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本文經公眾號市界授權轉載

ID:ishijie2018

作者:雷彥鵬 齊敏倩

8月中旬,福布斯發佈新加坡富豪榜,海底撈創始人及董事會主席張勇與其夫人舒萍以190億美元的身家穩坐榜首。

在2019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張勇夫婦就以138億美元榮膺新加坡首富。也就是説,從去年榜單發佈至今,張勇夫婦身家漲了約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8億元。

今年上半年,雖受疫情影響,海底撈淨虧損近10億,但股價卻屢創新高,市值已經衝上2400億港元。張勇夫婦的財富也不減反增,蟬聯着新加坡首富。

創始人春風得意,不過,擴張路上的海底撈,卻面臨着新的問題。

1、“熱搜”上的海底撈

説到今年以來上熱搜次數最多的餐飲企業,海底撈如果排第二,恐怕沒人敢排第一。

最早,送海底撈登上熱搜的是4月份發生的漲價風波。3月海底撈復工開店之後,上調了部分產品價格,這引發消費者熱議、不滿,最終海底撈只能道歉,並恢復原價。

7月,有消費者在海底撈的烏雞卷中吃出塑料,海底撈因此再登熱搜;此後海底撈狀告“河底撈”商標侵權被駁回;就在昨晚七夕夜,海底撈又因為排號系統崩潰登上熱搜。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8月26日,海底撈又登上了熱搜榜,原因是上半年虧損9.65億元,淨利潤降幅超過200%。

雖然疫情對餐飲行業的衝擊有目共睹,但當火鍋一哥虧損將近10億元的新聞出現時,還是格外惹人關注。

1月26日,海底撈宣佈大陸地區的全部門店暫停營業,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3月11日,期間只剩外賣業務苦苦支撐。不同於其他餐飲,堂食是火鍋最主要的消費場景。2019年,海底撈餐廳經營收入佔總收入比重超過96%。

門店暫停營業對海底撈自然衝擊巨大。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服務顧客人數為810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800萬人次,翻枱率也從4.8次/天,下降到3.3次/天。

顧客少了,營收自然也會下降。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收97.6億元,同比下降16.5%。其中,堂食的營業收入為91.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將近22億元。

不過,海底撈作為火鍋一哥,人氣一直很旺。所以,跟同行相比,海底撈營收降幅並不算大。另一大火鍋上市企業呷哺呷哺,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29%。港股上市餐飲企業中市值排名第二的九毛九,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23.25%。

如果分地區來看的話,海底撈在一線城市受到的衝擊更大。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一線城市同店平均日銷售額為9.73萬元,略高於三線城市的9.61萬元,低於二線城市的10萬元。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疫情導致餐飲企業營收下滑,但一些費用並不會隨之下降,因此導致了嚴重虧損。

具體到海底撈來看,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為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期間費用包括員工成本、物業租金、折舊及攤銷等。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實際營業天數減少,海底撈營收下降的同時,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從去年同期的49.02億元下降至43.48億元,不過佔營收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41.9%上升至44.5%。

租金方面,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為8810萬元,折舊及攤銷為12.97億元,合計比去年同期增加4.59億元,合計佔營收的比重為14.19%,較去年同期上漲6.27個百分點。

在所有成本中,上升最快的是人員成本。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人員成本為40.7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超4億元。人員成本佔收入的比重,也從去年同期的31.2%上升至41.7%。

租金成本及人員成本的增加,主要是因為海底撈上半年的逆勢擴張。數據顯示,上半年海底撈新開173家門店,平均一天開一家。

2、為何還在擴張?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海底撈為何還要大肆擴張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海底撈是如何成為火鍋一哥的。

從盈利能力上看,2019年,呷哺呷哺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為22.25億元,佔營收比重為36.9%,也就是説,其毛利率為63.1%。同期,海底撈的營業成本為112.39億元,佔比42.3%,因此毛利率為57.7%。跟呷哺呷哺相比,海底撈的毛利率其實更低,但2019年其淨利率卻比呷哺呷哺高出4個百分點。

這都要歸功於海底撈更嚴密的費用控制。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如上圖所示,海底撈租金、折舊、水電費等費用合計佔營收的比重為16.1%,而呷哺呷哺為29.92%,前者比後者少13.82個百分點。其中,能反應門店租金的折舊與攤銷、物業租金兩項費用尤其突出。

