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團隊:應確保糧食、石油、產業鏈和金融等領域安全

李稻葵團隊:應確保糧食、石油、產業鏈和金融等領域安全

近期,李稻葵團隊發佈了《保安全、穩民生、謀長遠:全球疫情下的經濟形勢分析戰略報告》,主要參與人員包括李稻葵、厲克奧博等。

 

報告稱,考慮到未來兩三年國際環境快速惡化的可能性,中國今年經濟工作的核心應當圍繞三個方面。第一,保安全。着力確保糧食安全、石油安全、產業鏈安全、金融安全,防止這些關鍵領域出現問題導致發展倒退。第二,穩民生。着力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幫助中小企業紓困,穩定就業形勢,提振汽車消費。第三,利長遠。推動包括國企改革,要素市場改革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着力通過中等收入人羣的倍增的方式,培育和釋放內需,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提供動力。

 

以下為報告原文:

保安全——防止中國經濟發展的安全基礎受到衝擊

1 更加重視糧食安全,防止國際糧價大幅上漲風險

 

疫情期間,許多糧食出口國都出台了糧食限制出口措施,聯合國糧農組織也發文呼籲各國採取積極措施減少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衝擊。總體來看,目前疫情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可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中國口糧供應基本不依靠國外進口,受限制出口措施影響不大。儘管中國是世界上糧食進口量最大的國家,但從進口結構來看,屬於豆類“一家獨大”,以2019年為例,大豆進口量達8551億噸,佔農產品總進口量超過70%。從進口糧的用途來看,大部分是用於加工,特別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飼料加工,且這類糧食作為出口國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農產品,目前尚未列為限制出口的農產品。即便是小部分用於食用的進口糧食也主要用於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泰國香米等),因而僅從口糧角度來看,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可控。

第二,全國糧食儲備庫存充足,可以應對短期的風險。近年來中國稻穀和小麥生產供大於求,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計,2019中國稻穀結餘1430萬噸,小麥結餘1400萬噸,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且中國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儲備充足,主產區儲備規模保持3個月的銷量,主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銷量,部分糧食如玉米、稻穀等還面臨這去庫存的壓力,足以應對疫情導致的短期風險。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由於農產品的可貿易量在整個全球消費量中的佔比較低,疫情引發的全球供給波動一定會帶來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在此背景下我們建議,出台對農業的支持政策,穩住國內糧食種植面積,保障農民種糧的收益,實現糧食增產的目標。應藉此機會,逐步調整優化中國的糧食生產結構,減少部分糧食品種的進口依賴。同時,也要加強在國際糧食安全與貿易政策的協調合作,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

2 加強石油安全,加快石油儲備建設,防止航道運輸風險

 

我們認為只要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不發生劇烈變化,短期內中國的石油安全不構成主要威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從供給來看,石油生產受疫情影響較小。這主要由於石油開採活動自動化程度較高,對勞動力需求較少。加上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的分佈較為分散,部分國家的產量變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有限。從最新數據來看,石油產量受疫情因素影響較小:2020年3月OPEC平均日產2793萬桶原油,較2月日產量還有小幅增加,即使在新冠疫情的“重災區”伊朗,其石油產量並未發生大幅下降。第二,從需求來看,國際原油轉向買方市場,中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19年中國進口原油5.06億噸。受疫情影響,世界對原油的需求下降,全球能源市場也從短缺狀態轉向供過於求,因此短期來看中國的石油安全不構成主要威脅。

長期來看,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石油供應的風險,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超過70%,絕大部分通過海運,一旦霍爾木茲海峽及馬六甲海峽出現問題,中國將出現石油供應危機。建議應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時機增加中國石油儲備。當前中國儲備的主要是依賴政府的若干石油儲備基地,且儲備量明顯不足,據估計到2020年底中國石油儲備能力有望達到8500萬噸,剛剛滿足國際能源署(IEA)提出的戰略石油儲備90天的安全標準,遠低於美國、日本等國家。因此建議加快石油儲備機制改革,放開對商業石油儲備的限制,並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為中國長期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3 力保東亞產業鏈安全,防止關鍵產業鏈斷裂風險

 

新冠疫情的國際蔓延不僅加劇了病例“倒灌”風險,也帶來了產業鏈層面的隱憂。根據聯合國統計初對國際貿易產品的廣義經濟分類(Broad Economic Category),2018年中國進口的所有貨物產品(Merchandise Goods)中57.9%是為生產服務的原材料與中間產品(圖表20)。一旦相關上有產品的生產收到國際疫情影響而出現停滯,將會對中國相關的下游企業形成衝擊。我們從兩個角度分析潛在的國際供應鏈風險,一是從體量角度尋找進口金額較高的產品,而是從集中度的角度尋找進口來源較為單一的產品。從體量角度看,集成電路產品是中國進口占比最大的上游產品,進口來源地以中國台灣、韓國為主;從集中度角度看,鈷等稀有金屬的進口來源地較為單一,有關國家的疫情發展值得重點關注。

