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Unitimes_David
原標題:早期的 Visa 與現代的加密網絡:價值交換方式的大變革
下方這個1970年代早期的 Visa 廣告語 (“Think of it as money”) 有沒有讓你想起什麼?
曾經 Visa 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一張塑料卡怎麼能取代真正的貨幣呢?人們永遠不會接受它。商家們永遠不會接受它。銀行也永遠不會接受它。它會失敗。
但它並沒有失敗。它改變了商業。我們中的許多人是使用這種塑料卡而非現金長大的。
早期的 Visa 和現代的加密網絡有相似之處嗎?
有!往下讀……其中一些會讓你大吃一驚。
在市場動盪的最黑暗時刻,你可能會問自己,以太坊是否以及何時會成為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部分?我們人類缺乏耐心,有時無法認識到雄心勃勃的項目是需要時間的。
比爾·蓋茨很好地説明了這一點……
“大多數人高估了自己在一年內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自己在十年裏能做的事情”--比爾·蓋茨為了理解現在,我喜歡回顧過去。最近,我讀了 David Stearn 的書 Electronic Value Exchange (《電子價值交換》),我被早期的 Visa 和今天的加密領域之間的相似之處震驚了。
在我們論述這些相似之處之前,首先必須瞭解 Visa 是什麼。許多讀者可能會驚訝地發現,Visa 本身並不發行信用卡。Visa 不是銀行,也不是公共事業或政府機構。Visa 不向消費者提供信貸,不招募商家接受印有它名字的信用卡,也不維護他們的賬户。它甚至不製造或銷售那些用於讀取信用卡的銷售點終端。那麼什麼是 Visa?它實際上是做什麼的呢?
Visa 本質上是一個授權組織。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Visa 一直是一個非營利的合作成員協會,由它所服務的同一組金融機構擁有和管理。Visa 提供了一種技術上和組織上的基礎設施,在這種基礎設施中,多個相互競爭的金融機構可以相互合作,提供一種任何機構都不可能單獨提供的服務。
簡而言之,Visa 讓貨幣流動起來。
好了,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來看看加密網絡與早期的 Visa 相類似的 5 個方面。
事實證明,改變人們的貨幣習慣和對貨幣本質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Visa 的創始人迪伊·霍克 (Dee Hock) 知道,他必須首先讓人們習慣於電子支付,然後他們才會相信這種相對於紙幣和紙質支票的價值交換新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迪伊·霍克把廣告作為一項個人使命。從媒體廣告到宣傳冊和公司名片,所有影響公眾對 Visa 印象的東西都需要經他之手。“Think of it as money” (將之視為貨幣) 是 Visa的標誌性口號,也是其第一次大規模的廣告宣傳。推廣活動在電視、報紙和其他新聞媒體上進行。有趣的是,廣告費不僅由 Visa 支付,還由所有成員銀行支付。
在當前的加密領域,模因 (memes)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傳播思想的方法。然而,我們不需要依賴公司來運行廣告。在加密網絡中,每個投資者都是一個利益相關者,諸如“ETH is money” (ETH 是貨幣) 和“Money Legos” (貨幣樂高) 等模因自然而然地出現,它們都是由以太坊社區創造出來的,
Visa 深知每個支付系統的成功都依賴於網絡效應。在 Visa 的例子中,這意味着要擴大接受 Visa 卡的商户基礎,同時讓用户獲得 Visa 信用卡。
為了擴大用户基礎,Visa 成員銀行實際上是將信用卡空投到人們的家中,並向他們提供信用額度,而不詢問用户任何問題。一旦用户開始使用這些信用卡,銀行就能更多地瞭解客户的購買行為,並能夠調整信用額度。
早期的 Visa 卡
這種做法後來被美國國會定為非法。在當時,鼓勵人們借債不僅是有爭議的,而且這種做法也非常不安全,因為信用卡經常從信箱裏被偷走。由於用户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獲得了一張信用卡,通常只有等到一個月後,當他們收到第一張信用卡賬單時,欺詐才會被發現。
OMG 代幣的空投公告
這是否讓你想起了加密領域中的所有釣魚式欺詐?還有媒體經常對加密領域的負面描述?
