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電(00921.HK)的一則公告,令股價漲幅直接超過10%;與之呼應,中金髮布報告稱,上調海信家電H股目標價28.2%至10.6港元。
如此提振信心的消息,顯然不同尋常。
就在此前一天,5月28日晚,海信視像(600060.SH)、海信家電(000921.SZ、00921.HK)通過滬、深、港三地交易所同時公告:海信集團公司旗下海信電子控股公司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獲批。
公告顯示:兩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海信電子控股公司在青島市政府、青島國資委的積極推動下,將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增發4150萬股(約佔17.20%股權比例),引入戰略投資者。混改完成後,國有股比例將下降約5個百分點,海信電子控股公司也將由此成為非國有控股企業。而海信集團公司仍是100%國有獨資企業。
對於海信這樣一家低調穩健、帶有技術基因的由家電公司脱胎換骨而來的高科技企業,外界不曾料到的是,在混改方面,海信其實也“敢為天下先”,其混改最早始於19年前的2001年。 而這次混改,毫無意外,又將是海信一次華麗轉身的開始。 面對全球化紅利,“尋找下一個高瓴資本” 公告的亮點不言而喻。 其中的“引入戰略投資者”,更被業界解讀為“尋找下一個高瓴資本”,後者2019年入股格力電器,根據12月2日晚間格力電器(000651.SZ)的公告,高瓴資本成為其新的第一大股東,轉讓股份總價款為416.62億元。 在海信混改獲批的公告中,也明確了隨後的發展方向:“公司由此進賬鉅額現金,助力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這被解讀為,此次混改,將使海信在體制機制、研發投入等多個維度上與傳統家電巨頭及新型互聯網企業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展開爭奪。 若將混改放在中國家電企業正面臨的國際化和全球化超級紅利及壓力的大背景之下,則其戰略價值更不容小覷。 有分析認為,中國家電企業出海較早、且經驗豐富,現在已是全球最大的家電產業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的家電技術創新中心。以海信、格力、美的為代表的中國家電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已不再僅僅是產品技術和製造能力的輸出,逐漸變成中國品牌、資本、標準的輸出,中國家電企業正在全球掌握核心話語權和競爭主導權。此次混改,將使海信家電板塊進一步擺脱體制機制的束縛,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留住與引進人才的制度,從而激發企業活力、提升效率,助力海信國際化和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進程。 海信在國際化及全球化方面佈局也堪稱“引領者”,其對外貿易業務發端於35年前的1985年。2018年8月,海信集團還一舉擊敗4家競爭對手,收購了在歐洲首屈一指的高品質家電製造商Gorenje。 就在5月20日,海信還與阿里全球速賣通在雲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攜手共同開拓海外線上零售市場。強強聯手的背後,則是海信在全球已形成了擁有14個工業園區、18個研發中心、覆蓋160多個國家的全球業務版圖;2019年,海信海外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21.1%。 即便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海信仍然可以受益於國際化的佈局:在今年3月28日前後的速賣通十週年大促活動中,海信50寸及以上的大尺寸電視銷量環比2月增長1066%。疫情陰霾之下,行業哀鴻遍野,海信的這一成績頗為亮眼! 在家電行業面臨關鍵選擇的時刻,海信亦有實力憑藉51年的探索積累,以及制度優勢,挺立潮頭、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海信經驗”是怎樣煉成的? 提到混改,人們往往第一反應就是“MBO”(管理層收購)、“私有化”。這方面,更由於1999年中國MBO第一案的曲折坎坷及反覆,而在坊間備受爭議。 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1999年,創立15年的四通集團,為理順產權關係而進行了MBO。但第二年,這一改革卻陡生變數,老四通並沒有接受逐漸淡出“四通曆史舞台”的安排;最終,人事動盪、一地雞毛,四通的產權改造在不徹底的MBO之後又回到起點。 就在四通MBO失敗的第二年,2001年,開明的青島主政者就通過成立海信電子控股公司對海信骨幹員工大膽實施了股權激勵。 值得注意的是,股改之初,周厚健等高管便一致放棄了“股份終身持有”的初衷——儘管政府並不反對這一做法,設計了“人在股在、股隨崗變、離崗退股、循環激勵”的16字股權激勵原則,讓企業激勵員工的股權永遠留在崗位上。