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實控人20億增持,科大訊飛第二春?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財經

文 | 巨潮商業評論,作者 | 王方玉,編輯 | 楊旭然

“高位減持、低位增持”的操作在A股市場上屢見不鮮,但公司實控人自掏腰包在高位增持自家股票,確實少有。

1月19日,股價位於近兩年來高位的科大訊飛發佈公告: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在20億元至26億元之間。公司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劉慶峯,以及其控制的安徽言知科技有限公司將全盤認購。

隨後的2月8日,劉慶峯在會議上提出科大訊飛“十億用户,千億收入,萬億生態”的五年奮鬥目標更是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熱情。

自增持消息發佈當日至今,科大訊飛的股價最高區間漲幅接近30%,並在2月23日創下了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264億。

一般來説,實控人的高位增持源於對公司未來高增長的信心。在疫情帶動醫療、非接觸服務、城市治理等AI應用場景的落地的情況下,科大訊飛2020年前三季度也實現了較為可觀的利潤增長,業務進展在教育領域也有明顯突破。

2021年將是AI資本化的大年,以三小龍為代表的AI公司即將登陸資本市場;有券商機構指出,2021年將是AI產業化應用的大年,有望實現規模化的應用。

蟄伏數年的科大訊飛,能否在AI發展的新階段找到第二增長曲線?科大訊飛的股價在近期大起大落,2月23日股價漲停,2月24日則隨即跌停,市場猶疑搖擺。

更進一步問,AI即將迎來的是全面的規模化應用,還是僅在教育上的單場景突破?科大訊飛2021年在教育業務上能夠實現單一場景的爆發嗎?這將是影響科大訊飛業績增速和持續性的關鍵所在。

拐點已至?

“AI進入商用爆發階段”的結論,並未得到專業機構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

回顧2020年,有“人工智能第一股”之稱的科大訊飛迎來了“戴維斯雙擊”。

疫情加速了AI在醫療、非接觸服務、城市治理等場景的落地,科大訊飛的業績表現也在2020年一季度的虧損之後實現反轉,並加速成長。

財報數據顯示,科大訊飛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現1.31億元虧損後,前三季度營收增長了10.82%,淨利潤的增速達到了48.36%。

與此同時,科大訊飛的股價也在2020年快速拉昇,已經提高到了近兩年的高位。

股價的上漲一方面來自於2020年業績的意外高增長,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對未來高增長的預期。

2021年將是AI公司的IPO大年,包括曠視、雲從、依圖、雲天勵飛都計劃在今年上市,券商普遍給予AI行業極樂觀的增長預期。

如國海證券就指出,人工智能開始從早期技術驅動向商業驅動發展,進入商用爆發階段。

因重倉特斯拉而聞名的“牛市女皇”Cathie Wood和她的ARK基金更是看好AI,她的研究團隊近期提出了15個宏大而前景廣闊的投資主題,AI是其中的重頭戲。其研究指出,深度學習將在未來15-20年裏,為全球股票市場增加30萬億美元的市值。

科大訊飛實控人20億的增持和“千億收入,萬億生態”目標更是加深了這一預期——2021年AI行業將迎來規模化應用的爆發,科大訊飛有望迎來發展拐點,實現持續高速的增長。

不過,“AI進入商用爆發階段”的結論,並未得到專業機構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

IDC近期發佈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發展報告顯示,AI已經在生物識別、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領域廣泛應用,預計下一階段智能零售和智能製造是發力重點;而智慧醫療和教育的長期潛力較大,需要較長時間培育、積累。

這一結論與“AI四小龍”之一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的判斷十分相近。

印奇在今年2月接受採訪時表示,5年內人工智能會在三大場景下大爆發:第一個是以消費電子、手機為核心,第二個是智慧城市,這兩個領域已經很明確爆發了;第三個更大的場景: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這個領域值得期待,但需要時間。

這意味着,當下並不是AI在所有領域全面爆發的拐點。除了成熟的智慧城市、手機AI應用,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場景是更大的市場,但其爆發時間未知。

科大訊飛的to B業務包括教育、智慧城市、智慧政法、智慧醫療;並開始進軍智能零售、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業務。而教育和智慧醫療場景爆發的拐點仍然未到。

教育+AI的想象力

科大訊飛教育大單規模化複製的趨勢,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一直以來,科大訊飛佔據了國內智能語音賽道的第一梯隊,輸入法、錄音筆、翻譯機等智能硬件在公眾中有一定認知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科大訊飛最大的業務板塊是教育產品和服務,且比重還在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19年,教育產品和服務業務佔科大訊飛營收的比重的23.36%,這一數字在2020年上半年提高到了30.27%,同時教育產品和服務業務的毛利率也是所有業務板塊中最高的,達到了61.22%。

2019年12月,科大訊飛在幾天之內先後拿下了青島8.6億元AI教育項目、15.86億元蚌埠市智慧學校建設項目兩個大訂單,兩個訂單的項目即佔到公司2019年營收的24%。

根據信息披露,這兩大訂單都會根據項目進度確認收入,2020年也已按項目進展情況分別確認了部分收入。根據半年報數據,科大訊飛教育業務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達到了35%。

兩個來自教育行業的超大訂單,讓“AI+教育”規模化應用變得充滿想象。

AI本質上是一種技術,其下游應用是高度碎片化的。一旦能夠掌握某一規模化應用的場景,AI就能煥發出巨大能量,正如字節跳動的“AI+推薦”和百度的“AI+汽車”。

那麼,來自教育行業的超大訂單能否規模化複製,科大訊飛能否憑藉教育場景實現快速增長?

