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到底需不需要券商牌照

前幾天,銀行可能獲頒券商牌照的傳言,在市場內外突然流傳起來,引起一定程度的震動。雖然最終也沒落實出什麼確切的結論,但對市場而言,這似乎更有了想象空間。其實,這個事情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觀察,即銀行到底需要不需要券商牌照?

拿了券商牌照,應該是有錢賺的。從今年一季度的財報看,A股市場中45家券商上市公司,除兩家淨利潤為負值,其他43家券商實現淨利潤近337億元。雖然在幾家大銀行眼裏,這點兒錢不過是“蝦米皮”的量級(工、農、中、建、交、招商一季度淨利潤3315億元),但在許多同為上市公司的小銀行眼裏,蝦米皮也是海鮮,幾百億的淨利潤應該還是很有誘惑力的,為此爭取一下很值得;而對那幾家盈利能力超強的大銀行而言,隱藏在“蝦米皮”背後的想象空間,同樣有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因此,銀行能不能得到券商牌照,更多地並不取決於它需要不需要,而取決於這些很現實的問題(或曰某方面、某種程度的擔心),是否已經得到妥善的解決或者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預案。

其實,如果單從券商的投行、經紀、信用、資管等業務的賺錢能力和盈利現狀看,券商牌照之於銀行,完全就是小小不言的錦上添花之舉,得之與否都不會在實質上對銀行造成影響;如果説這塊牌照還有什麼讓銀行心心念念之處的話,大約也就是自營業務了,直接拿“自己的錢”到市場中投資賺錢,無論如何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但是這點誘惑也正是最讓人擔心之處,一是儲蓄資金轉彎抹角滲透進“虛擬空間”、脱離實體經濟閉環循環、銀行自我“閹割”資金媒介責任等風險,目前看還很難保證已有萬全的應對準備;二是市場劇烈波動形成的風險,也能反滲透進銀行系統,對這個風險點的防範,目前恐怕也沒人敢拍着胸脯打十足的包票。尤其需要牢記的是,當年由“混業”而“分業”,最重要的肇因就是為了防範這些風險點,做到絕對防控,防止這些風險點對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定形成危害。

如果站在風險防控、保證金融系統絕對安全的角度看,券商牌照對於銀行以及銀行系統而言,顯然不是亟需之物,尤其在目前的內外形勢下,這肯定不是當務之急,甚至連大蛋糕也算不上,比它更重要的地方、更需要推動的事情,還有許多。循了這個邏輯,我們或許就能推測,這個在市場內外遊蕩了幾日的傳言,有可能就是“久旱盼甘霖”的市場內生出來的一種美好願景。當然,如果真有願景成真的那一天,認真、細密、萬無一失的監管,或許也會讓許多人因失望而大喊這不是我説的那塊牌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92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到底需不需要券商牌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