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目前近24萬億元銀行理財中估計淨值型產品已在50%以上,但主要為現金管理型和採用攤餘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產品。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淨值出現罕見的“負收益”。
截至6月15日,時代週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超過200只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低於“1”,其中不乏工銀理財、招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理財產品,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時代週報記者查看多個負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現,產品管理機構多為該銀行一級全資子公司產品,多屬於“R2”級別,即“穩健型、中低風險”,大多為銀行活期理財和大部分銀行理財。
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何遭遇規模虧損?
6月15日,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近兩年銀行理財逐步從預期收益率型向淨值化轉型,產品運作模式也從原來的封閉型轉變為可隨時申贖的開放式或定期開放產品,投資標的以固收類資產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更類似於債券型公募基金。”
在殷燕敏看來,“資產淨值會隨着市場的波動而出現波動,近期出現浮虧的理財產品也主要是受到債市調整影響,又恰逢該產品的申購贖回開放期,如果投資者在此時進行贖回操作就可能會損失本金。”
債市調整、市價估值法、利率下行
以招行代銷季季開1號為例,該產品6月3日單位淨值跌至0.9997,6月10日跌至0.9988,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
從投資品種比例來看,季季開1號產品,投資於標準化債權資產的比重不低於60%,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比例不超過40%,而公募純債基金投資標的也是標準化債權資產。
6月15日,貝塔數據研究組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論是以“季季開”為代表的投向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還是公募債券基金,它們本質上都是持有並交易債券。一方面,債券的票息收入是債基最確定的收益來源;另一方面,利率波動帶來的資本利得是債基的或有收益(虧損)。
據瞭解,銀行理財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收益包括票息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兩部分。
6月14日,交通銀行私人銀行部首席財富管理顧問陳伯憲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固定收益產品價格下跌主要就是因為短期利率上升的原因。此次債券收益率的大幅變動,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的預期調整,但債券投資最終還是要回歸基本面。”
據《新京報》報道,截至6月7日,有數據可查的3240只債券基金中,近1個月回報為正向收益或0的僅有261只,約92%的債券基金出現了虧損。
然而,債券市場大起大落並不鮮見,為何此前沒有出現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淨值浮虧,如今卻風險暴露?
6月14日,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這是因為估值算法問題,之前都是預期收益型或者攤餘成本法,現在有些理財產品是淨值型,按市場價估值。
據陳伯憲解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始於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發佈以後,2018―2019年兩年恰好是債券牛市,中間債券價格也有過短暫的調整,但總體幅度和速度都較為有限,而近來債市的調整速度和幅度卻是多年未見的,1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29日到6月5日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上漲了0.96%,10年期上升了0.35%。
陳伯憲表示,上一次如此快速的調整是2016年11月,但當時理財產品還不是淨值型,所以一般人影響與感受不大。但如果看採用淨值計算的債券型基金表現,當時也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投訴劇增 銀行調整投資策略
截至6月15日發稿,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兩家股份制行因理財問題遭集體控訴,在黑貓投訴平台中分別有253條和110條投訴記錄。
其中,6月13日,多位網友在黑貓投訴發帖稱,平安銀行“N天成長”系列產品涉嫌虛假宣傳,宣稱中低風險的產品,但買入後大幅虧損,平安銀行卻標註年化收益率為近5%。
6月12日,招行理財客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最近季季開、卓遠系列這幾款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都出現淨值下跌,主要是由於4月底以來,債券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目前建議不要購買此類產品。”
6月15日,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此輪債券市場調整各家銀行淨值型理財均受到一定衝擊,對於此輪市場回調,公司提前進行了積極應對,產品淨值回撤比市場同類型產品較小。
該負責人表示,“基於債券資產兼具資本利得和票息收益的特點,經過此次調整債券的投資價值也逐漸回升,建議投資者對調整無須過度恐慌,理性對待產品淨值短期波動。”
對於下一步,6月15日,交銀理財總裁金旗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整體理財產品100多個也有一定的回撤,但總體可控,會盡量滿足投資責任在安全性、穩定性上面的需求。”
金旗表示,這次債市波動並沒有打亂交銀理財新產品發行的計劃,“5月之前發行產品整體速度保持在每個月300億―400億元,6月前10天發行100億元以上,與前幾個月節奏保持一致。”
交銀理財判斷,債券市場價格仍然有再度上漲的機會,這波調整為新發行的產品創造了較好的建倉機會,一定程度上也是降低了投資者此時買入所要面臨的市場風險。
理財“負收益”常態化
銀行“保本保收益”的形象退去,將如何在資管市場競爭客户?
6月15日,交銀理財總裁金旗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大家關心的是,銀行理財產品1塊錢買進去變成了9毛9,這打破了銀行理財的(剛兑)信仰。未來隨着淨值化轉型,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回撤的幅度也有可能會越來越大,但客户需要承擔市場風險。”
6月15日,上海一家大型財富管理公司團隊經理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及理財業務專營部門發行的產品將明顯呈現“淨值化”特徵,更多產品的收益將體現其標的資產價格的波動率。標準化產品比拼機構管理資產實力。
同日,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打破剛兑將是理財產品進化的起點。本次是理財子公司發佈產品以來難得的“壓力測試”機會,如果能順利推動投資者接受剛兑打破的實施,這將顯著促進後續理財子公司產品線延伸和風險資產的配置。短期會有產品贖回壓力,但中長期有利於風險資產配置和產品研發。
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目前近24萬億元銀行理財中估計淨值型產品已在50%以上,但主要為現金管理型和採用攤餘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產品。
據普益標準統計,2019年度,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類型仍以銀行擅長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佔比高達94.63%。
據悉,當前已有理財子公司透露部分產品正在逐步提升非固收資產的佔比,包括混合型基金、高股息高分紅股票等。
中郵理財總經理步豔紅曾公開表示,未來產品佈局上,理財子公司會加大“固收 ”產品和指數類產品佈局。在做大類資產輪動指數時,當債券利率有大幅偏離收益率下行時,應採用蹺蹺板原理,迅速減持中長期利率債品種,把資金佈局到股票市場中。
6月14日,陳伯憲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未來銀行應從簡單的賣產品,簡單説產品,短平快地只説“門檻金額、幾天、收益率多少”,轉型為真正意義的財富管理銀行,才有未來的競爭力。
未來理財收益率是否持續走低?個人投資者持有還是贖回?陳伯憲認為,目前出現的債市震盪和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是短期現象,未來理財收益率還是會回升的。
當前環境下,投資人如何進行合理投資?
6月14日,陳伯憲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產配置”尤為重要,投資人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透過專家對未來大勢的預判與模型的計算(定性 定量),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資產配置。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