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健康險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商業健康險作為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受到了廣泛關注。專家表示,自2009年我國啓動新一輪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以來,商業健康險獲得了較快發展,但它的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今年3月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為23334.87億元,中國銀保監會公佈的2019年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7066億元,接近基本醫保基金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個數據已經相當可觀了,但公眾對其感知度仍十分有限,這可能是由於健康險的賠付支出在整個醫療支出中的佔比仍然較低。”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衞生髮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顧雪非在“疫情下健康險的新格局”線上研討會上表示。

顧雪非認為,商業保險的作用空間很大。醫療費用中的自費部分,基本醫保之外的服務項目、藥品等,以及分級診療體系建立後的一些個性化需求、非醫療服務、非核心服務,都可以通過商業健康險來提供。

專家認為,商業健康險要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礎。“醫療信息的及時共享能夠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整體效率。”招商信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賴軍表示。

“以前相關醫療機構是孤島型的,信息不交流也不共享。”微醫董事會副主席蔡強認為,如果將政府、醫院、藥企和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化的平台形成合力,形成共享、共贏、互助的大網絡,能夠有助於建立現代化醫療保障體系。

對於商業健康險未來的發展方向,專家表示,未來健康險還要圍繞健康管理多下功夫,把健康管理理念帶向大眾。

“商業健康險不應僅僅是傳統的風險償付設計,而是要從健康管理、對健康風險進行干預的思路去找到新的發展路徑。”顧雪非説。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常務委員王佔山認為,目前保險機構真正通過健康管理來管控風險的不多,大部分機構的健康管理都變成了獲客工具、引流渠道、增值服務,還沒有發揮出健康管理真正的作用。

“保險公司健康管理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需要建立普適化評價和質量標準,打通醫療機構數據,逐步建立自有健康服務能力。”泰康在線副總裁丁峻峯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1 字。

轉載請註明: 商業健康險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