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顯示,前7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高達20%,但財政收支並非“高枕無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按照中央“提升政策效能”的要求,從收入和支出兩端發力,助力鞏固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組織財政收入要強化依法依規,注重“放水養魚”,實現税收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財政收入的高增速一直頗為搶眼。最新統計顯示,前7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高增速是否就能夠“高枕無憂”?實際上,“20%”的背後,有着財政運行的一系列特殊性和困難挑戰。
財政收入是經濟的晴雨表,高增速的基礎在於當前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從作為財政收入主體的税收具體分析,更可説明問題。比如,作為重要税種的國內增值税和企業所得税增速都在兩成左右,主要原因是工業和服務業恢復良好,企業利潤持續穩定增長;進口環節税收增長強勁,則來自一般貿易進口持續增長。正是由於財力保持增長,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財政收入高增速是否意味着“手頭”寬鬆了、收支矛盾緩解了?並非如此。
首先,要客觀看待今年同比增幅的特殊性。今年前幾個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速較高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導致收入基數較低。實際上,今年前7個月財政收入同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為9.6%。把20%和9.6%放在一塊看,更能理解當前財政收入的狀況。從下半年情況看,由於去年下半年基數抬高,再加上一些新的減税政策在今年下半年發揮效應,預計全國收入增幅會明顯回落。
其次,收支矛盾依然較為突出,緊平衡狀態未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嚴重衝擊,各領域資金需求加大、“等米下鍋”,財政支出增長剛性較強,收支形勢比較嚴峻。雖然財政收入增速高於支出增速,但從規模上支出大於收入,仍需要通過赤字來彌補。同時,面對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疫情反覆,需要為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資金空間。
再次,雖然各地財政收入普遍回升,但地區間收入分化格局延續。統計顯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差別不小,東部地區收入保持較高的增速,東北地區收入恢復較慢,有的省份收入和2019年同期相比甚至下降。區域間財力不平衡問題,尤其是經濟較落後地區的基層“三保”、債務風險等,應引起高度重視。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增速高達20%,財政收支並非“高枕無憂”。作為宏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按照中央“提升政策效能”的要求,從收入和支出兩端發力,助力鞏固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特別是做好跨週期調節和前瞻性調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力度,提高支出效率和資金使用績效,管好用好直達資金,更好發揮惠企利民實效。
值得強調的是,當前市場主體仍然較為困難,需要大力紓困解難。組織財政收入要強化依法依規,注重“放水養魚”,實現税收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特別是要落實落細各項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發展的減税降費政策,使市場主體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堅決不收“過頭税費”,真正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