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思摩爾Q1業績腰斬,股價已大跌56%,面臨二供威脅?|焦點分析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財經

思摩爾

文 | 彭孝秋

近日,思摩爾(06969.HK)公佈了2022年Q1業績,其收入同比下滑55.3%至5.27億元,經調整利潤也同步下降54.9%至5.53億元。

思摩爾對業績下滑給出的理由是,受到深圳部分地區採取更嚴格疫情管控影響,部分工廠階段性無法正常運轉,所以生產和出貨受阻後導致收入下滑。

但市場並不買單,公告當日跌了近6%,第二日再度跌了7%。也就是説,兩個交易日跌了12%。隨着思摩爾2次近1億元的大手筆回購,股價才開始企穩。無疑,投資者都在用腳投票。畢竟在不久前,思摩爾創下了上市以來的14.22港元新低。

2021年,思摩爾完成137.5億元收入,調整後淨利潤54億元。具體看,換彈收入貢獻76%,即105億;其次是大麻霧化器15億,佔比11%;最後是開放式11.6億,佔比8.5%;其它貢獻6億,佔比4.4%;

在封閉式換彈中,英美煙草貢獻47億、悦刻貢獻44億(國內37億,國外7億)、其它品牌合計9億、Njoy 3億、日煙2億。

估值邏輯或已不再?

單從股價來看,思摩爾今年以來已跌了56%。這裏面有大盤影響,但更多還是行業影響。我們分兩端來看,生產端,思摩爾一直是全球老大。目前的市場份額在22.8%左右,上一年才18.9%,基本生產了全球1/4的產量。所以短期的疫情影響,不太影響長期供應,這個贏在中國最完善的供應鏈。

而在需求端,變化就比較大。雖説思摩爾的大部分市場在海外,但國內市場也並不小。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着監管的逐漸落地和細則的推出,去庫存成為最核心的議題。所以思摩爾在去年下半年實現的國內收入受到明顯影響,看上去同比增長有11%,但環比下滑達到35%。多家券商也推測,出貨量的下降至少會延續到今年Q1。

這也直接影響了其毛利率,思摩爾2021年全年毛利率為53.6%,同比微增不到1個點。這個成績比較不容易,因為去年整體原材料漲價明顯,所以成本是上升的,按思摩爾的説法,能保持住毛利率主要靠兩招,一個是推進自動化生產,減少了人力成本;另一個是在規模化優勢下讓利給客户,讓利部分來源於成本縮減部分。這樣的好處在於,導致其國外最大客户英美煙草採購成本下滑,彼此粘性更強。

但細化到上下半年來看,下半年毛利率少了近3個點。原因在於內銷收入的減少,內銷基本又以煙彈為主,銷量減少後毛利率自然就變少。

作為國內最大客户悦刻,因為不確定性太大,所以思摩爾還沒到要談價格地步。或許英美煙草的做法也會被應用到悦刻身上,但一切的一切還是先拿到牌照。成為正規軍,否則都是紙上買賣。

思摩爾在2020年7月上市後,半年內曾摸到了5000億港元市值。當時市場之所以給這麼高估值,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是大牛市影響,隨着全球大放水,推動了各地資產價格暴漲。所以當時去港股IPO的企業也很多,最直接體現就是出現了一波無比膨脹的打新潮;

其二是作為電子煙行業賣水公司,旱澇保收。所以在自身業績很不錯的情況下給出了高溢價,以數據為例。2016-2021年全球電子霧化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25%,思摩爾收入年複合增長率是81%,超過行業三倍增速。

其三是國內電子煙估值邏輯,特別是以悦刻為代表的品牌商,利用新渠道紅利和資本優勢,在幾年內把電子煙普及度提高不少。一方面是年輕人開始加速湧入電子煙浪潮,另一面是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誕生。在2021年,思摩爾內外銷佔比變化非常迅猛,就是新政的影響。上半年國內外比是41:59,差距不大,到了下半年變為27:73%。有意識減少了國內,大幅提高了國外。

如今,思摩爾市值在1000億港元上下徘徊,核心原因就是丟失了第一和第二個估值邏輯。

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在於市場對於二供的擔憂。尤其比亞迪宣佈進軍電子煙領域後,畢竟比亞迪對於未來規劃是希望能夠做到行業 30%以上的份額,且與藍沛、暴雪 ICE、唯臻、Airnow 空氣實驗和 Maxfel 極感等五個電子煙品牌達成了深度合作。

2014年,思摩爾估值才8.7億元,衞哲出資1409萬美金

前面提到了思摩爾為什麼從5000億市值跌到1000億附近,接下來看看思摩爾是如何從幾億元漲上去的,也就是思摩爾的估值成長路徑。

雖然思摩爾成立於2009年,前身叫麥克韋爾,但第一次接受資本是在2014年2月了。投資方來自於其早期電池供應商惠州億緯鋰能,算是一次典型的上游產業融資。當時思摩爾估值8.7億元,億緯鋰能耗資4.39億元拿下50.1%股權。

不過,這筆錢分了五期支付(2014年分兩次付1.39億元,剩下三年各付1億元),直到2017年才結清。事實上,億緯鋰能最後還是少付了1000萬元。這裏可以看得出,億緯鋰能對思摩爾是有業績對賭考核的,完不成投資款可能就拿不到。

