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成交金額連續3天反超創業板,釋放什麼信號?

近段時間,A股市場又進入了一個比較詭異的運行狀態。面對央行降準和實施逆回購的實質性利好,A股依然頹勢不改。不但高估值核心資產股持續下跌,還有一些本來就沒怎麼表現的小市值股,也走起了下坡路,同時今年以來異常火爆的低價股也明顯分化。更讓大多數投資者沒注意到的是,最近3個交易日“中小板”的成交金額連續反超創業板市場。

自6月12日創業板成交金額反超中小板後,時隔1個月“中小板”又一次扳了回來。7月14日,“中小板”成交金額從2672億元增加到2750億元,創業板成交金額則從2946億元減少到2735億元;7月15日“中小板”成交2710億元,創業板成交2465億元;7月16日,“中小板”與創業板的成交金額分別是2603億元、2516億元——也就是説,“中小板”已連續3個交易日成交金額反超了創業板。

自深圳主板與中小板合併後,彷彿鮮有市場人士再提及“中小板”這一羣體。不過,中小板依然有着自己的成分指數(中小100)與綜合指數(中小綜指),且成交活躍度並未因合併而明顯降低。那麼,本次中小板成交金額反超創業板,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呢?對投資者接下來的操作有着怎樣的指導意義呢?為此,上游新聞記者採訪的海通證券高級投顧張亮做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第一、創業板正在構築中期大頂。此前我們多次講到,創業板這輪小牛市,並不是真正的牛市,而是類似於深圳主板2003-2004年或2009-2010年那樣的大反彈,隨着創業板指回補了此輪熊市的所有下跳缺口以及創業板綜受阻於3650點附近的套牢盤密集區,創業板這輪為期34個月的上漲行情已經到了尾聲。但考慮到構築中期頂部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這個位置必然伴隨着劇烈震盪,而不大可能一瀉千里,就像2010年11月-2011年4月的深圳主板那樣運行。所以,當前創業板已毫無爭議地進入了中期頭部構築的階段。

第二、中小板得益於創業板築頂。如果上述分析有道理,那麼最近三天創業板見頂回落之際中小板不僅抗跌而且成交金額反超創業板,恰恰是資金從創業板流出後轉戰中小板的結果。由於創業板兩大指數均突破了年內高點,而中小綜指還沒突破,在中小100成分股不具備大幅上漲能力的情況下,流出創業板的資金必然轉戰中小板市場的中小盤個股,從而使得中小綜指出現了強於創業板乃至強於A股其他指數的情形。

第三、中小板小市值非ST股值得掘金。ST股今年已得到了充分的爆炒,隨着中報臨近,價值迴歸已是必然之路,中小板ST股也不例外。這樣一來,中小板小市值非ST股,也就是中小板次新股與低價股,如若還位於底部滯漲區間,後面必然會有補漲機會——次新股補漲邏輯是高送轉高分紅,低價非ST補漲邏輯是相對低估和基本面脱胎換骨。後市方面,至少在上證指數跌到年線前,這種結構性機會有望延伸開來。

第四、掘金核心資產僅限於銀行券商。原因很簡單:中小板市場中的核心資產主要集中在科技、消費、金融三大領域,前兩者已經跟隨主板在過去幾年得到了很大的價值重估,而後者近期嚴重超跌,特別是證券股幾乎跌回了此輪小牛市的起點,銀行股的質量總體不錯,故不應當一直遭到錯殺。所以,當科技與消費的挖掘空間越來越小時,中小板銀行和證券板塊的機會反倒是越來越大了。

上游新聞記者 王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小板”成交金額連續3天反超創業板,釋放什麼信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