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張裕失去的10年
十年以後,張裕還在不在?如果在的話,在哪兒?——張裕董事長周洪江
文丨華商韜略 郭海惟
市場大概早已遺忘,A股曾經有一個酒王,叫做張裕。
2001年,它頂着“亞洲第一紅酒股”的光環登陸資本市場,市值曾大過半個茅台。如今,茅台市值突破2萬億,張裕的市值卻只剩不到250億。
時間的玫瑰,為什麼沒有伴隨張裕綻放?
【歷史洪流中的張裕】
“張裕”初創自1892年,取姓自創始人張振勳(字弼士)。
作為中國近代最成功的紅頂商人之一,張裕是他一生流傳最為深遠的註腳。
張振勳來自廣東,17歲逃荒到東南亞,卻無意中開啓他傳奇的一生。
秉性聰慧的張振勳來到米行打工,老闆頗為賞識,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有着獨到思維的張振勳,隨後依託家族的生意,開出一家酒行。與米行不同,來酒行的人大多都有點頭臉。通過這間小酒行,張快速完成了人脈積累,甚至因此結識了後來的荷蘭總督。
通過幾年的運作,嗅覺敏鋭的張振勳,發現了特殊歷史背景和條件下發財的要訣。
殖民者不遠萬里到遠東做生意,由於人數有限、文化不通,在處理殖民地龐大的事務時,自然力不從心。因此,
殖民者與當地人會產生許多嫌隙,需要更多的中間羣體去“潤滑”。
在舊中國,這羣人叫“買辦”。而在東南亞殖民地,他們還會承擔徵税、區域管理,以及管理種植業、礦業等眾多的殖民經濟產業。
張振勳完美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藉助積累的人脈,張振勳以税務承包為核心,在種植園等業務上投入巨資,從此財源廣進。
隨着生意規模的不斷擴大,張振勳繼續向藥品、金融、製造業、房地產、航運等行業進軍。
到1890年,張振勳的產業已經遍佈東南亞,成為名副其實的華人首富,巔峯時期資產達到8000萬兩白銀。而同期清廷財政收入不過7000萬兩。國人耳熟能詳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資產也不過是他的四分之一。
《紐約時報》曾為他發特稿,稱其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很快,大清也發現了這位華人鉅商。時任新加坡領事的黃遵憲,邀請張振勳擔任大清任檳榔嶼的副領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凡是華人,大多有儒家理想和家國情懷。看到國家危亡,張振勳表示義不容辭。
張振勳初入清廷,曾在奏摺中要求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直言“(外)國無幣可撥”、“官無款可籌”、“民更無力之可顧”,
“能籌集巨資承辦一切者,惟賴於商”,
直戳清廷的最痛處。
早已沒牌可打的清朝,將張振勳供了起來。很快,張振勳成為了當時最有勢力的紅頂商人之一。
張裕,則是張振勳惦記了二十年的項目。
1871年,張振勳從殖民者口中得知,煙台氣候宜人,本地產的葡萄釀酒極好,於是暗自記在心中。1891年,他一到煙台便上奏慈禧太后:仿造葡萄酒,既“歲可省米麥之屬”,又能通過出口“取回外洋之利”。
▲前排右起第四人為張弼士
1892年“張裕”誕生,是當時破天荒的大事。公司營業準照,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清廷要員王文韶親批;廠名,由户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龢親題;“張裕”二字,冠以張姓,取“昌裕興隆”之意。