我們經常在討論加密領域中的糟糕用户體驗,但20世紀70年代的 Visa 卡支付體驗還更糟糕。
讓我們通過一筆典型的交易來看看那時的 Visa 卡支付體驗有多糟糕。假設你持有一張 Visa 卡 (當時稱為 BankAmericard),想要購買一台電視機。由於交易金額高於商家的最低限額 (通常為 50 美元,但有時航空公司和酒店會更高一些),商家必須打電話給他們的銀行 (收單銀行),並口頭傳達交易細節,以獲得交易授權。
接下來,收單銀行 (acquirer) 將打電話給消費者的髮卡銀行(issuing bank),然後髮卡銀行將手動核查以下信息:
如果一切正常,髮卡銀行將向收單銀行返回一個授權碼,收單銀行將把這個授權碼提供給在整個過程中在線等待的商家。然後商家會得到消費者的簽名,將簽名與授權碼一起寫在一張'Sales Draft' (籤賬單,見下圖) 上。
整個過程平均需要15分鐘。別問我為什麼會有人自願選擇這種支付方式。
對於客户來説,交易在這裏結束了,但是對於銀行來説,這個過程還在繼續,因為這筆付款只是結清了,而沒有被結算。
交易完成後,商家必須將他們的 Sales Draft(籤賬單)郵寄給他們的收單銀行,收單銀行必須人工對所有收到的籤賬單進行分類,以催促發卡行付款。最後,髮卡行通過正常的支票清算系統進行結算。
這一過程極容易出錯,因此銀行之間總是存在爭議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和實驗來獲得良好的支付體驗。最終,銷售點設備、信用卡磁條以及授權中心之間的高速通信網絡都推動了用自動化的計算機邏輯取代了人工授權,但這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而你還認為使用 MetaMask 發送交易很困難!
Visa 的誕生帶來了一種類似於今天加密領域的變革感。事實上,如今迪伊·霍克肯定是個加密貨幣迷。
引用霍克的原話:
“如果電子技術繼續發展——這似乎是肯定的——那麼,控制着貨幣託管、貸款和交換200年曆史的銀行業寡頭將會無可挽回地瓦解。”
另一句原話:
“民族國家在貨幣發行和控制方面的壟斷將會削弱……該體系的巨大優勢將落到那些最擅長處理和保障以排列的能量粒子的形式呈現的字母數字值數據的人手中。”
以及這句話:
“這一切所固有的,可能就是一種新型全球貨幣的起源。”
霍克慢慢意識到,“貨幣”只不過是“受保障的字母數字值數據” (guaranteed alphanumeric value data),在未來幾十年裏,銀行的傳統能力將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如果社區想要,ETH 完全可以成為貨幣。” --Vitalik Buterin沒有比區塊鏈更好的保障字母數字值數據的方法吧?
霍克知道,為了讓銀行加入,這個支付網絡必須保持可信的中立。畢竟,成員銀行本質上是競爭對手。這就是為什麼 Visa 成立為一個由成員銀行共同擁有的組織(沒有股票和股息),所有累積的淨收入都用來資助正在進行的業務工作。
至關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組織結構,以平衡各種激勵措施,並確保即使是小銀行在決策中也有發言權。因此,Visa 網絡的核心是由操作規則組成的。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管理着一些事情:從信用卡的物理設計,到各方必須支付的費用,以及交易糾紛中各方的權利和責任。
這些規則以及 Visa 作為一種司法機構的角色,在成員銀行之間創造了必要的信任,這對該系統的運行和發展至關重要。
區塊鏈網絡已經將這些操作原則融入到協議中,消除了在爭議中進行調解的需要。此外,區塊鏈大大放寬了參與要求。加密貨幣的發行和結算必須按照區塊鏈網絡協議可信的中立規則進行——這些規則由代碼執行,並由用户的社會共識進行維護。
有趣的是,霍克後來説,他一直想把參與的商家甚至持卡人作為 Visa 組織的完全所有者包括進來,但這個想法總是遭到成員銀行的強烈抵制。
如果 Visa 是一個授權組織,那麼加密網絡就是一個授權平台,且兩者之間有重要的區別。
就以太坊而言,管理網絡的組織不再是必要的,因為該區塊鏈提供了經濟終結性(economic finality),交易不受爭議。此外,參與者不僅可以協作,以太坊的可組合性意味着開發人員可以整合任何現有應用程序來構建更多的服務。以太坊網絡不只轉移着法定貨幣 (通過加密貨幣形式),而且轉移着各種金融資產,從法定貨幣到證券,再到數字收藏品。
最後,以太坊的參與對任何人都是開放的,包括個人和組織。換句話説,像以太坊這樣的加密網絡是價值交換網絡演化合乎邏輯的下一步。
但儘管存在這些差異,早期的 Visa 和現在的加密網絡都有很強的相似之處。貨幣模因、空投、用户體驗問題、大革命和可信中立在上世紀70年代對 Visa 很重要,在今天對加密網絡也很重要。
我們交換價值的方式將再一次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