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實力可以用GDP來衡量,規模越大,經濟實力就越強。相應的,一個公民的財富狀況也可以用人均GDP來衡量,數字越大,個人收入就越高。只是GDP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並不能完全準確的反應現實情況。
就像中國GDP高居世界第二,但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馬來西亞名不見經傳,並沒有什麼厲害的產業,可人均GDP為什麼這麼高?
獨特的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明星蔡恩雨發表“祖國論”,引起馬來西亞國內的軒然大波。她説,中國是祖國。不論她是真情實意還是用詞不當,都反應出一個事實,有很多華人生活在馬來西亞。
之所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是因為如果沒有大量華人聚集後凝結出的氛圍,一個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後代,怎麼會心心念念着中國。蔡恩雨事件後去臉書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支持者的聲音,説中國是祖籍,馬來西亞是祖國。
這確實是少見的事,很多留美的華人二代就忘了自己的華人身份,甚至可能以此為恥。
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在英國殖民馬來西亞時,從中國移民過去的勞工,數量眾多。在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與馬來人數量持平,隨着新加坡獨立,大量華人前往新加坡,佔據多數的馬來人獲得了事實與名義上的雙重統治權。
之後華人的比例一直在降低,尤其是在馬來西亞將馬來人至上寫入憲法後,這一情況越來越嚴重了,華人比例已經逐漸降低至20%,但得益於基數夠大,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數量還是不少。
在馬來的華人與其他國家有些不同,他們會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國文化,還會在假期帶着孩子回祖籍地探親,甚至有些人死後還會在墓碑上刻着自己在祖國的出生地。正是由於數量較多的華人,以及吸引來的投資,拉高了馬來西亞的人均GDP。
馬來西亞的經濟十分依賴出口和外商,在70年代以前,馬來西亞的經濟支柱是農業和採礦業,後來政府為了吸引投資而提供大量優惠政策,日本、歐美企業來到馬來西亞設廠投資,這是馬來西亞經濟啓動與產業升級的第一步。
得益於大量的華人以及華人提供的優質勞動力,馬來西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飛速發展,進而吸引瞭如英特爾、西數、松下、三菱、本田等等大企業在此建立工廠。
而真正支撐了馬來西亞經濟命脈的還是資源,石油、橡膠、錫器都是它最重要的產業,畢竟它是世界第一橡膠出口國、世界第二油棕出口國,尤其是橡膠手套,馬來西亞的產量佔了世界總產量的60%,而且世界上90%避孕套的原料都來自馬來西亞。
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只有三千萬人,並不大的GDP總量除以這微小的人數就顯得人均GDP很高。這其實是一種假象,文萊的人均GDP比馬來西亞還要高,但是文萊只有石油產業還像個樣子,可石油的提煉都要依賴外國公司。
榮光裏的馬來西亞
相對較高的人均GDP並不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發達的國家,相反,他的經濟情況並不是很好,但是馬來西亞人的生活卻不遭,或者説讓很多人羨慕。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馬來西亞也曾有宏偉藍圖,1991年,首相馬哈迪提出了2020計劃,表示馬來西亞要在20年成為發達國家,在經濟、教育、科技、生活等方面都要實現現代化。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失敗了,只不過這是馬後炮,實際上在當年看起來並不是東方夜談。
彼時,憑藉着日本騰飛的東風,馬來西亞吸引了大量的日廠。1982年汽車行業在馬來西亞落地,那個時候汽車還是個高精尖行業,是強國的象徵。馬來西亞舉國歡慶迎來了普騰的誕生,1993年出現了第二家汽車公司,1996年收購了英國公司蓮花。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90年代馬來西亞的普通家庭也富裕起來,消費能力直線上升,用得起高質量電器,結婚要日牌的三大件,可以買兩輛車。國家有了錢也開始造福民生,先是前世界第一高樓國有雙峯塔建成,再是地鐵落地,興建現代化機場,舉辦F1。
而更厲害的是,全民12年義務教育開始普及,公立大學幾乎免費,全民醫保,一個不入流的小縣城,都能有三甲級別的醫院。政府推出了廉價房計劃,10萬左右就能拿下一個兩室一廳。
未來似乎會更好,豐富的資源充分發揮了港口效益,錫礦資源給半導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盾。那是馬來西亞最好的時代。然而盛極而衰,意外很快就來了。
