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楊玲玲
ChatGPT帶火AI行業,卻未能拯救這家連年虧損的AI老牌企業。
5月9日,上交所官網披露消息顯示,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必馳”)科創板IPO上會未能獲得通過。
圖源:上交所官網
思必馳是一家對話式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2007年由3名劍橋學子高始興、俞凱、林遠東創立,阿里巴巴(BABA.NYSE,09988.HK)和聯想集團(00992.HK)均有持股。
思必馳的科創板IPO在2022年7月15日獲得受理,同年8月3日進入問詢狀態,先後經歷三輪審核問詢,走到上會階段。此次上會被否,也意味着該公司科創板IPO就此終止。
招股書上會稿顯示,2020年至2022年,思必馳分別實現營收2.37億元、3.07億元和4.23億元;同期歸屬淨利潤分別為-1.80 億元、-2.98 億元和-2.64 億元。截至報告期末,該公司合併口徑未分配利潤為-6.73億元,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
5月9日,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思必馳作為國內AI創業公司,雖然創業15年,但是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公司商業化能力薄弱,市場份額小,與業內同類公司相比,技術優勢不明顯。ChatGPT等大模型技術興起以來,大模型迅速佔據NLP市場主流地位,傳統語音處理技術路線在市場競爭中快速邊緣化。
經營可持續性存疑
5月9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2023年第34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未通過。
會議現場,上交所上市委要求思必馳代表結合核心業務的市場競爭格局、核心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佈局、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體現、核心技術與主要產品的升級迭代週期和研發儲備等,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説明公司核心技術的硬科技屬性、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上交所上市委還要求思必馳代表結合行業競爭格局、龍頭企業近三年經營情況,進一步説明公司預測未來四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的合理性和審慎性;結合公司報告期持續虧損、淨資產大幅下降等情況,説明公司經營能力的可持續性。
與大部分AI企業一樣,思必馳目前還處於持續虧損的狀態。事實上,早在首輪問詢中上,交所就對思必馳的持續經營能力提出質疑,要求思必馳説明各項業務的持續性、扭虧為盈的基礎條件和經營環境以及合理性。
思必馳在問詢回覆中表示:結合目前經營計劃、在手訂單情況以及相關條件假設,若公司進行測算假設的扭虧為盈的條件均可達成,基於公司測算,公司扭虧為盈的預期時間節點為2026年。
隨後,思必馳在招股書上會稿中稱,公司部分AI硬件產品落地受研發成果轉化情況影響,具體產品包括第二代TH系列AI語音芯片,車載前裝HUD產品等,如該部分產品研發失敗或推廣失敗,且其他既有業務收入增速不達預期情況下,2026年預計實現收入將下降7.31億元至17.20億元,預計實現淨利潤將減少約1.45億元至2.40億元。
多次遭明星股東減持
2007年,思必馳由高始興、俞凱、林遠東在英國劍橋創立,2008年,3人回國創業,思必馳落户蘇州。同年,科大訊飛(002230.SZ)正式在A股上市,成為國內智能語音第一股。
圖源:圖蟲創意
從以往融資歷程來看,思必馳共獲得7輪融資,總計超10億元,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聯想集團、富士康、中信證券、美的資本等。
在這些明星股東中,市場提及最多的就是阿里系的阿里網絡,截至招股書籤署日,阿里網絡持股13.22%,是第二大股東,同時,蘇州聯想之星持股5.21%,為第六大股東。
翻閲招股書可知,阿里網絡曾是思必馳直接持股最多的股東,其在思必馳2015年和2016年的B輪和C輪融資中累計投入3億元,持股比例一度達到18.32%,但此後再無追加投資。
同時根據招股書,2012年4月聯想通過子公司天津聯想之星投資思必馳,後投資主體變更為孫公司蘇州聯想之星,並在2014年及2015年期間通過受讓方式進行三次增持。
然而2021年後,思必馳融資道路開始變得坎坷,不僅幾乎再沒有外部機構投資,已投資的企業也在不斷減持。舉例來看,阿里於2020年兩次減持思必馳,聯想也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三度減持思必馳。
本次IPO中,阿里等股東的減持行為也遭到上交所問詢,思必馳在回覆函中表示,阿里、聯想兩個大股東多次堅持減持的原因均為獲取財務性收益,通過減持一定比例的思必馳股權獲得投資收益,減持前後對公司業務、技術路線無重大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在2020年減持思必馳後,該公司旗下的天貓也從思必馳前五大客户名單中消失。
未佈局生成式大模型
如今,隨着ChatGPT的誕生,一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通用人工智能產業風暴席捲全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至少30個國內研發機構與企業在ChatGPT發佈之後紛紛推出自己品牌的大模型或相關產品。
“國內大模型產業,從表象上看是熱鬧非凡、模型林立,但是剝開外殼,從內裏看是發展無序與內核空虛,不免讓人擔憂。”近日,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撰文指出。
肖仰華表示,一方面幾乎所有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企業與研發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類ChatGPT大模型,這説明大家都意識到生成式大模型的重要意義,奮力追趕;另一方面卻是大模型產業發展已經出現同質化、數據生態不完善、算力掣肘、模型創新有限等問題。
圖源:圖蟲創意
在此背景下,中小玩家生存更顯艱難。思必馳在招股書中坦言,目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基於通用語言大模型的生成式AI受到市場前所未有的關注熱度,相關模型訓練以大規模算力和大規模數據為基礎。
但該公司在模型規模層面,受限於研發投入,短期內仍會以場景化的中等規模大模型為主,面臨核心技術無法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風險。
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看好生成式AI的未來,也理解投資人對AIGC的熱情,但需要看到的是,所有不基於用户需求和企業業績的炒作最終都會落幕。思必馳作為AI語音龍頭,跨越到生成式AI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
“大模型的發展受制於3個要素,大數據、大算力和大資金,國內跟風企業雖然數量不少,但能滿足上述5個要素而持續投入的只有少數幾家巨頭,一旦這股熱潮過去,大多數跟風企業將快速被淘汰出局。”張孝榮認為,思必馳的表態比較理性客觀,但堅守自身技術繼續打磨,風險很大,是否會有新的出路,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