很快,張裕成長為亞洲最頂級的酒莊。
1912年,孫中山前往煙台短暫停留,不但特別稱讚張振勳“以一人之力,而能成此偉業,可謂中國製造業之進步”,還為張裕題詞“品重醴泉”。
【跨越百年的接班人】
新中國成立後,張裕成為煙台市的地方國企,重點為全國各地招待外賓的酒店供應紅酒。但由於管理僵化,即便改革開放進行得如火如荼,張裕在品牌宣傳、產品打造等方面失去了進取心和競爭力。
1989年,張裕僅一年的虧損就達400萬。
當時煙台市領導急得直罵,“手捧金飯碗,難道還能餓死不成”。
要扶大廈於將傾,市領導想起了一個人——孫利強。
此人曾在煙台福山縣當過縣委副書記,辦事有口皆碑、風風火火。隨後,又接管過煙台的發酵廠、味精廠,企業管理經驗豐富。於是,市領導大手一揮,孫利強走馬上任。
這個決定,拯救了張裕。
當年,公司6條生產線,4條處於停產狀態,四分之一的員工沒有活幹。
孫利強沒有選擇“頭痛醫頭”的方式,而是重新梳理張裕的企業邏輯,用近乎“推倒重來”的方式,重塑張裕。
在內部,
孫
推行“市場承包責任制”,火箭引進、提拔了一批新人。像現任董事長周洪江當時剛研究生畢業,孫利強直接將他提拔為進出口部副總經理;幾年後,又將他推上銷售總負責人的位置。
與此同時,孫力主通過引進海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重建張裕的核心實力。
經銷商同樣經歷了一輪大洗牌。
張裕曾經的“大代理制”,導致市場宣傳策略難以有效執行,毛利大量流失到渠道。孫直接拋棄了原有體系,從頭構建三級代理制度,在各個地、市、縣都設立經銷處,奪回了公司對市場的主導權。
同時,張裕重新梳理了品牌,重點打造解百納等定位中高端市場的大單品,並提出
中檔產品“全面佔領”、高檔產品“重點突破”的策略,
成為影響了張裕近二十年發展的“基本方針”。
這一時期,連張裕的設計審美,也開始朝着更貼近歐洲酒莊的經典風格轉變。
“百年張裕”的品牌口號,開始為國人所熟知。穿着西式禮服的外國品酒師、品着張裕紅酒的廣告片,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有酒業專業人士向華商韜略表示,
孫利強可謂再造了一個張裕。直到今天,儘管張裕仍有創新,但依然基於孫利強時代的認知框架。
無論是從產品定位、資本引進、渠道體系,孫利強幾乎是從無到有重建了一個體系。
百年前,張振勳從商到政;百年後,孫利強從政到商。兩個跨越百年的企業家,一同交集在張裕這個民族品牌上,堪稱殊途同歸。
從此,張裕在國內市場甩開所有競爭對手,成為“紅酒茅台”。
但黑天鵝總是會在不經意中降臨。
【失去的20年】
過去20年是中國白酒的黃金時代,締造了令人矚目的商業與資本神話。但對國產葡萄酒而言,它卻是不堪回首的“失去”甚至“倒車”的20年。
在這20年,進口紅酒滿天飛、國內玩家集中倒閉、市場培育進程緩慢。至始至終,沒有湧現出像茅台、五糧液式的頭部企業,取而代之的,是不計其數的進口酒倒爺。
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
2019年國內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155家,
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45.09億,實現利潤10.58億。
而張裕一家的利潤,是11.3億。
也就是説,其他154家企業加起來的利潤是虧的,虧損已成為國內葡萄酒企業的常態。
更尷尬的對比是,中國葡萄酒行業一年的利潤,貴州茅台只要幹一個禮拜。
