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危機疊加,中國經濟如何涉險過關?

摘要:這些改革,將對釋放經濟增長潛能、增強未來經濟發展動力產生積極影響。
三大危機疊加,中國經濟如何涉險過關?

今年以來,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但中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一季度經濟下滑的態勢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了扭轉,二季度經濟增速明顯好於預期,經濟呈現穩定轉好的態勢。同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仍面臨較大壓力。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

在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交錯疊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成功涉險過關?

1

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

張大衞: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長尾效應更趨明顯。從我國來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應該説走在全球前列。但也要看到,經濟恢復還是不平衡的,就業和中小企業仍面臨困難,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仍面臨較大壓力。這種背景下,我們如何看待當前的形勢?
朱光耀:
當今世界正面臨着由新冠疫情引起的三大世界性危機。
一是全球公共衞生危機。我們痛心地看到,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還沒有形成合力來應對危機。
二是全球經濟危機。全球公共衞生危機導致全球生產停頓、生活停滯,對生產各個環節造成重大沖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4.9%,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經濟正增長。我們需要特別警惕,全球生產停滯會不會由於第二波疫情而更加惡化、持續時間更長?如果全球經濟不能在明年復甦,要拖延更長時間,對全球將是極大的摧殘。
三是全球治理危機。二戰以後形成的以聯合國為中心,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為支柱,同時世界衞生組織等聯合國專門機構都發揮重要作用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它所代表的全球秩序,正面臨着重大的挑戰。
如何應對這三大危機的挑戰?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國有着極其龐大的國內市場,這是我們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
姜增偉: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基於對當前國內外形勢和未來趨勢的判斷。首先要滿足國內需求,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而是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加聯通,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和持續的發展。關鍵在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優勢。核心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2

形成新格局挑戰重重

張大衞: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哪些挑戰?
姜增偉:
需求結構失衡,消費明顯不足。從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來看,我國存在消費不足、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需求結構,要求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我國有14億人口的市場,特別是現在已經形成了高中低端消費羣體和高中低端消費市場,且消費羣體和市場處於提升和潛在擴張階段,中國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
需求結構失衡的背後,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例偏低,長期在50%以下。當然了,消費環境、產品服務和質量,特別是農產品衞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對消費也形成明顯的制約。
王一鳴:
疫情以來,新增的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超過12萬億,這個力度是很大的。這會推動宏觀槓桿率上升,也會帶來風險積累,並增大中後期風險釋放的壓力。逆週期調節主要針對的是疫情衝擊帶來的短期問題,但是也要為解決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留有餘地,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要把握好短期刺激政策與中長期防風險的平衡,不要為以後留下隱患,因為風險的暴露往往具有滯後性。
新增的流動性會不會流入房市、股市,刺激資產價格上升,並擴大收入分配差距?這些都是在採取短期逆週期調節政策時要積極防範的,所以説要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
姜增偉:
我國產業門類比較齊全,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這些是客觀的優勢。但我們必須看到,在高端製造方面,我們還存在明顯的短板。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在35項關鍵核心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在很多方面,我們離不開其他國家的核心技術,包括通信、核電等。比如由集成電路延伸,還可以關聯到核心工業軟件、光刻機、銑刀、高端軸承等。
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導致我國經濟循環對外依賴程度較高。我們每年需要大量進口高端原材料和零部件,加上不少產品出口依賴國際市場,因此形成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儘管已經有所下降,但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屬於偏高水平,甚至高於向來被認為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日本。我國居民出境旅遊、境外消費年度總額高企,從側面反映出國內供給不能有效滿足消費需求的問題。工業需求不匹配、經濟循環不暢通的根本原因,是產業水平相對較低,發展質量不高,不少產業處於全球分工的中低端水平。

3

為解決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留有餘地

姜增偉:
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一系列工作需要突破。
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首先要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向要清晰,為擴大居民消費奠定堅實的基礎。除了提高個税徵收門檻之外,還要逐步提高國家對社會保障的支持,包括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險標準,鞏固脱貧攻堅成果,防止農村貧困户返貧。其次要加快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解決困擾廣大居民的上學、看病等問題,減輕居民在醫療衞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和壓力。
完善市場體系,特別是內貿工作的規劃要加強。我曾長期負責餐飲業的管理工作,事實上餐飲店的准入門檻是相當高的,包括門店的環境條件等在內,都有一套國家標準。儘管有標準,但有一條,很多開店主體本身能力有限,比如對夫妻店來説,實際上規則已經超出了辦店主體的能力,所以這些年餐飲業曝出的問題很多。我認為對餐飲業,一方面應鼓勵,另外一方面應嚴格管理。有關部門應在前期打好基礎,包括網點佈局規劃、財政金融税收等,從前置角度規避問題的發生。在城市規劃佈局時,打造更多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平台,構建良好的消費環境。
王一鳴:
隨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調整,區域化、近岸化的特徵更趨明顯。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顯得尤為緊迫。要考慮怎麼把現有的外資企業穩住,把外商投資法和配套法規進一步落實好,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限制,提高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姜增偉:
為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還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供給短板,提高供給效率。補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短板,儘快擺脱受制於人的局面。目前,國家已經設立了專項基金,也出台了專項文件,關鍵要加快落實。同時國家有關部門要做好相關產業的發展規劃,引導地區、企業形成合理分工,建立健全產業體系。
我國不少領域的裝備製造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比如半導體制造設備鏈。現在需要國家組織合力攻關,在較薄弱領域儘快取得突破,實現整線裝備能力的提升。另外,補齊軟件系統方面的短板,包括在操作系統、軟件設計、專用設備軟件等方面,組織企業攻克難關。
建議國家出台系列專項政策,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強化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融合。加大政策激勵,提高裝備的國產化率。引導企業更多地建設柔性生產線,既能滿足國外用户需求,也能滿足國內用户需求。鼓勵外貿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建立國內分銷體系,加大出口轉內銷力度。同時還要繼續積極開拓國外市場,把提高國際競爭力作為提升我國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推動力。
王一鳴:
保企業的重點還是保中小微企業,要確保已出台的減税降費政策、降低工商業電價政策、減免房租政策等能夠足額落地。運用好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保住了企業,穩就業就有了更大的空間。
姜增偉:
加快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全球化潮流暫時受挫,區域經濟合作潮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趨勢明顯。要充分利用國內大市場的吸引力,加快推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原定的合作項目要繼續開展,還要高舉合作抗疫的旗幟,展開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方面的合作,提高沿線國家公共衞生體系建設能力。
王一鳴:
要更加註重依靠改革,來激發市場潛能。越是面臨挑戰,越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疫情提供了倒逼改革的機會窗口,此時更容易達成共識。
應加快推動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比如加快落後過剩產能和殭屍企業的出清,把沉澱的生產要素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領域;利用民法典實施的有利時機,營造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的市場環境,激發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公正、公開參與市場競爭;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這些改革,將對釋放經濟增長潛能、增強未來經濟發展動力產生積極影響。
張大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主持人)   
姜增偉(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貿促會原會長) 
朱光耀(財政部原副部長)   
王一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37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大危機疊加,中國經濟如何涉險過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