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bof】;
儘管中國的百貨商店行業仍在繼續整合,但這場疫情下,它們並沒有像其同行在美國那樣戲劇性地紛紛倒閉和破產。中國百貨的秘密是什麼呢?
對於各類零售商來説,今年是艱難的一年,但疫情的加速趨勢對百貨行業的打擊尤為嚴重。
在美國,門店關閉和消費者加速轉向線上購物,已經迫使Neiman Marcus、J.C. Penney和Lord & Taylor紛紛破產。與此同時,在中國,上個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收集了103家國內百貨商店經營的財務數據,則為這個行業描繪了一幅非常樂觀的前景。但事情遠不止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 FBIC)和中國百貨商業協會(CCAGM)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在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5月底的調查期間,中國百貨業增長放緩,這並不令人意外。但令人驚訝的是,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些企業毛利潤率、淨利潤率和客單價都有所上升。
報告作者表示,該行業的長期前景仍然“樂觀”。因2020年第二季度一些百貨商店創下兩位數增長記錄,他們得出結論稱,“在疫情爆發後的世界,大流行迫使中國百貨商店進行更嚴格的改革,抓住即將到來的機遇。來自海外的百貨商店經營者或許可以向中國大陸的同行學習。”
事實上,這種反彈看起來非常明確,以至戴德梁行董事、華東區商業地產部主管魏建歷形容百貨商店行業“從根本上覆蘇了”。
她説: “已經基本恢復到90% 以上... ...但是它們的業績表現去取決於是否能夠跟上市場的變化。”
總部位於香港的連卡佛載思集團(Lane Crawford Joyce Group)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經營着連卡佛百貨。該集團表示,從5月到8月,其總銷售額和“特殊購買”(即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的交易)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
儘管連卡佛的總裁Andrew Keith説,經濟復甦情況良好,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些門店的復甦比其他門店更為強勁。
“上海市場尤其強勁,我們的時尚、家居和生活方式業務,以及線上的美妝產品業務都在大幅增長,”Keith表示:“我們的許多顧客告訴我們,他們是在彌補不能旅行購物的遺憾。”
儘管諸如此類的報道似乎是正面的,但整體情況要複雜一些。中國的經濟復甦是以兩種速度進行的,富裕的消費者幾乎沒有受到疫情的經濟影響,這當然有利於如連卡佛這樣的奢侈品百貨商店。然而,對於在全國各地擁有更多產品和更低價格區間的大型中國百貨商店而言,嚴峻的挑戰正在接近,或者已經到來。
真實存在的掙扎
再深入研究一下中國百貨商業協會2019年的數據,你就會發現百貨商店行業的增長前景喜憂參半。
在協會調查的百貨運營商中,約80%實際上從事多種形式的零售業務,不僅包括百貨公司,還包括購物中心、便利店、超市、折扣店和電商。這些企業的投資組合非常多樣化,使得中國百貨商店運營商在2019年的總收入增長達到2.8% 。然而,如果按部門細分,所有參與調查的運營商的百貨商店業務去年僅增長了1% 。
事實上,中國的百貨商店和西方的百貨商店面臨着同樣的挑戰。它們是舊時代零售業的遺蹟,在那個時代,人們沒有線上購物的選擇,也沒有新建購物中心的誘惑,這些購物中心的品種更多,有停車的地方,還有餐館、電影院、健身房和兒童娛樂,人們能做的事情更多。
“中國的百貨商店......在過去5年中已大幅減少,“世邦魏理仕中國東部分公司負責人Zino Helmlinger 解釋説: ”新冠疫情幫助加速了這一現象。“
儘管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沒有出現過大規模倒閉或破產的百貨商店,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聞,特別是上海的巴黎春天百貨商店關閉了其虹口區分店,以及在中國運營時間最長的外資經營者之一百盛集團——決定不再續租其位於昆明的第二處房產。
事實上,根據仲量聯行的數據顯示,在其跟蹤的28箇中國零售市場中,自2016年以來,每年大約有59.7萬平方米的百貨商場悄然關閉,這一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繼續。
獨特的生態系統的兩面性
中國百貨公司沒有倒閉的一個原因是其相比西方,其出現的更晚。另一個原因是,該行業的起源和持續經營與政府資金密切相關。
儘管市場上的百貨有私營公司,也有國際參與者(此前是日韓企業,最近還有法國連鎖百貨老佛爺百貨公司等西方玩家) ,但中國絕大多數百貨商店要麼是國有企業,要麼部分有國資參股。在某種程度上,這造成了一種動力,使得省級和中央政府有動力來支撐自己的商業利益——尤其是在各級政府都肩負着以內需支撐經濟任務之際。
例如,最近幾個月,許多地方政府發佈了一系列措施來刺激本地的消費。例如,5月5日,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購物節,結果,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公司和上海第一八佰伴百貨公佈其5月份銷售額分別反彈了45% 和18% 。