張裕的表現雖然不盡人意,但已經是行業明星了。
如果説茅台還有五糧液、郎酒等作為自己偉大的對手,張裕則是中國葡萄酒行業的一座孤島。
比如,曾經的頭部玩家王朝酒業,市值僅剩下2.87億港幣(約2.5億人民幣);上市公司ST威龍,今年上半年營收1.68億,虧損1.38億,且面臨投資者集體訴訟……
表面上看,國產葡萄酒的落寞源自兩大標誌性事件——“三公消費改革”與“洋紅酒零關税政策”。以張裕為例,反映在其業務增速表上,便是兩個“大坑”。
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並沒有足夠的説服力。
以茅台為例,儘管三公消費依然衝擊了業務增長,但無論是增速還是總量,現在的茅台都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2019年,茅台的營收已經是“三公改革”前(2011年)的4.8倍,利潤則達到了4.7倍。反觀張裕,業務量和利潤僅分別恢復到了2011年的85%和60%。
在國產紅酒雪崩的2017-2018年,進口紅酒的增長同樣開始放緩。到2019年,受經濟放緩和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響,進口與國產紅酒更呈現出“雙下降”的態勢,
預期中“未來全球第一大葡萄酒消費市場”的盛況遲遲沒有到來。
某資深品牌從業人士向華商韜略反饋,國產葡萄酒看似是事件觸發的行業萎靡,但根本上是整個品類市場的結構性問題。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過去10年,葡萄酒行業沒有培育出足夠龐大且穩定的消費羣體。
2020年初,張裕董事長周洪江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以國產和進口規模四六開來估算,
我國葡萄酒的行業規模大約在300億左右。
總經理孫健也表示,
中國葡萄酒在社交和家庭兩個消費場景的分配上極不均衡,“消費比例大約為9:1”。
換言之,紅酒真正基石性的家庭消費板塊,只有30億-40億的業務規模。
中國葡萄酒行業耕耘近30年的“紅酒=健康生活”,卻只換來了如此小的市場回報,不能不讓人唏噓。
這也解釋了,為何三公消費限制對紅酒的影響遠大於白酒。
除了需求萎縮外,近十年來,從業者也見證了行業秩序的重新洗牌。
目前,中國有155家規模以上葡萄酒廠商,卻有8000餘家葡萄酒進口商。
隨着中國對新西蘭、格魯吉亞、澳大利亞等國葡萄酒實施零關税,大量百元以下低價進口紅酒湧進市場,這對靠性價比續命的本土企業而言,近乎是屠殺。
市場上產品魚龍混雜,消費者對紅酒的認知、品鑑,也缺乏最基本的辨別能力。
茅台、五糧液等頭部白酒廠商,用了數十年時間教育用户“什麼是好酒”。但在葡萄酒市場,不管是張裕、奔富還是拉菲,都沒有能力去擔當教育市場、發展品類的責任。
這最終導致白酒與紅酒的行業差距越拉越大。
而作為牌面最好的國產廠商,張裕的品牌策略,並不能給人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
首先,張裕品牌體系太複雜,品牌之間的定位不清晰,導致消費者對張裕本身缺乏一個清晰的概念。
周洪江也曾坦然承認,張裕100多年,品牌多的時候有1000多個單品。“大家覺得越多越好,但多了確實不行。”
在宣傳方式上,張裕也曾過度將品牌與西方的生活方式綁定。
例如,一位名叫Leigh Causby的品酒大師,曾長期出現在張裕的外包裝和宣傳廣告中。
但筆者嘗試在外網搜索相關信息時,甚至在維基百科中,都找不到同名的相關資料。
倒是有人在百度知道上問:張裕葡萄酒包裝上的老外是誰啊?
