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9日訊 (記者 黃鑫)9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佈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7%,較2020年3月提升2.5個百分點,約高於全球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CNNIC黨委書記、副主任吳鐵男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間,我國互聯網產業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和韌性,不僅為精準有效防控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還在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數字惠民和數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我國應對新挑戰、建設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助力精準“抗疫”
CNNIC副主任張曉解讀説,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新業態、新服務層出不窮,有力助推了抗擊疫情。
數據顯示,上半年,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應用服務在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穩住民生基本所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截至2020年6月,在線教育用户規模達3.81億,佔網民整體的40.5%;在線醫療用户規模達2.76億,佔網民整體的29.4%;遠程辦公用户規模達1.99億,佔網民整體的21.2%。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户規模達8.05億,較2020年3月增長4.8%,佔網民整體的85.7%,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連續三年全球第一,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惠民作用,拓展了更多“+支付”的應用場景;即時通信成為疫情期間發展最快的應用之一,用户規模達9.31億,較2020年3月增長3466萬。
受疫情影響,線上化渠道為服務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窗口。網上外賣、在線教育、網約車、在線醫療等數字服務蓬勃發展,用户規模分別達4.09億、3.81億、3.40億和2.76億,佔網民整體的比例分別為43.5%、40.5%、36.2%和29.4%,在滿足網民需求的同時也為服務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助力。
互聯網“新工具”還幫助人們零距離看世界。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户規模達8.88億,佔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已成為新聞報道新選擇、電商平台新標配。網絡新聞用户規模為7.25億,佔網民整體的77.1%,網絡新聞藉助社交、短視頻等平台,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提升傳播效能,助力抗疫宣傳報道。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益民認為,《報告》數據充分體現了上半年在疫情的淬鍊下,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數字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具體來看,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建設成效凸顯。截至2020年6月,國家政務服務平台註冊用户達1.26億人,總計訪問人數10.02億人,總瀏覽量58.91億次。“橫到邊、縱到底”的“覆蓋城鄉、上下聯動、層級清晰”五級網上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同時,網格化治理推陳出新,多個省市的城鄉社區都通過社區微信羣、小程序等數字化工具積極開展防疫工作,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大創新。
此外,“互聯網+政務服務”有力助推疫情後復工復產,國家政務服務平台陸續推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服務專欄”和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就業服務等15個服務專題,同時建設“防疫健康信息碼”,匯聚並支撐各地共享“健康碼”數據6.23億條,累計服務6億人次,成為此次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的重要創新。
提升中國經濟韌性
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進度,多個重要領域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20年6月底,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6600萬,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已開通5G基站超40萬個。工業互聯網領域已培育形成超過500個特色鮮明、能力多樣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截至2020年7月,我國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數達14.42億,IPv6活躍用户數達3.62億,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網站及應用已經全部支持IPv6訪問。
《報告》還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電商直播、短視頻及網絡購物用户規模較3月增長均超過5%,電商直播用户規模達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4430萬,規模增速達16.7%,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個人互聯網應用,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帶動農產品上行提供了積極助力。網絡零售用户規模達7.49億,佔網民整體的79.7%,市場連續七年保持全球第一,為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撐。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經濟和知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認為,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中國經濟被迫拉伸了“韌帶”,在供應鏈、企業管理和商業活動等方面都面臨着全新的挑戰,而數字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以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提升中國經濟“韌帶”的韌性,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一方面,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底層基礎。藉助數字技術,大規模匹配算法和高速網絡傳輸到雲端,信息的傳輸更快、能量的耗散更少,推動數字經濟成為“低熵經濟”。
另一方面,網絡購物等數字消費為推動經濟內循環提供了新動力。上半年,網絡零售的規模已經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四分之一,對消費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此次《報告》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農產品電商、跨境電商、二手電商等電商新模式也保持較快發展,用户規模分別達到2.57億、2.48億、1.38億和6143萬,在推動農產品上行、帶動消費迴流和促進閒置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遠程辦公等為代表的數字服務正在形成新的服務業態。從《報告》中可以發現,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的用户規模分別達3.81億、2.76億和1.99億,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互聯網應用,在推動服務業創新的同時不斷增強經濟的韌性。” 呂本富説。
推動普惠脱貧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城鄉數字鴻溝顯著縮小,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為24.1%,2017年以來首次縮小到30%以內,網絡扶貧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已越來越多地被網民所瞭解和參與。
“此次《報告》用多個維度的數據記錄了我國在網絡扶貧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分析説,一是農村實現網絡覆蓋,城鄉差異顯著縮小。上半年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2.3%,較2020年3月提升6.1個百分點,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縮小6.3個百分點。二是農村和城市“同網同速”的時代正在到來。全國貧困村通光纖比例從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至98%。三是網絡扶貧成效得到廣大網民認可。截至2020年6月,認可互聯網在“為貧困羣眾提供幫助”“通過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為貧困羣眾提供更多工作和醫療教育機會”的網民比例較2020年3月均有所提升。
汪向東認為,網絡扶貧要在鞏固和擴大脱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對標鄉村振興,建立長效機制,需要通過網絡消費扶貧實現從助力限期脱貧到助力穩定脱貧,從扶助絕對貧困到扶助相對貧困,從“輸血”到“造血”,從助力扶貧到振興產業的轉變。
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絡安全環境也呈現出不斷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介紹説,在政策制定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陸續出台,推動我國網絡安全法律體系持續完善。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大力推進國家頂級域名解析節點部署,先後引入F、I、L、J、K根鏡像服務器,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更加完備。在用户安全方面,《報告》數據顯示網民遭遇網絡安全問題日趨改善,未遭遇任何網絡安全問題的網民佔比連續五年保持提升。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現有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已經從基礎網絡安全領域延伸到雲服務、大數據、物聯網、工業控制、5G等不同應用場景,實現了對於基礎設備、基礎技術、安全系統、安全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覆蓋。
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户規模達7.73億,佔網民整體的82.2%。“上半年政府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逐步推動數字治理有法可依;圍繞政府、平台、社會的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正在加速形成;在線政務服務日趨成熟,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建設成效凸顯。”張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