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張妮】編者的話:疫情還沒結束,各國已着手重啓經濟。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國,拉開了新基建大幕。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新基建新在哪?將帶來多大的經濟拉動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新基建將面臨什麼困難?《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北京市近日發佈新基建行動方案,圍繞六大方向提出30個重點任務。而中國各地針對新基建發展的重點方向紛紛出台政策。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新基建是中國經濟新動能的來源,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偏差。
“新基建首先是數字化產業,跟傳統基建相比,軟性的部分更多,無形資產、知識資產、數字資產的增加是新基建的一個顯著特點。” 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黃路川對記者表示,傳統基建更多拉動的是沙石、泥土等低端產業,會造成一定的城市污染。而新基建培養的是國家的尖端能力、核心競爭力,創造一批新高端就業崗位。
但在工業互聯網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黃路川表示,中國中小製造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較弱,接受並實施工業互聯網的理念需要一個過程。另外,中小企業的支付能力有限,即使知道工業互聯網是好東西,也花不起錢來搭建。但黃路川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成本高,主要原因是遠沒有到規模效應,一旦達到規模效應,成本可能會降到現在的1/10。
在新基建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防止市場出現偏差。中國未來5年將安排總投資48.6萬億元的新基建項目。黃路川表示,如果政府投入資金後,我們會有更便宜的雲資源、更低的軟件開發成本,按道理講,可以結構性地降低供給成本,但如果人才發展結構沒跟上,導致從業人員工資暴漲,“最後結構性成本不降反升,物料成本再低也無濟於事”。
賈康表示,新一輪建設來臨後,最需要提防的是在資金使用方面。政府不能認為可以大包大攬,“一定要以政府有限的財力做引子,充分用機制創新調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境外資金一起來做綜合開發”。此外,還要防止一些管理部門、產業界人士形式主義地理解新基建,只是簡單表個態,然後把其他地區的實施方案照貓畫虎拿了一套就在本地區、本行業應用。“新基建應在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形成一個儘可能高水平的定製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