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市值被昔日小弟反超1800億,前創業板股王怎麼了?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二師兄身價還在上漲,養豬造富的神話還在繼續。根據上市豬企中報,淨利潤增幅少則幾倍,多則幾十倍。

8月19日晚,A股養豬大户温氏股份發佈中報,淨利潤增幅200%,扣非後增幅569%。光看業績數據,可能有人腦海中浮現的是業績上漲,股價上升,温氏股份股東賺大錢,個個紅光滿面的畫面。

詭異的是,事實恰好相反。自2019年3月創下36元高點之後,温氏股份呈現震盪下行的走勢。截至8月20日收盤,温氏股份報23.88元,較高點跌幅33%,總市值1522億元。同期,A股不少養豬個股大漲特漲,比如牧原股份漲了200%。

温氏股份的表現很尷尬,2019年憑藉豬肉的奢侈,不僅股價領跑同行,還貴為創業板股王。如今王冠失色,總市值被昔日小弟牧原股份趕超,還不是超了一點半點,牧原股份目前市值3366億元,温氏股份相比少了1800億元。

為什麼?相信這是很多人心裏的疑問,尤其和牧原股份的表現相差迥異。問題可能出在養豬模式上,在A股養豬界,温氏股份主打“公司+農户”,牧原股份主打自繁自養模式,兩家公司的市值對比其實是兩種模式的PK。

風口上的豬造富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2018下半年,二師兄遠在非洲的表哥得了非洲豬瘟,不僅要被抬棺,還很容易傳染。流傳到國內,導致了國內的豬肉產量減少了四分之一,價格也就漲上去了。

根據豬價數據走勢,8月20日,標準體重生豬價格37.28元/公斤,仍舊處在高位。2019年1月,生豬售價在12-13元/公斤,如今翻了3倍,有人吃紅燒肉很久沒有放縱過了。在2-5月,豬價曾經歷一波下行,跌至30元/公斤附近,但在5月又反彈回來。

民生銀行研究員分析,隨着餐飲業經營逐漸恢復,豬肉消費需求逐漸增加,但供給仍然偏緊,再疊加水害引起的調運受阻,導致豬肉價格的同比漲幅結束了此前連續四個月的回落。

豬價明顯受到供需關係影響,根本原因還在於豬肉是剛需,中國人是全球最能吃豬肉的人,人均年消費豬肉量40斤,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小半頭豬,且吃肉慾望非常穩定,全年消費量大概在5500萬噸,2019年特殊年份才下降到4486.6萬噸。

剛需+稀缺,生豬披上了茅台的外衣。豬價一漲,最開心的當然是養豬的。比如温氏股份,在2017-2018年的豬價下行週期中,營收和淨利潤兩個指標都不好看,一到2019年那就揚眉吐氣了,2020上半年的數據也是200%的增長。

開心的還有投資者,2018年8月,温氏股份從15元底部開始啓動,2019年3月漲至36.46元,總市值2300億元,一度成為創業板股王,股東打開賬户,彷彿都能聞到肉香。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散户跟風,温氏股份的股東户數從2018年底的4.18萬上漲至2020上半年的12.45萬。

但頗為尷尬的是,豬價依舊居高不下,但温氏股份的股價卻再也沒能向上突破,即便昨日半年報業績大幅增長,温氏股份今天也就開盤上漲意思了一下,最終還是小幅下跌收盤。更丟面子的是,温氏股份是A股養豬規模最大的企業,總市值卻被小弟牧原股份反超。

2019年以來,牧原股份養豬暴富的故事廣泛流傳,由於股價暴漲,實控人秦英林夫妻倆的身家財富從2018年的245億元,漲至1900億元。根據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1900億元的身價僅次於馬雲、馬化騰和許家印,排在中國富豪榜第四位。

兩種模式在PK什麼?

按照正常邏輯,業績是股價最大的支撐,温氏股份被反超,一定是先從業績開始的,業績反超靠什麼?當然是豬的數量,非洲豬瘟下,大量的豬被捕殺,誰的手裏豬多,誰的業績就更強。

誰的手裏豬多,表面上是規模的較量,其實是模式的較量。温氏股份的是“公司+農户”,牧原股份的是自繁自養。現代農業中,公司+農户比較流行,在央視的《對話》節目中,嘉賓普遍認為,非瘟時代“公司+農户”模式更靠譜。

有嘉賓表示,自繁自養的情況,疾病很難控制,各種疾病只會越積越多。但如果是公司+農户的方式,斷奶母豬就離開豬場了,母豬隻管繁殖,這裏要求高技術、高生物安全、高管理水平,就是讓疾病在母豬場不能爆發。

還有嘉賓認為,公司+農户是一場雙贏,等於公司做了很多專業技術方面的事情,比如像種豬的養殖,就是由公司來做的,就只做肥豬,標準化的傻瓜式的養殖的這種方式。這樣的話,技術更輕鬆,資本壓力更小,各取所需,整合起來非常好。