李稻葵團隊:應確保糧食、石油、產業鏈和金融等領域安全

我們以HS分類下每一個4位編號為單位分析進口生產用產品的規模,計算每一類產品進口金額佔2018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總額的比例,如圖表21所示。集成電路產品(HS8542)是中國進口占比最大的生產用產品,2018年進口占比為27.9%,是排在第二的鐵礦石(HS2601)進口占比的14倍。進口占比超過1%的產品還包括金及相關製品(HS7108)、石油氣相關製品(HS2711)與大豆(HS1201)等。在集成電路產品中,處理器與控制器(HS854231)佔比43.1%,存儲器(HS854232)佔比38.1%,合計佔比超過80%。因此,中國的電子產業對國際產業鏈的依賴程度較高,相關風險值得警惕。

 

李稻葵團隊:應確保糧食、石油、產業鏈和金融等領域安全

 

東亞是中國集成電路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地,其中中國台灣佔比36.1%,韓國佔比30.4%,從中國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四個地區進口的集成電路佔比達到81.8% (圖3)。由此可見,東亞地區是中國電子產業上游的基本盤,東亞穩定則電子產業的上游供應就獲得了基本保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集成電路產品佔比僅為4.5%,但其他地區生產芯片等產品存在着對美國相關技術、專利的依賴,因此必須警惕美國利用自身的專利或技術授權優勢干擾東亞地區的電子產業供應鏈進而對中國電子產業造成影響。

4 多措並舉守護金融安全,務實推動金融雙向開放 

新冠疫情作為突如其來的外生衝擊,給中國金融市場穩定運行造成了較大沖擊,這種衝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疫情本身帶來的恐慌和不確定性會在金融市場迅速得以反映,引發市場短期內大幅震盪。二是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負面衝擊會逐步傳導至金融機構和市場,造成金融市場局部風險甚至引發危機。這一類影響則是相對長期的、根本性的,對金融穩定運行的潛在衝擊更大。

新冠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的衝擊,可能引發中國金融領域三大風險與挑戰,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第一,銀行資產質量下降、不良率上升風險。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2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已經上升了0.05個百分點。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貸款餘額超過40萬億,如果有10%的民企貸款演變成不良資產,就意味着不良資產新增4萬億;而2019年末整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餘額僅3萬億左右,撥備餘額近6萬億。第二,債券市場違約風險。今年一季度,已有40只債券違約,總計金額達到54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0億元大幅上升了76.5%,疫情對實體企業的衝擊是債券違約加劇的關鍵因素。第三,股票質押風險。目前A股市場質押總股數從2018年高峯時期的6500億股左右下降到當前的5600億股,市場質押股數佔總股本比重從高峯時期的10%左右下降到當前的8.2%,仍處在比較高的水平。股票質押的風險有可能因疫情衝擊而上升,最終進一步拖累實體經濟恢復。

儘管疫情衝擊下的中國金融市場總體表現好於海外市場,人民幣資產優勢進一步凸顯。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疫的優異成績凸顯出西方大國治理能力的不足,他們需要轉嫁矛盾、甩鍋中國,來安撫國內民眾的情緒。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正在變得複雜嚴峻,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局部或全面金融戰是有可能的。相對而言,金融又是中國國際競爭和交往的短板,因而更應該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中國須未雨綢繆制定預案、多措並舉,應對可能發生的局部或全面金融戰,全力守護金融安全。第一,加快推動海外上市高質量公司回A股戰略,不僅是提高中國上市公司質量的必要舉措,更是確保中國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在境外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公司是美國等國家長臂監管的潛在對象,隨時可能以任何理由發起對中國科技公司的調查或制裁,這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高質量企業迴歸A股是確保中國科技和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第二,短期來看,要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制,這與長期中堅持資本賬户的完全可兑換方向並不矛盾,要做到循序漸進、有節奏開放,掌握好開放的主動權。第三,中國金融機構要苦練內功,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競爭力;金融監管部門要提高監管能力、改革監管體制,進一步提升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適應國內改革、國外開放以及應對外部嚴峻挑戰的需要。第四,必要的時候中國可以進行金融反制。比如拋售美債、制裁外資在華金融機構等。

編輯 王進雨 徐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98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稻葵團隊:應確保糧食、石油、產業鏈和金融等領域安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