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春: 印經濟“自力更生”離不開國際合作

中印6月份加勒萬河谷衝突後,印度採取了一系列抵制中國商品、限制中國投資、禁用中國手機App和中國設備,取消中國企業參與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最近又明確排除中國企業參與印度5G建設。

針對印度的行為,有輿論認為是印度政府在迎合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有輿論認為其“抵制中國”實質是印度預謀已久“自力更生”計劃的一部分,通過排斥中國商品、設備和應用,儘量多地使用相應的印度國貨,以推動“印度製造”。印度對中資企業的打擊也是有選擇性的,對向印度出口、在印承包工程和互聯網類的中資企業限制比較嚴厲,對在印度投資設立工廠的中資企業比較温和。印度這麼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對印度進行重資產投資,對於互聯網和承包工程這樣從印度掙錢的產業就要把機會更多地留給本國企業。

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僅僅出於強烈的反華情緒而試圖“脱鈎”肯定是非理性決策,若是出於“自力更生”的經濟發展意圖,勉強可以算得上是種“自私的理性”,卻稱不上是正確的決策。追求經濟“自力更生”沒有錯,但通過保護主義、排除外資和外國商品不但不能達到自力更生的目的,反而可能還會損害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近幾年,隨着智能手機普及率的提高,移動互聯網在印度得到高速發展,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外國企業搶灘印度移動互聯網市場,據統計,2019年印度下載量最高的10大APP中有7個來自中國企業或中資企業。有些外國企業甚至都不需要在印度設立辦公室,不僱傭印度工作人員就可以進入印度市場。這種輕資產的經營模式讓很多印度財團眼紅,意欲取而代之。用户眾多的手機App看似輕資產高利潤,實際上擁有大量核心技術,建立在前期鉅額“燒錢”的基礎之上,禁用中國App後,很難説印度本國企業是否有相應的技術和足夠的風險投資催生出自己的產品。

質優價廉高效的中國基建短期內不可取代。印度交通部禁止中國企業參與其道路修築、電力和電力部門都宣佈禁用中國電力設備、印度鐵路聲稱禁用中國控制系統,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企業參與印度基建就是為了掙錢,應該把這個掙錢的機會留給印度企業。如果印度真有相關能力的基建企業和設備,在保護主義嚴重的印度市場怎麼可能有中國企業的機會?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印度本國缺乏快速改善基礎設施的能力,中國基建以成本低、質量好、效率高著稱,排斥中企的結果會拖慢印度基建改善的進程。

印度有意吸引在中國的外資和中資製造業轉移,中國也主動向印度提出探討“中印製造業夥伴關係”,表明中國願意進一步鼓勵製造業赴印度投資,很多中國企業近幾年也表現出投資印度的興趣。印度這次“抵制中國”浪潮中,對重資產的製造業相對温和,暗示希望中國製造業多投資印度,但不經過必要的法律程序,以安全為由卻不出示任何證據就“抵制中國”的行為損害了印度的投資環境,讓中國投資者深刻地意識到投資印度的政治風險,加上現在仍然有效的“敵國財產法”,讓原本計劃對印投資的中國企業望而卻步。

“抵制中國”也打擊其他國家對印度投資的信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印度本國企業和外國投資印度的企業都需要中國的原料和零部件供應,抵制中國產品和設備導致這些企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如果印度繼續抵制中國產品、設備,不但中國製造業不會去印度投資,也會打擊其他國家制造業對印度投資的信心,其竭力推動的日本、美國等國在華企業向印度轉移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自由化改革前,印度曾長期排斥外資,奉行“進口替代”的“自力更生”,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印度製造業只有在與外國先進企業的合作中才能學習成長,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成都世通研究院執行院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0 字。

轉載請註明: 龍興春: 印經濟“自力更生”離不開國際合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