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如何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0-08-19 09:44:41 發佈來源:光明日報

深刻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再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深刻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豐富內涵,對於走好走穩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意義十分重大。

1.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實質上就是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和增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也就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有多少”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性變化,從根本上來説,決定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指明瞭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着力點。倘若社會主要矛盾依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質量和效益便不可能替代規模和增速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倘若沒有由物質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後的社會生產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轉變,經濟發展也就不可能從“有沒有”“有多少”轉向“好不好”“優不優”。

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着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

2.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實質上就是要堅持契合美好生活需要而非單純物質文化需要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全面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就在於強調實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五位一體”的改革聯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倘若依舊侷限於單一的經濟視野討論發展問題,便不可能實現契合美好生活需要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倘若沒有由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向全面深化改革的轉變,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圍繞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3.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階段的變化,自然要伴之以發展理念的變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理念,大不相同於引領高速增長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在於強調新發展理念對於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倘若依舊固守適應於高速增長階段的觀念,便不可能調整、糾正、摒棄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行為、做法。倘若不能將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就不可能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相互貫通、相互促進,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緊緊牽住新發展理念這個牛鼻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上來。

4.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

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有所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自然要伴之以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主線的調整。

2015年11月,黨中央之所以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在於將其作為一條居於主導地位、統領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注重以改革的辦法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倘若沒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的形成,便不可能更多采用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着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倘若離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需求管理的重大調整和方向性改變,便不可能以改善供給結構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動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以及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上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

5.建立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上的發展

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國民經濟體系支撐。國家強,國民經濟體系必須強。

黨的十九大作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目的在於更好地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倘若不能實現由中低端產業為主轉向中高端產業為主的結構轉型,就不可能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打下更為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倘若不能實現由傳統動能當家轉為新動能崛起的動能轉換,就不可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建立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上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全力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個基礎工程,把注意力集中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上來。

6.一場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時代變革

同高質量發展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的方面可能還有很多,但上述的五個維度應該是最基本、最深沉、最重要的。總括起來講,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既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步發生、與全面深化改革相互交織,又同新發展理念的確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捆綁在一起,其影響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牽動理念、思想、戰略調整以及立場、觀點、方法的變化,無異於一場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時代變革。

站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在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豐富內涵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找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和着重點。

着力點和着重點之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

着力點和着重點之二,深刻認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目標、新部署,圍繞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點和着重點之三,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對於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圍繞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持續發力。

着力點和着重點之四,深刻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條居於主導地位、統領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圍繞推動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以及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而持續發力。

着力點和着重點之五,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支撐作用,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而持續發力。

做到上述要求,我們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我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面臨諸多新的變化的背景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作者:高培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責任編輯: 梁旭日     

打開大眾日報客户端閲讀全文
網友評論
滑動提交數據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70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