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兩架註冊號分別為B-001F和B-001J的C919國產大飛機先後飛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分別於10時51分和11時24分到達。有消息稱,這兩架C919客機此行主要為取證做準備,或在9月19日這一特殊日子“取證上崗”。
這也意味着,國產大飛機這一空白即將被填補。根據中國商飛信息,C919已有累計28家客户815架訂單,而東方航空有望成為首家運營商。機構預測,隨着國產飛機商用化推進,C919未來平均年銷售額或超700億元,大飛機產業鏈未來20年將孕育1.4萬元市場規模。
28家客户815架訂單
一直以來,國內航空製造業“短板”依然十分明顯,通航產業是明顯的“卡脖子”領域。民用大客機C919的成功研製代表國內在航空製造領域的技術突破。
有市場消息稱,按照目前的計劃,在9月19日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日子,中國民用航空局將在京為C919頒發為適航證,這也意味着該機型將可以開始向運營商交付。
事實上,從飛機立項到取得生產許可證,需要經過多項步驟。8月1日,中國商飛官微曾宣佈C919完成取證試飛。而8月9日,民航局就中國商飛C919型飛機專用條件和豁免徵求意見。也業內人士看來,C919已完成最艱難、耗時最長的環節,商用化進程正加速推進。
在中國商飛官網上顯示,C919大型客機是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座級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2015年11月2日完成總裝下線,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據瞭解,C919大飛機已有累計28家客户815架訂單。
東航料成首個運營商
根據中國東航公告,中國東航於2016年11月1日便與中國商飛簽訂了《C919客機首家用户框架協議》,雙方同意,C919客機首飛後1年內,啓動首批5架飛機買賣具體條件協商,雙方協商一致後簽訂正式飛機買賣合同。
中國東航今年5月11日發佈150億元規模的定增預案,募集資金用於引進38家飛機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包括4架C919飛機、24架ARJ21-700飛機、6架A350-900飛機及4架B787-9飛機。
而按照目前計劃,東方航空有望年底前成為首個C919大飛機運營商,而東方航空方面可能會將新機首次投入運營的時間放在2023年第一季度。
根據不完全統計,還有包括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海南航空、四川航空等國內航司也現身客户名單中。而來自海外的德國普仁航空、泰國都市航空也進入訂購名單之中。此外,還有多家飛機租賃公司已下訂單,其中工銀租賃在所有客户中訂單量最大。
年銷售額料超700億元
國務院今年1月發佈《“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指出我國將重點推動C919大型客機示範運營和ARJ21支線客機系列化發展。而C919所屬的幹線窄體客機是民航客機市場中需求最大的機型,而ARJ21難以替代窄體機。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大型客機的產業鏈長度長、複雜度高。
中泰證券一份研報顯示,我國未來20年新增客機需求8363架,其中單通道客機需求6238架,平均每年新增客機418 架,單通道客機312架。如果未來C919國內市場佔有率能夠和波音、空客持平,即市佔率達到1/3,則未來20年C919每年銷量約為104架。
根據東航公佈的擬引進飛機目錄,C919單價為0.99億美元(約6.85億人民幣),則C919平均年銷售額約為713億元。而根據中泰證券測算,圍繞C919的下線商用及量產,大飛機產業鏈未來20年整體孕育億萬空間。
隨着C919大飛機即將“取證上崗”,13日A股二級市場上大飛機概念股午後起飛,其中通達股份、潤貝航科、立航科技漲停。
其中,通達股份全資子公司成都航飛主要從事飛機結構零部件及大型關鍵結構件的高端精密加工製造與柔性裝配服務,產品覆蓋多款主要軍用機型以及C919、C929等民用機型。而潤貝航科在互動平台也表示,公司有部分產品獲得中國商飛工藝材料產品批准書。
產業鏈有望爆發
目前,C919大飛機國產化率仍有提升空間。據中泰證券測算,當前C919國產化率為60%。其中機體結構的國產化率最高,而機載設備主要以合資為主,發動機則仍然依賴進口。結合我國高鐵的國產化路徑和航空製造業的技術壁壘,以C919為代表的大飛機產業將呈現“機體及集成系統—機載設備—發動機”的國產化替代路徑。
而有業內人士分析,大飛機產業鏈產業鏈長,附加值高。未來隨着技術進一步演進,C919大飛機還將帶動複合材料、電子元器件、機載系統、飛機起落架剎車系統、航電系統、機電液壓系統、客艙及總裝集成等產業鏈成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若將大飛機制造環節進行價值拆分,機體、發動機、機電系統、航電系統和其它等部分的價值佔比約為36%、22%、13%、17%和12%——按C919每年銷售額713億元估算,則上述五個系統的年價值量分別對應為256.68、156.86、92.69、121.21、85.56億元。
不過,中泰證券研報也顯示,短期內機體相關零部件結構國產材料將受益,自主研發機體所需的複合材料有望率先實現國產替代,而壁壘較高的航電、發動機技術等領域則需中長期持續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