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利津農商銀行發源於1951年,已經走過了近70載光輝歲月,回憶起來,一幕幕依然歷歷在目。就讓我們跟隨農商銀行老一輩員工、當代員工、子女家屬和熱心客户的筆端、畫作、攝影等文藝形式,共同追憶和緬懷這段難忘的奮鬥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宸 東營報道
莊瑞莉,90後青年員工,現任利津農商行人事綜合部辦事員,性格開朗的她已經是第三代農信傳人。出生在農信大院,生長在農信大院,長大後更是成為一名農信人的她,對農商銀行的“家”文化有着更深層次的理解。
回憶兒時,她記憶中的爺爺總是那麼板正又嚴厲。爺爺告訴她,農信社跟農業銀行分門辦公結賬那會兒,爺爺跟會計員們徹夜攏賬,那個時候的冬天寒風徹骨,燒不起煤炭的他們只能用玉米杆和樹枝生火取暖,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房間時,總賬也對完了。鼻孔裏、頭髮上沾滿了白色毛絮的他們,欣慰的相視一笑。到了夏天,晚飯後,家屬院的人們就會搬着板凳在辦公樓前聊天,飛蛾飛向綠色燈罩下暖黃色的燈光,碰撞出屬於她兒時最美好的記憶。
上小學時,她對“爸爸”這個名詞既熟悉又陌生,那個時候的她很少見到紮根基層的爸爸。歲月使她明白,那個時候的父親是在證明自己。那段歲月,父親帶領的店子信用社從鄉鎮營業網點業績最差發展到最強,周邊的老百姓也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實惠。她忘不了爸爸那句話,“能為老少爺們們幫上忙就行了,過日子就是你幫我一把,我扶你一把,日子總歸能過好,咱們老百姓過好了,我們信用社才能發展好。”父親紮根基層十幾年,她覺得,父親跟爺爺有着相同的嚴厲,一輛摩托車,一個黑色手提包,一件軍大衣,父親就那樣在鄉間的路上跑了十幾年。
大學畢業後,莊瑞莉順利通過校園招聘以一名員工的身份再次站在農商銀行的大院裏。初入職場,正趕上人員交替的特殊時期,連續三個月沒有一天休息日的她開始有些崩潰。這個時候,行裏組織了“傳承挎包精神”主題講座,主講人就是她的爺爺。自小聽慣了爺爺嘮叨的她,第一次以這麼正式的形式聽了爺爺一堂課。爺爺講述了老一輩農信人的點點滴滴,她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她認識到,站在農商的隊伍裏,她應該比任何人都努力,因為她擁有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父輩的傳承。以後的日子裏,她學着與客户溝通交流,學着把枯燥的日復一日變成了日日充滿新的希望。眨眼間,四年過去了,她從一名綜合櫃員變成了人事綜合部的辦事員,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莊瑞莉説,一路走來,她們三代人見證了農信社的發展,農信社也見證了她們的成長。一入信合門,永是信合人,她於農商有愛與責任的承諾,更有血脈相傳的情懷。她會努力突破自己,為農信的發展注入屬於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