1991年日本一蹶不振,乘着日本東風的馬來西亞也摔了個夠嗆,電子、汽車、化工、能源這幾個馬來西亞的龍頭產業與日本唇齒相連,日本倒下連帶着這幾個行業也一夜寒風來,眨眼間就凋敝了。
之所以受到如此嚴重的牽連,是因為馬來西亞的製造業實在是過於低級,只進行原料加工或者電子產品代工一類低附加值的作業,可替代性相當高,尤其是中國也在吸引製造業轉移的情況下,更好的勞動力、更便宜的土地,瞬間就把馬來西亞的製造業打得不成樣子。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997年索羅斯與龐大的國際遊資來到了東南亞,以泰國為起點,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橫掃幾國,收割了這些國家幾十年的辛苦積累,百姓的血汗錢也被吞噬殆盡。
儘管馬哈迪很快下令鎖定馬幣與美元匯率,稍稍平復了局勢,但這一切還是太慢了,馬來西亞在這場風暴裏傷筋動骨,一蹶不振。
而中國在這場危機裏沒受分毫影響甚至還保住了香港,外資代工廠紛紛加速遷移至中國,馬來西亞再進一步的窗口就這樣被強硬的關上了,時也命也。但是那個時候的馬來西亞也談不上就此陷入深淵。
儘管還只是發展中國家,馬來人的生活質量還是比較高的。對於中國的青壯年一輩,最大的壓力就是房子,高昂的房價壓的人喘不過氣,掏空了三代人的錢包。
試想,假如房貸壓力沒有這麼大,中國人的生活壓力是不是就會小很多,這就是為什麼説不結婚少奮鬥二十年的原因,一個人不必強求房子,或者買個小一點的也好。
而馬來的房子價格很低,房貸少,房租也低,建築面積還不小。汽車是馬來的傳統行業了,馬來人也幾乎人手一輛。佔生活花銷最大的住行被解決,還沒有太大壓力,生活質量怎麼會不高。
很多中產家庭最擔心什麼,答案可能就是生病。一場大病傾家蕩產不是説説而已,儘管有醫保,但很多真正有效的藥物卻不在醫保範圍內。而馬來西亞的大部分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生活有保障,意外有兜底,每年可以出去旅旅遊,實在像是世外桃源。
由此可以引發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能決定生活的幸福感?中國的經濟肯定是比馬來西亞強上很多的,馬來西亞的人均GDP雖然很高,但貧富差距大,平民真正的收入不高,最多也不過是和中國人平均收入持平而已。
但是那個時期,馬來西亞人的生活實在令人羨慕,不高的收入卻支撐起了幸福的生活,也許就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壓力小吧,高收入碰上高消費,低收入碰上低消費,兩者之間的生活質量恐怕沒有差多少。
墜落的馬來西亞
曾經的馬來西亞遭遇了嚴重的挫折,在那之前是他們最好的時代,在那之後是個差了些的時代,當然,遠遠談不上最差,因為最差的時候是現在。資源是馬來西亞發展的根基,可是資源不是無窮無盡的。
支撐着半導體行業的錫礦所剩無幾,半導體行業的衰落已經肉眼可見。勘採成本低廉的石油已經見了底,剩下的石油儲備都在偏僻或者難以抵達的位置,開採成本幾倍上升。失去資源優勢的馬來西亞,經濟再不復往昔榮光。
更可怕的是,政府換了一任又一任,卻一屆不如一屆。現在的馬來西亞為了保護本土產業禁止很多產品進入國內,而且原本是優勢的政治穩定也變了,現在政局動盪,誰也説不好明天會發生什麼。
中東、孟加拉、非洲大量熱人口湧入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市,清真寺成批的修建,對本土宗教信仰造成衝擊,而有價值的富裕、高知的華人大量外遷,就這樣還經常有排華問題。
新聞裏隨處可見着社會矛盾,秩序一天不如一天,政府的公信力更是日薄西山,好似隨時要躺進棺材。20年前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20年來沒有絲毫進步,相比於曼谷、河內早已成立劣勢。
而製造業,哪怕是低端製造業也流向了越南和泰國,產業升級又遲遲不見起色,互聯網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紛紛撤離。幾乎失去了一切的馬來西亞還剩什麼呢?徒有其表的人均GDP?
可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只有不堪其負的人口壓力,尸位素餐的公務員開着豪華公車耀武揚威,貪婪成風,高福利帶來的高支出也讓政府財政苦不堪言。如果馬來西亞的華人將生產線遷移到泰國和越南,那馬來西亞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要被洪水衝跑了。
現在的馬來西亞已經不是曾經的天堂了,他的家庭債務和國家債務居高不下,金融詐騙在這裏風靡成性。
前文曾説過,曾經的馬來西亞與中國有相似之處,都是依靠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家,可兩國又有不同,馬來西亞太早的追求享受,導致國家產業遲遲無法升級,落後於世界進程。
高福利的生活就像是一個蜜罐,人民在裏面甜蜜的下陷,最後被淹沒在蜂蜜裏,太多的甜就會變成苦。
先苦後甜還是有道理的,中國整整一代人在工廠裏流着血汗,才給中國打下了基礎,中國政府也早早下定決心要產業升級,幾代人的努力才將中國從泥潭中拖拽出來。這就是兩國的不同吧,眼光與格局,魄力與犧牲,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勤勞與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