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至,“搶人大戰”在即,理財公司也陸續拉開了2024屆秋季校招帷幕。9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日包括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南銀理財、蘇銀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發佈了校招計劃,金融科技類相關人才最受青睞。作為資管市場的“生力軍”,成立伊始,理財子公司就揹負着理財淨值化轉型的使命,經歷了兩輪“破淨潮”影響後,理財公司的贖回壓力仍在延續,下一步,如何提升投研能力建設、提振投資者信心亦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2024年理財公司校招“鳴槍”
每年9月,金融機構就進入了校招的“高峯期”,理財公司也不例外。9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日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南銀理財、蘇銀理財、寧銀理財、杭銀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均發佈了校園招聘計劃,投研、金融科技類相關人才成“香餑餑”。
根據農銀理財發佈的2024年校園招聘啓事,該行業務管理崗擬招聘20人,主要從事資產管理相關的投資研究、集中交易、風控合規、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工作。例如: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分析解讀和研究支持;各類金融資產的投資交易;風險計量、內控合規、法律審查、反洗錢、消費者保護、內外部審計等工作。
工銀理財面向境內外高校畢業生擬招聘的崗位覆蓋交易業務崗、市場營銷崗、投資研究崗(權益方向)、投資研究崗(固收方向)、金融科技崗、運行管理崗多類。其中,金融科技崗負責業務系統開發建設,開展業務需求分析、系統功能設計、編碼測試、上線推廣及系統維護支持等工作。投資研究崗招聘方向以經濟、金融、管理、金融工程、數學、統計學、計算機及其他理工類等專業為主,工銀理財表示,需要應聘者具備熟練使用Excel、Wind、Bloomberg,熟悉VBA、R或Python語言的能力。
金融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在招聘環節,理財公司也更加註重金融科技人才的引入。根據南銀理財發佈的2024屆全球校園招聘信息,該公司科技管理部信息技術崗主要從事需求分析、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數據分析、系統運維等工作。應聘專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自動化、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相關專業優先。
寧銀理財也在招收科技部專業技術方向的相關人才,主要負責該公司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架構設計;負責IT技術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等主流技術手段,為投資研究、營銷、風控提供技術支持;負責公司信息系統的項目研發、實施推廣和運維支持等職責。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投研人才面向具體行業,理財公司需要對行業的具體情況摸底瞭解,也需要將行業情況對投資人做説明。而金融科技和風控人才面向理財公司自身管理和營銷,通過數據反饋和數據算法來提高風控效率,通過金融科技來強化信息收集能力,並實現理財產品設計上的精準定位,針對用户需求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和產品營銷。
資產管理規模漲跌不一
從第一批機構開業至今,理財公司已走過了四年的發展歷程,接過母行發行、運營理財產品的“重擔”,理財業務轉型不斷深化,“破剛兑、淨值化”成為主旋律。行至今日,理財公司經營能力如何?又向市場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從A股上市銀行2023年半年報中,可一窺究竟。
9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理財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可謂是漲跌不一。國有大行系理財公司中,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建信理財資產管理規模均出現下滑,具體來看,截至上半年末,上述4家理財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為1.61萬億元、1.42萬億元、1.5萬億元、1.47萬億元,比上年末的1.76萬億元、1.78萬億元、1.76萬億元、1.91萬億元分別下降8.52%、20%、14.77%、23.04%。
股份制銀行系理財公司中,截至報告期末,招銀理財產品餘額為2.53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372.54億元,較一季度末增加726.22億元;華夏理財產品餘額4718.31億元,比上年末下降8.10%,對此,華夏銀行指出,是受債券股票市場波動加劇、銀行理財遭遇大規模贖回、存量產品清算、超額收益減少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浦銀理財也受到了影響,截至上半年末,該公司產品規模為7057.76億元,較去年末的8393.03億元下降15.91%。
從2023年資管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逾2萬億元。而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實現反超,截至6月末,基金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達到27.69萬億元。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都是資管行業的“老大哥”,如今寶座“易主”一度引發市場爭議。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部分理財公司管理規模下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2022年理財產品遭遇兩輪較大的“破淨”潮,理財客户抗風險能力不強,對淨值波動較大的產品接受度較低,贖回現象增多,今年雖然固收類產品淨值持續回升,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另一方面,投資環境不佳,居民理財趨向保守,更加偏愛儲蓄,存款的財富性屬性加強,呈現出定期化、長期化的趨勢。
不過,今年上半年,也有理財公司逆勢翻盤,資產管理規模復甦、回暖。光大理財、交銀理財等公司的管理規模實現上漲。截至6月末,光大理財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2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24%;交銀理財理財產品餘額為1.1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07%。
提升投研、風控能力建設
伴隨全面淨值化落地施行,無風險收益時代落幕,2022年“破淨潮”的發生也讓理財公司清晰地意識到提升投研、風控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在完善風險管理方面,招銀理財表示,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管理理念,進一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及市場風險研判,流動性風險管理妥當,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風險進行排查,按照監管要求,完成內控新規整改任務,持續完善內控體系建設,推進覆蓋全員的分層式合規教育。
中銀理財稱,深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對業務賦能和“護航”力度,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風險。
建信理財指出,在產品端,進一步完善產品體系,優化產品結構,適當增加中長期理財產品的發行,提升資金端穩定性。在銷售端,建立健全理財產品准入、篩選、評價體系,強化優質產品發掘和銷售能力,提升客户財富管理體驗。在客户端,開展定製化精準服務,以“客户需求為導向”做好投資者陪伴。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有多家理財公司負責人也談及了對投研能力搭建的願景。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下一步將以固收產品為經營重心,通過合理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提高穩定資產配置佔比等方式,進一步控制產品淨值波動,以低波動核心產品線做大、做實理財規模“壓艙石”。
在客户類型上,目前,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主要限於銀行渠道,以C端為主,接近99%為個人投資者。一家理財公司人士坦言,“財民”普遍風險偏好較低,資金期限短,流動性需求突出;而理財投資端以標準化資產為主,市場震盪疊加市場價估值,資產組合高波動、低流動性特徵凸顯。客户端的特殊性成為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這些都是銀行理財未來亟須提升的能力。
理財公司發展時間短,投研體系從無到有,人才相對匱乏。普益標準研究員張豔指出,需加快培養和引進專業的人才,加大福利待遇和透明規範獎勵機制,持續完善投研團隊。同時,理財公司應該構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體系,包括宏觀研究、行業研究、資產分析等,構建完善的分析框架;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也應該建立起多市場、多策略、多資產品種的大類資產配置框架,促進整體投研能力的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