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輿論呼籲政府與中國搞好關係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中澳關係持續惡化令澳國內的一些商界和學界人士憂心忡忡。他們呼籲澳政府搞好與中國的關係,避免陷入經濟衰退,否則將“一代活得不如一代”。
據澳大利亞《新日報》12日報道,澳大利亞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主席大衞·托馬斯當天在採訪中表示,澳企對澳中日益升級的緊張關係感到憂心忡忡,“他們當然感到擔憂,但眼下主要是噪音,”他對該媒體表示,“澳經濟如果想‘迅速恢復’並避免長期痛苦衰退,我們需要與我們的最大貿易伙伴友好相處。中國是本地區的龍頭。他們不僅是我們的頭號貿易伙伴,還是各方的(頭號貿易伙伴)……他們既有資金又有市場。”
“中國不僅是我們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伙伴,而且也為澳大利亞人提供了創新型產業”,托馬斯説,“到今年底,中國預計將有1.6億人使用其新建的5G網絡。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成果。(屆時)在上海的中國顧客可以飛速登錄阿里巴巴平台,並下單購買來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產品。如果你有最上乘的葡萄酒、新鮮櫻桃、可口的橘子或世界級的護膚品,你就能以高價賣給有錢的中國消費者。當疫情結束後,我們將需要這些買家。”
澳大利亞研究所國際與安全事務項目主管艾倫·貝姆表示,企業確實有理由感到擔憂,“因為當政治話語取代常識,每個人都會成為輸家。企業和學生是輸家,政府也是輸家,因為這導致政府看起來無能為力。同中國打交道需要精明的外交,而我們政府目前的所作所為恰恰相反。澳政府的張牙舞爪不會產生任何切實影響。”“澳政府應該冷靜下來,因為如果我們要使本地經濟復甦,中澳就不得不開展合作,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除非我們所有人能齊心協力並使全球經濟體系重新運轉,否則我們整整一代人的孩子都將過着遠不如父母舒適的生活。”他説。
延伸閲讀
BBC發問:澳大利亞有多依賴中國?
近年來,中澳關係一波三折。2017年底,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一句中文的“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體現了該國對中國的複雜心態,在享受着中澳貿易帶來實惠的同時,又擔憂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尤其在今年,澳大利亞罔顧事實頻頻“作妖”,致兩國關係再生波瀾,其推動與其他“五眼聯盟”國的經濟合作的舉動,也被認為是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的措施……
但他們真的能做到嗎?
澳大利亞極度依賴中國市場
17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一篇報道中指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比許多國家都大”,對澳大利亞而言,中國市場無法被輕易取代。
“我愛中國人。”在自家農場種了幾十年大麥的澳大利亞人克里斯凱利(Chris Kelly)説,幾乎每個澳大利亞的大麥種植者都喜歡中國人,“因為中國讓我們變得富有。”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2018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了價值15億澳元(69.15億人民幣)的大麥。但在2019年,由於乾旱等原因,澳大利亞對華大麥出口額下降至6億澳元(27.66億人民幣)。
文章指出,去年,澳大利亞生產了800多萬噸用於啤酒和豬飼料的“黃金谷物”,中國以溢價購買了其中一半以上。
過去10年,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目前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32.6%。
報道稱,中國的發展為澳大利亞資源出口提供了巨大市場,澳大利亞向中國輸送了大量鐵礦石、煤炭和天然氣。與競爭對手巴西相比,澳大利亞資源的質量和地理位置都更具優勢,貿易對中澳兩國都有利。
澳大利亞的教育、旅遊、農業、葡萄酒等其他行業也正依託中國市場蓬勃發展。
據澳大利亞教育部數據,2019年中國內地在澳留學人數達26.1萬人,佔澳大利亞國際學生總數的27.3%,穩居第一,貢獻了該國國際教育總收入的約三分之一。儘管相較於前幾年,中國赴澳留學生數量增長速度已逐漸放緩,但和位列第二的印度相比,人數仍高出近一倍。
強烈的依賴性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危機感”。報道指出,與大麥一樣,上述行業也不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因此更容易受到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這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尋找中國以外替代市場的想法。
中國市場難以被輕易替代
報道援引悉尼科技大學政治學家陳麗晗(Lai-Ha Chan,音譯)博士的話説,在尋找替代中國的市場方面,澳大利亞可尋求印度與越南的合作,她相信澳大利亞的生態旅遊及教育行業(留學)對兩國市場具有吸引力。此外,印度尼西亞、韓國及日本也是她眼中的潛在合作伙伴。
現實是,上述有的國家並不在澳大利亞前十名貿易伙伴之列,在很多情況下,也沒有現成的自貿協定。
此外,澳大利亞的經濟學家對中國市場可以被輕易取代的説法持懷疑的態度。
文章稱,印度因其市場潛力,經常被拿來與中國相提並論。澳大利亞已經設定了目標,到2035年對印度的年出口額將達到450億澳元(約合2200億元人民幣),然而早在去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就超過1600億澳元(約合7800億元人民幣)。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經濟專家簡·戈利(Jane Golley)教授表示,幾乎沒有其他的選項能接近澳大利亞目前和中國的貿易數字。
經濟學家還表示,政府試圖進行干預的做法,只是在浪費金錢。
“政府告誡你不能將公司賣給中國人,或者你必須賣更多給其他國家,但其他國家根本就不想買,這有點奇怪。”東亞問題專家阿姆斯特朗(Shiro Armstrong)博士説。
政策研究機構中國事務(China Matters)的德克·範德克利(Dirk van der Kley)也表示,儘管澳大利亞的公司,尤其是大學已經在試圖減輕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所做的改變也只是“邊緣性”的,“在這裏,市場更重要。”
未來中國市場仍是澳經濟重要引擎
戈利教授表示,她對那些由安全人士發出,又被媒體廣泛報道的“遠離中國”的呼籲感到“詛喪”,她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遠離中國”意味着什麼,這將如何導致“他們的孩子在未來失業”。
報道指出,與許多國家相比,澳大利亞經濟對出口(佔GDP的20%)的依賴程度要低得多。但這些出口收益直接流入本國的就業和福利領域,促使作為澳大利亞主要出口對象的中國成為了澳大利亞經濟繁榮的重要引擎。
澳大利亞政府前外交政策負責人理查德·莫德(Richard Maude)表示,澳大利亞與中國在糧食安全、能源和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至關重要。他認為隨着中國中產階級年齡的增長,澳大利亞將出現更多市場,尤其是在醫療和護理等行業。
澳大利亞前總理曾稱,“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
文章稱,澳大利亞很多人認為,針對中國的外交應該更加“圓滑”,比如與盟友和夥伴一起批評中國,而不是獨自出擊。
然而,再“圓滑”的外交也只是包裝,改變不了內在的實質。前外交官莫德(Maude)指出,不管包裝得多好,中國還是會對其中的實質內容進行反擊。
針對中澳關係,中國外交部曾多次表示,希望澳大利亞“正確看待中國發展”,“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澳關係,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網、觀察者網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