2017-2019年,温氏股份的營收規模在550-730億元,淨利潤在39-139億元。同期,牧原股份營收在100-200億元,淨利潤在5-61億元。從數據上看,温氏股份比牧原大了好幾個碼,甚至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要説明一點的是,温氏股份業務不僅是養豬,還有養雞等業務,牧原股份是單純地就是養豬,但温氏股份仍舊是養豬第一大户。

2019年報中,温氏股份賣了1851萬頭商品肉豬,生豬收入418億。牧原股份賣了1025萬頭豬,生豬收入196億元。從2019年以及前幾年的數據來看,無論是規模還是收入,牧原股份都不是温氏股份的對手。

不難看出,温氏股份業績和股價的領先,是生豬的規模佔優勢。這確實和模式有關,公司+農户的輕資產模式能夠讓温氏股份快速擴張,對於疾病控制,理論上也能應對有利。

快速擴張和疫情防控,是兩種模式的重要PK點。理論上,温氏股份對於牧原股份,優勢將不斷擴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卻恰恰相反,這説明兩種模式的PK點還有其他的重要內容。

得母豬者得天下

先看一組數據。

2020上半年,温氏股份銷售商品肉豬486萬頭,實現肉豬養殖收入232億元;牧原股份銷售生豬678萬頭,生豬收入207億元。

回顧去年同期,2019半年報中,温氏股份銷售商品肉豬1177萬頭,牧原股份銷售生豬581萬頭。

不難看出,温氏股份的商品豬頭數同比急劇減少,而牧原股份雖然商品豬銷售減少,但仔豬和種豬大量增加。反映到業績水平上,2020上半年,温氏股份營收359億元,淨利潤41億元;牧原股份營收210億元,淨利潤107億元。

很明顯,温氏股份在生豬的銷售規模和業績上已經被追趕和反超。淨利潤被反超,有養雞等其他業務表現不佳的因素,更多的原因是養豬業務增速不及牧原股份。問題的關鍵在哪裏?當然是豬的數量,更確切的是仔豬的數量。一個常識是,仔豬長大就是商品豬,成活的商品豬的規模又決定業績規模。

非洲豬瘟來襲,大批生豬被捕殺,其中就包括育種的母豬,沒有母豬,仔豬也就無從談起。在温氏股份的財報裏,表面上是缺少了仔豬和種豬的收入,實際上反映的是仔豬和種豬的不足,如果防疫水平和牧原股份相當,仔豬和母豬是影響温氏股份業績的重要因素。

今年2月份,温氏股份發佈一則《關於實施豬苗外購工作獎勵的通知》,文件顯示,三級公司外購豬苗工作相關的總經理級幹部、經理級幹部等人員,每月按照外購豬苗實際數量給予5元/頭的獎勵。

投資者問,是否反映當前温氏股份自有產能不足?董秘明確表示,在種苗不平衡的區域,鼓勵下屬公司外購部分豬苗,彌補自身產能不足,盤活公司合作農户資源,增加出欄量。

牧原股份則不同,仔豬和母豬還能大量賣出,説明自身並不缺少。這和養豬模式相關,在自繁自養模式下,牧原股份建立了獨特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這種獨特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所具備的肉、種兼用的特點,可以直接留種作為種豬使用。

“元”是品種的意思,二元豬就是兩個品種雜交得到的後代,三元豬就是三個品種雜交得到的後代。理論上,三元母豬的生產效能與優秀二元母豬相比,下降20%左右。歷史上,尚未出現三元母豬大規模使用的情況,從行業來看,三元母豬會被提前淘汰。

今年4月份,温氏股份公佈了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正常用來生產的二元母豬緊缺,需要加大從三元商品豬中挑選優秀母豬留作種源,三元母豬佔比大概30%左右。8月11日,温氏股份表示目前能繁母豬數量為110-120萬頭,預計在年底可達到170萬頭的目標。

截至今年6月底,牧原股份有能繁母豬191.1萬頭,後備母豬90萬頭。顯然,從能繁母豬和品種上,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差距已經拉大。

不難看出,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不同的養豬模式,PK的不僅是擴張速度、防疫水平,還有非常關鍵的繁育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精細化管理能力。種種因素影響下,温氏股份的生豬銷售規模和淨利潤被追趕或趕超,市值輸給牧原股份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兩種模式就像是倚天劍和屠龍刀,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在不同場景下,能夠發揮不同的優勢。在其他條件對等下,温氏股份輕資產擴張更快,牧原股份重資產擴張厚積薄發,因此也不能從一時成敗論英雄。

從子公司數量上看,温氏股份主陣營在長江以南、牧原股份在長江以北,兩者的陣營互有交叉,温氏股份的擴張形態像是711模式,一個區域填滿再進入一個區域,牧原股份是中心往外擴散,子公司擴張像是複製粘貼,究竟誰是江湖的老大,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