改革開放早期,張裕一定程度上希望利用人們對西方生活的嚮往,來達成更好的營銷效果。
但客觀上,這種營銷方式,在消費者心智中內化成了西式產品的優勢,變相為進口酒做足了嫁衣。
隨着進口酒大量進入,國產紅酒在部分消費者心中,便淪為了“假洋鬼子”。
反而像奔富、軒尼詩、人頭馬等海外品牌,積極聘請國內當紅明星代言,竭盡所能拉近與本地消費者的關係。
【突圍】
雖遭遇困難,但張裕依然拿着一手好牌。
首先,張裕的頭部品牌地位沒有根本動搖。在全球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佈的“2020全球葡萄酒&香檳品牌價值10強”榜單上,張裕位居全球第二。
此外,張裕是國內為數不多,兼具高、中、低全系列不同類型葡萄酒的行業巨頭。特別是解百納、卡斯特酒莊等王牌產品,市場口碑也依然強勢。
近期,國潮、新國貨等成為消費熱點,百年張裕,也在嘗試用新的思路不斷鞏固品牌地位。
至於如何打好這手牌,張裕也給出了新的答案。
一是在葡萄酒主戰場,捍衞和提升品牌地位。
“(除白蘭地)零售價100元以下的產品,就把張裕品牌拿掉。”周洪江曾在訪談中表示:“如果冠上張裕的品牌,這個產品後面賣的越多,佔的量越大,可能我們張裕的品牌就越往下走。”
價格戰中的勝利者,往往是在最後有能力和勇氣選擇不跟風的那個。
為了這個策略,張裕做出了更加激進的渠道調整——從今年三季度起,“解百納”正式執行配額制。這是茅台等白酒頭部企業常用的市場控制策略。飛天茅台做配額,根本上源於其強勢的產品市場地位,再通過配額製作為輔助,二者最終達到一個正向循環。但在葡萄酒領域,由於缺少強勢的品牌屬性,因此鮮有廠商使用。
“解百納”的地位自然不如飛天,但是張裕決意打造一個“正向循環”,這自然是需要勇氣的。
二是在主陣地之外,張裕將以白蘭地展開側翼突圍。
在全球範圍來看,葡萄酒與烈性酒的佔比可達1:1。但在中國,這個比例為1:7。中國人喝掉了全球近40%的烈性酒,但只消費了7%的葡萄酒。
消費者的口味習慣是難以改變的,尤其對於高度酒人羣而言。
因此,無論是張裕還是富邑(奔富母公司),都選擇在烈性酒白蘭地這一品類上加大投入,以適應中國的市場環境。
目前,張裕白蘭地在國內穩居市佔率第一,但去年佔葡萄酒業務的比重僅有26%。張裕的目標,是希望在近幾年內達到60%。
白蘭地與白酒類似,沒有最佳賞味期,存放時間越久、味道越醇厚。茅台、五糧液等,正是由於其貨幣價值和收藏屬性,受到了藏酒愛好者的熱捧。
去年10月,張裕還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一場“白蘭地老酒回購”行動。一瓶1914年的張裕白蘭地,可以直接兑換價值113.2萬元的可雅XO白蘭地。張裕希望通過學習高端白酒市場的打法,提升人們對白蘭地的市場想象力。
一邊全力打造XO高端品牌可雅,另一邊張裕金獎白蘭地加大了下沉分銷力度。2019年,張裕四大板塊中,白蘭地成為唯一保持正增長的業務線。
此外,受疫情影響,張裕在線上新興渠道也展開持續投入。
比如,與騰訊合作推廣“百萬人代言人計劃”,在經銷商中推廣“智慧零售商城”,以快速提高在新渠道的存在感。
雖然張裕線上銷售佔比僅為5%,拓展空間巨大,但能否有效提振業績,還有待觀察。
白酒與紅酒雖然同是酒,卻是兩個風格迥異的品類,有着大相徑庭的生意邏輯。
被譽為“紅酒茅台”的張裕,也終究不是茅台,無法遵循茅台的成功邏輯。
它只能在堅持做自己的路上,成為世界的張裕。
【參考資料】
1、《紅頂商人張弼士》徐春霞《中國商界》雜誌
2、大埔縣政府官網-名人故事-《張弼士》
3、《專訪百年張裕集團董事長周洪江:我親身地感受到了聚焦的力量》克里夫定位學院
4、《專訪張裕總經理孫健:百年張裕的全球化征程》雪球官方
5、《張裕A:2018年6月29日投資者關係記錄表》巨潮資訊
6、深交所互動易-張裕A-2020年2月11日問答
7、《2020年版中國酒莊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8、《救救中國紅酒》賈澎,華商韜略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