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25日晚間舉行的國是論壇“能源中國”第二期上表示,近年來中國綠色金融基礎性制度體系日臻完善,已形成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支柱”。而在制訂“十四五”規劃時,要強化各項復甦政策的綠色因素,應就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的路徑作系統性安排。
王信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是高度重視綠色產業發展,也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中國是全球綠色金融重要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中國綠色金融基礎性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王信指出,現在在綠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支柱”。第一個支柱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建設;第二個支柱是綠色金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體系;第四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
王信透露,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綠色的信貸的規模存量來講是世界第一,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已超過11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1.2萬億元,排在世界第二位。“我相信隨着綠色債券項目的標準進一步和國際趨同,中國綠色金融的產品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亦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王信指出,2016年中國擔任20國集團的主席國時,首次將綠色金融納入G20議程,在中國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綠色金融的議題連續三年都納入G20峯會的議題。
與此同時,中國央行也積極地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發起成立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國際交流對話組織,組織的成員在迅速增加,中國可以在參與國際對話中學習更多的國際先進經驗,同時也希望能夠把中國的一些探索能融入到國際上去。
王信認為,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來研究未來尤其是“十四五”期間碳減排的路徑,需要制訂“十四五”期間發展的綠色規劃,強化各項復甦政策的綠色因素,應該就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的路徑做出系統性的安排。
具體而言,重點要培育投資,例如在綠色建築、清潔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擴大投資,支持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速工業部門綠色和數字化的轉型。
“這就需要通過多種的金融工具,包括髮行政府專項債、企業債或者金融債來籌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資金,中央銀行完全可以為這些債券的發行創造一個比較好的流動性環境,來支持這些債券的發行,也就是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王信如是説。
在消費方面,綠色消費也有很大的空間。王信説,我們需要補短板,逐步將綠色消費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的範圍,推動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綠色出行等綠色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要提升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境外投資的綠色化程度。
“接下來我們需要重點通過發展金融的手段,進一步構建國內和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的體系。”王信表示,目前中國建立了若干綠色金融的改革試驗區,希望儘快通過在這些試驗區積累經驗後,能夠在全國推廣,也希望能夠增加國際對話,在綠色金融標準方面能夠和包括“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國家地區實現相互認證,這樣能吸引國外高質量的綠色投資。
王信還指出,中國要創造條件,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現在還是在各地有若干的市場,但沒有達到全國的統一,也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狀態,我們需要積極爭取在碳定價方面中國能有更多的發言權。”
王信強調説,中央銀行應在政策制訂的過程中,更多的考慮氣候變化,中央銀行負責維護系統性金融的穩定,官方也應要求相關金融機構更多地披露氣候變化相關的金融風險信息,以及其應對相關金融風險所採取的行動,這對於我們整個社會應對相關的金融風險,保證經濟高質量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