幾乎所有省份都有國有零售業務,在各自的大城市經營百貨商店,這些門店通常位於繁華的市中心。這對於尋找一線城市以外消費者的奢侈品牌尤為重要。除了像 Zara 和 優衣庫(Uniqlo) 這樣的快時尚巨頭之外,很少有國際時尚品牌能夠獨立進入中國的三線城市,這樣的城市大約有70個,每個城市都有數百萬人口,是一個令人垂涎的市場。其餘的則依靠像百貨公司這樣的零售合作伙伴進行分銷。
儘管電商正越來越多地幫助 Coach 和卡地亞(Cartier)等品牌更深入地進入中國的二線城市,但去年,在線銷售仍只佔奢侈品銷售的10% 。而二線城市市場的增長速度高於整體市場。
對於尚未湧入奢侈品購物中心的湖州、呼和浩特、邯鄲或淮安等三線城市的富裕居民而言,當地的百貨商店仍然是其購買高品質品牌商品值得信賴的去處,這使得這些百貨成為培育品牌的重要渠道。
中國百貨商店的分散性意味着國際品牌需要更加努力地做到這一點。除了少數強大的全國性百貨之外,主導着當地市場的大多數是地區性或省級百貨商店,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總部位於上海的百聯集團和深圳的天虹百貨,這兩個集團在全國都佈局了自己的零售業務。
事實上,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公佈的數據,許多盈利能力最強的百貨商店運營商都來自這些地區。南京新百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成都的茂業商業,而湖北的鄂武商、重慶的重慶百貨、深圳的天虹和遼寧的大商集團都名列前十,和上海的百聯和永安集團,以及北京的王府井一起。
毫無疑問,支持中國許多百貨運營商的國家財政是一種幫助,但也可能是一種障礙,因為諸如阿里巴巴支持的銀泰百貨近年來表現出了更大的適應性。
“(很多國有百貨)有的時候是管理理念的問題,是它們的機制的問題,它們有能力去做,但有時候理念和機制會制約它們怎麼做。還有一些很多(百貨)都有一些歷史問題,負擔相對比較重一點,”魏建歷解釋説。
有的時候是管理理念的問題,是他們的機制的問題,他們有能力去做,但是他有時候理念和機制去制約他們怎麼做。還有它有一些很多的都有一些歷史問題,比如他的負擔相對比較重一點。
儘管面臨挑戰,但人們仍然樂觀地認為,百貨商店仍然可以轉型為“新零售”,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隨着過去5年該行業的衰退,許多大型企業已經採取了相應舉措。
中國百貨公司如何適應新環境
中國的一線城市既是第一批接納新型購物中心的城市,也是第一批意識到有必要重新設計其傳統百貨商店的城市。
2017年,百聯集團董事長葉永明與中國銷售收入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利用技術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務。隨後,該公司着手將部分百貨商店改造成購物中心,對其它百貨商店進行大規模翻修,並推出自己的多品牌門店The Balancing,這使其品牌組合實現了多樣化和差異化,融合了Jil Sander、 Brunello Cucinelli 等品牌,以及如Shushu/Tong等本地獨立品牌 。
SKP北京在總經理羅志偉的領導下,也推出了自己獨特的多品牌零售SKP Select,這是該公司2013年開始從購物中心轉型為百貨過程的一部分(儘管這種方式與主流趨勢背道而馳)。
去年,在GlobalData和 Sybarite 的一份報告中,SKP北京店被評為全球生產力第二高的百貨商店,僅次於哈羅德百貨。SKP的成功關鍵正在於它對體驗的關注——尖端的藝術裝置是主要吸引力之一——以及其極具針對性的品牌和產品策劃能力和提供獨家商品的能力。
第一太平戴維斯中國研究主管James Macdonald表示,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購物中心、百貨商店和電商業務的整合,這只是該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嘗試。
“不同平台之間的定義和區別正變得越來越模糊,運營商不得不將自己分散到多個渠道,”他表示。
在零售業競爭較少的三線城市,人們還沒有感受到太多這樣的變化,但最終也會有改變的時候。
以驚人的速度實現無限的數字化
與國內科技巨頭的合作為百聯這樣的集團提供了一條加速全方位適應和成功的道路。
另一個例子是2017年被阿里巴巴私有化的銀泰百貨。其應用喵街不僅承諾為本地消費者提供兩小時送貨服務,還能實時跟蹤貨架和倉儲庫存,使商家能夠迅速調整產品供應和定價。
據銀泰首席執行官陳曉東介紹,儘管其客流量仍然下降了30% ,這家電商公司加上數千名銀泰銷售人變身主播的整合,使其5月份的銷售額恢復到去年的水平。
今年,王府井、天虹、新世界、金鷹等百貨連鎖店也加入了直播的行列,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直播頻道,與消費者互動,從而促進銷售。此外,根據聯邦國際信貸銀行和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報告,參與調查的百貨商店中,有整整70%的企業正在通過企業微信銷售商品,這表明阿里巴巴並不是唯一一家推動行業轉型的科技公司。
技術的無縫整合、實體設計的迅速轉變,以及圍繞體驗進行的大膽試驗,這三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幫助中國的百貨商店免於破產——除了它們與國有投資的聯繫之外——正是這些其他因素使它們與眾不同。
如果説,其它地方的同行能從中國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 能夠取悦消費者仍然是百貨商店的一項基本使命,但前提是必須有一次非常方便、靈活、完全以客户為中心的購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