“你在這個崗位上擁有股份的所有權和收益權,但沒有支配權,股權不得抵押、繼承和任意買賣。”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即便自己退休了,股權也不能帶走。 這種制度上的創新設計,在有效激勵在崗骨幹員工的同時,避免了激勵性股份終身制和私有化,受到國務院國資委的高度認可。 2014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邀請海信集團給100多家央企介紹海信的混改經驗和股權激勵方式,用以借鑑和推廣。時至今日,海信電子控股公司的股東已覆蓋海信大部分基層及以上管理者。 此後,海信又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國企混改破局”試點的職責。 對於身為“中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的國資大省山東,在國企混改破局之初,就已經把浪潮、山東黃金、海信作為先行試點的三大“典型”。2019年8月8日,青島市發佈《青島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勢作戰方案(2019-2022年)》,確定了用四年時間實現國企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全面推進市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建設上市發展“公眾公司”;8月22日,青島市國資委發佈的《青島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招商項目書》中更是明確將海信、青啤、雙星列入招商名單。今年4月,雙星混改已正式掛牌,如今在青島市委市政府和市國資委的推動下,海信電子控股又成為繼雙星之後第二家深化混改的企業,這意味着青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勢”將進一步加速,青島籍此成為積極推進國企混改的“行動派”。 根據青島市國資委的意見,本次混改須在對海信電子控股公司進行審計、評估後通過青島市產權交易所公開徵集戰略投資者後確定。戰略投資者須與海信電子控股公司具有產業協同效應,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競爭關係,積極助力海信國際化發展。 技術與制度驅動的“詩和遠方” 對於海信而言,疫情期間除了考驗之外,還有不少的驚喜。 4月29日,海信視像發佈2019年年報和2020年一季報,2019年淨利潤5.56億元,增速超過四成;2020年一季度,海信視像實現淨利潤5137.37萬元,同比增長超過九成,表現超預期。將這一成績放在一個高度成熟且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下,就會理解其中的涵義。更名後的海信視像(2019年12月“海信電器”更名為“海信視像”),在毛利提升、多元化佈局以及平台化運營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且收效顯著。 對於海信而言,這也是長期堅持“技術立企”的必然結果,尤其是海信的制度保障,更是優勢突顯。 技術及研發方面,從2019年年報看,海信視像14個億的研發費用投入,比上一年12個億的投入還多了2個億。 有了技術支撐,在量子點背光LCD(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兩大陣營之外,海信信心十足地另闢新戰場,推動激光電視的普及;與此同時,海信還加速“造芯”攻勢,強化核心技術能力。互聯網業務方面,2019年末海信互聯網電視全球用户數突破5127萬,同比增長29.4%。 海信視像副總裁王偉在海信電視春季發佈會期間曾透露稱,未來兩年,海信將推出6款畫質和AI芯片,自主畫質芯片應用率也將超過90%。 不斷提升的制度保障,既非常重要也迫在眉睫。 對於市場化程度最高、最開放、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來説,國有資本由控股改為參股已是大勢所趨,海信也幾乎是最後一個進行混改的頭部家電企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中已明確表示,“對於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海信旗下的主要產品為消費電子與家電產業,處於完全市場競爭、且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行業內美的、海爾、TCL、創維等同類企業均為非國有控股企業,格力作為本輪國企混改的典範,也已於今年年初全部完成混改,成為非國有控股企業。 “為美好的追求值得拼盡全力!”2019年9月19日,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在演講中如此表示。有了這次混改的助力,相信這家高科技公司必定會擁有更值得期待的“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