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將於7月16日(本週四)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2020年二季度及上半年GDP增速等宏觀經濟數據。
根據Wind數據,最近一個月,19家機構對今年二季度中國GDP增速的平均預測值為2.9%,其中最大值為5.0%,最小值為-0.8%。僅有一家機構預測二季度GDP增速為負值,其餘18家預測結果均為正值。
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創1992年公佈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低值。5月下旬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罕見地不設經濟增速目標,而是強調,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的多位經濟學家看來,隨着“六穩”“六保”政策落地,各地復工復產速度不斷加快,國民經濟運行持續改善,二季度GDP增速轉正是大概率事件,三、四季度有望恢復到正常水平。但經濟修復也面臨疫情反彈、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中美兩大經濟體“脱鈎”等多重風險。
經濟逐步迴歸正軌
近幾個月,多項經濟指標陸續出現改善,並逐步迴歸正軌。例如,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6.22萬億元。
“從金融運行看,前期的各項數據顯示經濟發展逐步迴歸正軌。”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又如,全社會用電量連續兩個月正增長,到5月達到4.16%,比去年同期增速高1.86個百分點;貨運指數基本回到正常發展軌道,6月同比增長5.0%,不僅明顯快於5月0.8%的增速水平,而且與去年全年、去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服務業生產形勢明顯改善,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0%,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
“二季度以來,各項先行指標加速恢復,且二季度三個月的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均在榮枯線以上,初步走出了探底反彈的‘V’形復甦走勢。”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
王軍預計,二季度GDP大概率轉正,有望實現1.5%―2%的增速,三、四季度有望恢復到正常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羣的預測與王軍類似,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二季度GDP增速在2%左右,但由於一季度增速為-6.8%,上半年累計增速仍是負值。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經濟復甦呈現出非均衡性。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劉哲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經濟恢復總體呈現出三個結構性特徵:需求的恢復滯後於供給的恢復,服務業的恢復滯後於製造業的恢復,海外需求的恢復滯後於內需的恢復。”劉哲擔心,經濟恢復的非均衡性會對下半年經濟增長帶來潛在風險。
下半年GDP或逐季復甦
儘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設定增長目標,但GDP增速依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公佈了財政赤字是3.76萬億元,同時又給出了財政赤字率3.6%,隱含在這兩個數據中的實際增速目標應該是3.4%。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認為,從完成900萬人的新增就業、赤字等目標觀察,今年實際GDP增速的內含要求可能在3%―3.5%之間。
不過,今年要想達到“隱含”的GDP增速並非易事。6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再次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至-4.9%,較4月預期下滑1.9個百分點。其中,全球僅中國將實現1%正增長,但這也較4月的預期下降0.2個百分點。
王軍認為,下半年,隨着復工復產、復市復商的繼續推進,以及穩健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的加快落地,整體經濟活動會進一步回暖。預計三、四季度有望回到潛在增長區間,全年GDP增速預計在2%―3%之間。
6月2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年中期)。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3.0%左右,後三個季度增速為2.5%、6.5%、7.5%,呈現持續且較為強勁的逐季復甦特徵。
劉哲認為,下半年經濟將從“快衰退”進入到“慢恢復”階段。
按照三季度和四季度平均6.5%左右的增速測算,全年經濟增速能夠達到3%以上。
需求不足成最大“攔路虎”
展望2020年下半年,除了疫情反覆的高度不確定性之外,多位經濟學家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影響中國經濟逐季爬坡的主要風險是有效需求不足。
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6個百分點。目前,消費市場正保持復甦態勢,市場銷售已連續3個月降幅收窄,但市場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到來,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7萬億元,同比下降13.5%。
王軍表示,從國內來看,最核心的風險是有效需求不足,與之伴隨的是,小微企業、出口企業破產倒閉所引發的就業問題加劇,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上升壓力加大導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難。國際上,主要是全球疫情何時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去全球化”傾向是否真正能成氣候、供應鏈重構的程度與進程、與主要大國的經貿摩擦會否再次升級乃至加劇。
張立羣也指出,擴大內需是下半年經濟走勢至關重要的因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在擴大內需方面更好地形成合力。同時,下半年外貿出口方面的壓力較大,要警惕出口滑坡的危險。
疫情是否會影響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速度?劉哲認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於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疫情本質上是外生的供給衝擊,如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對沖經濟的“短衰退”對企業和居民的衝擊,其對於勞動、資本、技術、制度等長期影響有限,不會影響中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
張立羣也指出,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包括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強大的生產和供給體系,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等。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在擴大內需戰略的支持下,會呈現出持續回升向好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