教育賽道並不失為一條好的賽道,科大訊飛也在這條賽道上佔據了先發優勢,積累了一定的行業know-how。

國家政策鼓勵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政府每年安排預算3800億,且硬性規定地方教育經費8%必須用於教育信息化。這是非常確定性的市場空間。

科大訊飛的國資背景和AI能力雖然都算不上獨佔性,但在幫助其獲取地方政府教育訂單方面也是錦上添花。

不過,教育這一應用場景的競爭同樣相當激烈。

與科大訊飛有業務往來的市場人士王鵬告訴巨潮,科大訊飛在兩大教育訂單上,和傳統軟件公司做的事情差不多,很難説AI能力在其中發揮多大的作用。影響拿訂單的因素也很多,與企業的銷售能力、市場關係都可能有關係。

2月1日-2月7日,教育部科技司公示了《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項目名單》,全國共有12個地區入選,安徽省蚌埠市是其中之一。

根據蚌埠市招標項目披露的信息也可以看出,與科大訊飛共同參與競標的,多是傳統軟件公司。

這意味着,教育業務的新訂單門檻並不高,行業競爭也較為激烈,其壟斷性與獨特性遠不及字節跳動的“AI+推薦”和百度的“AI+汽車”。

教育媒體芥末堆就提出質疑,蚌埠市智慧學校建設項目也存在以教育項目為名,行招商引資之實的問題。該項目招標文件附件中指出,“投標人須承諾在項目服務期內,為蚌埠市引進不少於 10 家高科技企業。”

同時,除了企業數量,招標文件還規定了引入企業未來的銷售收入和税收收入額度,並指出:如果未完成規定的銷售收入和税收收入,科大訊飛將為之承擔扣減服務費的後果。

不難看出,為了拿到教育行業大單,科大訊飛也要承擔不小的代價。

目前來看,科大訊飛在教育行業的大訂單似乎有規模化複製的苗頭。今年1月,科大訊飛再次拿下6.88億元的鄭州金水區智慧教育訂單。

不過,科大訊飛仍然要面對來自其他廠商的激烈競爭。在刨除市場關係、招商引資綁定等因素之外,科大訊飛的AI能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與對手形成差異,滿足客户需求?

基於此,科大訊飛教育大單規模化複製的趨勢,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估值幾何

AI企業所處的應用場景的成熟度,很大地影響到企業的盈利情況和發展速度。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下,AI與產業的融合呈現加速態勢。

醫療影像、智能化監測、機器人及智能終端、無接觸物流及配送服務等,都因為疫情而需求激增。一級市場的融資也出現了回暖。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疫情防控中,智能服務機器人、大數據分析系統和智能識別(温測)產品數量位居前三。有業內人士笑稱,這次疫情卻讓AI“翻了身”。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帶來的AI應用的繁榮能否持續。一些明顯的需求,如温度控制、智能化檢測設備、無接觸物流服務勢必會因為疫情的好轉出現下滑。這種下滑給AI公司帶來的業績影響也值得關注。

2021年將是AI公司的IPO大年,包括曠視、雲從、依圖、雲天勵飛都計劃在今年上市,由於這些創業公司在一級市場估值在10~20倍市銷率(PS)之間,估值較高。

科大訊飛目前的市值對應2020年PS僅有9倍左右。因此不少投資者預期,如果對標新上市的AI新勢力,那麼估值可能會迎來修復,有望與AI新勢力達到同一估值水平。

不過,也要看到,一方面,以上市的“三小龍”為代表的AI新勢力與科大訊飛處於不同的AI技術細分領域,也佔據了不同的AI應用場景——“三小龍”以視覺見長,而科大訊飛的優勢在於智能語音。

企業的估值離不開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長和現金流情況,但AI企業所處的應用場景的成熟度,很大地影響到企業的盈利情況和發展速度。

正如前文所言,生物識別、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領域已經廣泛應用,而智慧醫療和教育仍需要長時間培育。

另一方面,以科大訊飛當下的體量約等於“AI四小龍”收入之和,大船難動身,能否按照市銷率的邏輯來估值?

一般來講,按照市銷率估值的企業未來業績有希望實現指數級的增長和爆發,科大訊飛在當下的體量和所處應用場景的基礎上,實現指數級增長,存在很大難度和不確定性。

寫在最後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在2021年會中曾説:“因材施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個理念,誰能真正實現,就涉及到系統性思維和系統性方案的跟進。”

目前來看,穩定的教育業務也許能夠為科大訊飛帶來不錯的業績增長,這是一直為盈利發愁的科大訊飛所急需的。

但教育業務本身特殊,是民生工程,也需要B、C兩端雙輪驅動。市場想看到的是不僅是可複製、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更希望看到技術對這個行業的真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