三五”初期的122項,到2020年壓減至30項,首張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僅27項。
四是持續釋放制度創新紅利,“十三五”時期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173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累計達到了260項。
此外,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商務部指導自貿試驗區發揮制度創新優勢,解決企業用工難、融資難、履約難,推動復工復產,專門出台支持湖北自貿試驗區的24項措施,支持疫後重振。
唐文弘指出,“十三五”期間,商務部通過推進全島自貿試驗區建設,改善了海南的營商環境、提升了海南的國際化水平、集聚了更多的市場主體,為自由貿易港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去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蓬勃展開。
唐文弘還指出,“十三五”時期,各自貿試驗區大膽探索、勇於突破,充分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為中國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主要成效有幾個方面:
推動外商投資管理實現歷史性變革。 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最終推動《外商投資法》出台,實現外商投資管理方式由“逐案審批”轉為信息報告制的重大變革。還率先在全國實施境外投資備案制、註冊資本認繳制、“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改革,有效改善投資環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全國領先。 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逐步覆蓋海關、税務等20多個部門和貨物申報、跨境電商等多個領域,建設水平遠超世貿組織的《貿易便利化協定》要求,而且已經推廣到全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原產地自主聲明等一系列便利化舉措大幅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成本。
金融開放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效果明顯。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創設的本外幣一體化自由貿易賬户,有效打通了企業境外融資通道,降低了融資成本,目前已在廣東、天津、海南等地上線。外資企業外匯資本金意願結匯、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等舉措向全國推廣,企業融資更加便利、渠道更寬、成本更低。
“放管服”改革走在前列。 “證照分離”改革率先在自貿試驗區啓動,經過逐步探索,已於2019年實現對中央層面設定的涉企事項全覆蓋。有關地方累計向自貿試驗區下放近3000項省級管理權限,初步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強化政務公開、推進“互聯網+政務”等,政府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服務國家戰略作用日益突出。 各自貿試驗區圍繞戰略定位,突出區位資源優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功能作用不斷加強。上海搭建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資本市場服務平台,已服務對接長三角地區3000多家企業。廣東推動粵港澳制度軟連通,跨境快速通關等政策擴大適用於大灣區等。
引領高質量發展能力逐步提升。 自貿試驗區深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速集聚優質要素資源,逐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範者和引領者。上海總部經濟能級不斷增強,天津飛機融資租賃已成為全球第二,福建飛機維修、江蘇生物醫藥等均已形成一定規模。
唐文弘稱,商務部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和引領的作用,繼續賦予自貿區港更大改革自主權,以制度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壓力測試力度,集聚國內國際資源要素,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開放發展,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促進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連的良性循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