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人:預判二季度經濟增速為2.5%“十四五”時期新工業技術紅利或為最大機遇
6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佈2020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回升,外貿形勢或趨緩和,通脹或有所減輕但上行壓力依然存在,就業形勢仍然嚴峻。經濟學人預判2020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為2.5%,全年經濟增速為3.7%。
經濟學人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和民生福祉成績得突出成就。“十四五”時期中國面臨最大的機遇是以新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技術紅利;最為嚴峻的內外部挑戰分別是金融債務風險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
預判全年經濟增速為3.7%
在國內疫情逐漸平穩的形勢下,《China Economist》雜誌編輯陳昊陽介紹,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回升。本次調查顯示,有5.2%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會同比上升,87.2%的經濟學人認為經濟增速會同比下降。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經濟景氣指數為17,比上季度上升12個點。
在外貿形勢方面,經濟學人預判或趨緩和。參與調查的經濟學人中有8.7%認為二季度出口量會同比上升,82.0%認為出口量會同比下降。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外貿景氣指數為24,比上季度上升13個點。
通脹或有所減輕但上行壓力依在。有64.5%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物價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會上升,16.3%的經濟學人認為物價水平會同比下降。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物價指數為144,比上季度下降28個點。 同時,就業形勢仍然嚴峻。有4.1%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就業形勢與去年同期相比會變好,有94.2%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形勢會不如去年同期。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就業指數為10,比上季度調查下降4個點。
從經濟增速來看,經濟學人預判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為2.5%。判斷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在0.1%-3.0%區間的經濟學人佔比29.1%,在0%及以下的經濟學人佔比23.2%。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學人對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的預判均值分別為2.7%、2.0%和2.6%,全國綜合預測值為2.5%。
經濟學人也對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作出預判,為3.7%。判斷全年經濟增速在2.0%-5.0%區間的經濟學人佔比68.0%,在5.0%及以上的經濟學人佔比18.6%,在0%及以下的佔比5.2%。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學人對今年全年經濟增速的預判均值分別為3.5%、3.7%和4.2%,全國綜合預測值為3.7%。
“其實沒必要糾結於具體的數據。”《China Economist》編輯部主任、工經所研究院李鋼認為,只要二季度的經濟相比於一季度有增長,同時相比於去年同期大體上保持正增長,就無需太過悲觀。
“十三五”時期經濟成就發展最為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學人也對“十三五”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作出回顧,並對於“十三五”規劃中的七個任務目標分別進行打分。
“五年規劃”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的政策藍圖,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自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中國已經發布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按照滿分10分、6分及以上為及格的設置,經濟學人對“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四項目標評分分別為7.53分、7.47分、7.35分、7.09分,均在經濟社會發展七項目標平均分(7.08分)之上,而發展協調性、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基礎性制度成熟的評分分別為6.92分、6.61分、6.6分,均在及格線之上。
調研結果顯示,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和新經濟快速成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高精尖技術研發實力增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綠色生產、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成效明顯,脱貧攻堅成績最為突出。
其中,就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成就而言,有七成以上受訪者選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提高,還有66.28%經濟學人認為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也有一定經濟學人選擇“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業比重上升”。
就創新驅動最突出的成就而言,過半的經濟學人認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高精尖技術創新研發實力增強”;就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最突出的成就而言,有九成以上的經濟學人認為“綠色生產水平得到提升”,也有80.24%經濟學人認為“綠色消費水平得到提升”,而按照判斷治理成效得到提升的經濟學人佔比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土壤污染;就民生福祉最突出的成就而言,75.58%的經濟學人選擇脱貧攻堅,63.37%的經濟學人認為是交通便捷。
“十四五”時期經濟超大規模性和新興產業發展是主要優勢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正在抓緊起草形成“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基本思路》。經濟學人認為,“十四五”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經濟超大規模性優勢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具有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超越的優勢,中國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內。
就中國面臨的最大機遇而言,八成以上經濟學人認為是以新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技術紅利,還有39.53%、37.79%的經濟學人分別選擇人才紅利、開放紅利。
就最嚴峻的內部挑戰而言,較大的金融債務風險、高精尖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低勞動成本優勢漸失是三大主要問題。就最嚴峻的外部挑戰而言,接近六成的經濟學人認為是“卡脖子”技術封鎖力度加大,還有五成左右的經濟學人分別選擇了“高漲的反華情緒阻礙對外開放”、“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流”。《China Economist》雜誌編輯陳素梅分析,歸根結底,這些挑戰都是“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造成的。
就經濟發展的韌性而言,接近70%的經濟學人認為主要來自超大規模人口、國土空間、經濟體量和統一市場所形成的經濟超大規模性優勢。還有66.86%的經濟學人認為以5G、互聯網 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是中國經濟韌性的主要來源。
展望未來,2021—2025年中國年均增速在5%及以上;“十四五”時期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雖具有不確定性,但希望更大;2025年中國部分領域將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有七成以上的經濟學人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速在5%及以上,而經濟年均增速在2%以下的選項無人選擇。有接近一半的經濟學人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能夠邁入高收入國家。
關於2025年中國國際地位的預判,大多經濟學人認為2025年中國部分領域將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18.02%的經濟學人認為2025年中國將處於發展中國家中上游水平,但仍然全面落後於發達國家,4.65%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多數領域將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