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去年6月3日,首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併發布產品。至今,理財子公司已滿週歲。銀行理財子公司從籌備起便被寄予了助力資產管理市場向更專業化、更高效化發展的厚望。
在這一年裏,理財子公司已開業12家,登記產品1100餘隻,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向權益型投資的轉型剛剛起步,在助力資本市場壯大機構投資力量方面還任重道遠。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以來,隨着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先後開業,對資管行業的發展和深化起到推動作用。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在客户、渠道、傳統的資管領域擁有比較優勢,一方面為客户提供多元化、特色化的產品、服務,另一方面,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持續發展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
1142只產品登記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目前已有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其中包括六大國有商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三家城商行。同時,更多的地方銀行、中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正在不斷籌備中。
開業一週年,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數量也在穩步增加。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梳理發現,截至今年6月11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理財產品共計1142只。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工銀理財,登記產品數量493只,佔全部產品的43%。此外建信、中銀、交銀位列第2位至第4位,登記數量分別為206只、169只和160只。幾家股份行還待發力:興銀理財、光大理財和招商理財的產品數量分別為28只、22只和6只;城商行中,僅杭銀和寧銀理財分別發佈3只、2只產品。
權益類投資
在期待中起步
事實上,市場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厚望,並不在產品數量上,而是在其發力權益、衍生品產品,進而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機構資金活水,助力資本市場更加有序高效發展上。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作為大資管行業佔比最高的子板塊,理財子公司積極設立並創設多樣化的新產品,有助於推動資管行業降槓桿、破剛兑、淨值化、去嵌套,進一步迴歸本源。
而從理財子公司近一年的成績單來看,權益類產品仍在起步階段。
如以風險等級劃分,理財子公司發行中低、中風險產品數量最多,具體來看,一級(低)、二級(中低)、三級(中)、四級(中高)風險的產品分別有12只、431只、696只、3只。
按投資性質來看,當前理財子公司主要發行的產品是固定收益類產品,截至目前,共發行了888只該類型產品,佔總發行數量的近八成。僅有2只權益類產品“花落”工銀理財和光大理財,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目前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市場,更多通過混合類產品進行,該類產品達到252只,並呈增加趨勢。
此外,由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在權益投資方面經驗不足,而加碼FOF投資成為理財子公司介入權益市場的“敲門磚”。目前,已有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FOF模式試水權益等風險資產配置。其中僅名稱中含“FOF”字樣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有61款。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有51款,佔比高達80%,且均由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發行。
“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加快投資人才引進,改善薪酬激勵制度,彌補權益投資人才不足,同時加大對權益市場的研究投入,提高權益投資水平,補上短板,從而實現固收和權益均衡發展。”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理財子公司未來方發展方向來看,温彬認為,理財子公司作為新設,首先要做好戰略定位,加強與母行戰略的協同,在激烈競爭的資管市場中,發揮自身各自的比較優勢。其次,在產品和服務方面要更加的豐富和多元,除了原有的固收非標投資之外,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權益類產品是理財子公司未來重要的投資和配置領域,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只有加大對權益市場的配置,才能給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客户提供更加長期的較高回報。再次,做好風險的控制和管理。由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經營更加專業化,所以風險的控制是其核心,在制度、流程、人才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夯實、強化。最後,發揮好金融科技的作用,未來在智能投顧方面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提高風控能力。
在王一峯看來,未來大中型銀行(國有行、股份行及部分頭部城商行)有望率先完成淨值化轉型,並依託理財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協同推進快速打開局面,甚至逐步完成全能型資管的佈局,進而對不具備設立理財子公司條件的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形成一定擠佔,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在產品佈局方面,在泛固收等傳統配置領域的基礎上,將產品線繼續拓展至主動權益、衍生品等更為複雜的領域,並更多地推出養老、ESG等特色化主題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