至今,億緯鋰能持有31.64%股權,仍為第二大股東,價值267億元(超30倍回報)。億緯鋰能的董事長劉金成,也擁有思摩爾的董事席位。

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以後,思摩爾進行了兩次定增。一次是以11.8元發行300萬股,募資3540萬元。由5名機構(明道致遠2號基金和中山、天風、中銀、招商證券)、20名內部人員認籌。值得注意的是,這會估值只有7億元了。

另一次還是以11.8元發行了30萬股,籌資354億元。由興業、國金證券出資。

因為新三板流動性比較差和想衝港美股,思摩爾於2019年6月摘牌,摘牌前市值85億元。

搭好VIE結構後,思摩爾迎來外資SBI Limited的投資,SBI Limited曾是軟銀旗下公司,後獨立出來,其在中國實體為思佰益(中國)。這筆投資耗資814萬美金,拿下5%股權,對應估值1.6億美金。不過,不知什麼原因,一個月後,這筆投資被收回。

但同時,思摩爾拿到一筆約3600萬美金的投資(鎖定期半年),對應估值32億美金。投資方為CCG China、Dora Medical(弘暉基金)、EVOLUT CAPITAL、Hero Might及 Islandwide,分別出資649.99萬美金、1100萬美金、399.99萬美金、499.99萬美金、1499.99萬美金。

隨後,思摩爾發行了一筆5000萬美金的票據融資,參考25億美金估值。Nall Technology、On Ride及Osborne(衞哲),分別出資2800萬美金、949.99萬美金、1409.99萬美金。

36氪發現,兩筆8000多萬美金的融資絕大部分都是FA介紹。

IPO時,思摩爾上限定價12.4港元,對應市值712億港元,募資也超過71億港元。上市首日,股價直接翻倍。足見當時市場的瘋狂,也能真正體會到時機把握的重要性。避開了資本市場的遇冷,也避開了政策的監管,還享受到了市場的紅利。

將進軍醫療和美容領域

在思摩爾創始人陳志平心裏,一直有個任正非和馬斯克對標。所以思摩爾想做的也不只是一個ODM或者OEM公司,更想做一個高科技公司。

高科技靠的是什麼,一定是研發。所以管理團隊希望資本市場不僅按照代工給估值,還應該按照各個業務板塊給估值。這個邏輯下,思摩爾也在不斷拓展自己的賽道領域,除了電子煙之外。思摩爾也想進軍醫療和美容領域,這兩個領域相關性強,且都是高毛利領域。

醫療賽道上,思摩爾計劃未來一年內推出醫療產品,路徑是先醫療器械再到藥物,對應的市場也先歐美再國內。管理層給出的邏輯是,歐美認證雖然困難但是規則明確,只要合規就有明確時間表。

但事實上,思摩爾選擇醫療器械是合理的,原因在於器械的穩定性最高。對於一家大公司而言,重力量進軍新業務首先考慮的一定是確定性,其次才是創新性。而對於藥物,不管仿製藥還是創新藥,競爭和不確定性都最高。(注:思摩爾霧化醫療設備公司與美國藥企 AIM 合作的安全霧化吸入裝置已進入臨牀階段。)

在醫美賽道,思摩爾去年已完成了產品化,還在走認證環節。目前主打呼吸系統相關霧化設備和美容霧化器。霧化美容儀目標是超越面膜護膚,據華創證券研報顯示,思摩爾霧化美容儀10多秒效果超過面膜20分鐘吸收效果。

以2021年的愛美客(300896.SZ)為例,其全年收入14.48億元,增長翻倍;扣非後歸母淨利潤9.14億元,也翻倍增長。對應淨利率66%,而2016年才38%,逐年提高。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思摩爾計劃在今年投入16.8億元研發費用,超過過去6年之和。對於這筆資金利用,很多投資人也提出瞭如何衡量產出比的問題。

思摩爾方透露道,取決於每個不同的階段。如果是開發階段,和第二年甚至當年銷售掛鈎;基礎研究回報週期在5-7年,技術產品有固定KPI。此外,思摩爾也決定在保安建辦公樓,5年花出去15億元。

究其真正原因,還是在於思摩爾從研發投入上嚐到了足夠多的甜頭。從發展路徑可見端倪,2014年,思摩爾開始啓動陶瓷發熱體技術研究;一年後研發第一代陶瓷霧化芯,兩年後首批陶瓷加熱技術引進市場。特別在這一年,思摩爾推出第二代霧化技術 FEELM,獨創多孔黑陶 + 金屬覆膜霧化芯。

這套技術的顛覆性在於陶瓷比棉芯更具耐高温特性,很好解決了糊芯問題;多空的另一好處在於導油速度變快,不會因為時間長而乾燒;最重要的還是口感保持了穩定性和細膩。

隨着其2018 年的量產交付後,思摩爾才真正開始出現量價齊升,進一步促使其成為霧化電子煙行業的絕對龍頭。

從國泰君安給出的數據來看,最早從2016年開始,思摩爾此後三年的陶瓷芯銷量增長了四倍至近8億個(其中2018年的黑陶覆膜霧化芯出貨量達億級規模),收入佔比超過30%;價格方面,均價也翻倍增長至8.3元,直接導致毛利率從從20.5%提高至50%以上。

最後才有思摩爾的全球市佔率能達22.8%,超過第二名至第五名之和,公司電子霧化設備營收由 2017 年 6.92 億元增長至 2019 年 44.77 億元。其中擁有 50.5%較高毛利率的含陶瓷加熱技術產品於 2019 年貢獻了 47.23%的營收。

首圖來源 | IC photo

排版 | 李育蓮

作者簡介

歡迎關注36氪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