門店租金費用佔營收比例低,體現出海底撈在物業方面話語權更強,這主要是因為海底撈人氣旺,可以給物業帶來人流量。

而其他費用佔比較少,則體現出海底撈規模效應更明顯。要想做大規模,可以從提高單店收入和增加門店數量兩方面努力。

對於餐飲企業而言,影響門店收入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客單價和翻枱率。翻枱率簡單來説就是一家餐廳每張桌子平均每天被使用的次數,翻枱率越高説明餐廳經營效率越高。

海底撈的翻枱率一直稱得上“業界楷模”。2019年,海底撈餐廳整體平均翻枱率為4.8次,而呷哺呷哺餐廳的平均翻枱率僅2.6次,前者約為後者2倍。

不過,從2019年開始,海底撈平均翻枱率開始下降。結合年初海底撈漲價引發消費者反對的事情看,海底撈在提高客單價和提高翻枱率兩方面都遇到了阻礙,想要提高單店營收很難。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因此,海底撈想要實現增長,最現實的方式就是不斷擴張。

海底撈的擴張戰略是,加大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密度,並向三線及以下城市下沉。一線城市是指北上廣深;二線城市是指除一線城市外所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外加青島、廈門、寧波、大連、珠海、蘇州、無錫;其餘為三線及以下城市。

從2017年開始,海底撈門店擴張加速。門店數量從2016年底的176家,增加到了2020年6月底的935家。僅三年半的時間,海底撈的門店數量就淨增加了759家。

也就是説,平均每個月淨增新店超10家,擴張速度可見一斑。

其中,一線城市由55家擴張到了212家,淨增加157家;二線城市由83家增加到了389家,淨增加306家;三線及以下城市由29家擴張到了267家,淨增加238家;中國大陸以外由9家增加到了67家。

可以看出,一線城市容量有限,擴張速度較慢,整體下沉趨勢更明顯。

海底撈在半年報中提到,未來還將進一步提高門店的密度,同時,也將進一步拓展門店的覆蓋地區。

擴張路上的海底撈,頭也不回。

3、新增長動力在哪裏?

從四川開出第一家門店,到門店蔓延到全國,再走到海外市場……門店數量不斷擴大,是海底撈發展壯大的一大標誌。近年來,門店瘋狂擴張,則成了海底撈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2016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海底撈門店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3.4%。同時,從2016年到2019年,海底撈營業收入從78.08億元增長到了265.5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50.4%。

如此看來,走上擴張道路的海底撈,似乎就不必為業績發愁了。

問題是,門店可以一直擴張下去嗎?

在四萬億級別的餐飲市場,如果家大業大夠豪橫,在可預見的未來,你想開多少似乎都沒太大問題。

問題是,門店開到一定數量時,就沒必要了,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因為門店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是會影響到翻枱率的——門店密度越大,翻枱率就會越低。

我們假設客單價等因素不變,門店數量為2000家、翻枱率為5次/天,那麼,此時實現的收入,與門店數量為2500家、翻枱率為4次/天是差不多的,而且門店越多,運營成本和難度還會越大。

換言之,擴張也得考慮門店數量與店效或者翻枱率之間的平衡。也就是説,達到最優門店數才是恰到好處的擴張。顯然,最優門店數是小於最大門店數的。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此外,國金證券分析稱,在慢餐領域,中國還沒有出現過徹底下沉而完成全國性佈局的餐飲企業;海底撈這樣慢餐業態的選址空間、就餐場景,比起快餐店更受限,也更依賴於商圈。

所以,擴張停止鍵終有一天會被按下。那麼,海底撈第二增長曲線會是什麼?

海底撈在半年報中提到,未來將策略性地尋求收購優質資源,進一步豐富餐飲業務形態和顧客基礎。

業務多元化,正是海底撈露出的新“爪牙”。外賣、新零售、餐飲新品牌,海底撈都開始了佈局。尤其是餐飲新品牌,海底撈正在加速佈局。

2019年,海底撈以2.04億元收購了北京優鼎優餐飲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將火熱的餐飲外賣品牌U鼎冒菜納入麾下。此外,還有兩個中餐品牌——漢舍中國菜、Hao Noodles,也在海底撈收購計劃之內。

今年上半年,十八汆、佰麩私房面、撈派有面兒、新秦派麪館等餐飲品牌先後浮出水面,讓人們看到了海底撈在火鍋賽道之外更大的野心。

説是野心,其實也是海底撈擴張見頂之後的B計劃。不過,麪食行業向來競爭激烈,這些新品牌能否成為海底撈的增長新動力,現在看來,仍是未知數。

— END —

【藍鯨渾水】聚焦泛互聯網行業

提供最具價值的商業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75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底撈虧10億,新加坡老闆身家卻漲了358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