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歐洲經濟增長緩慢,而隨着這場意外到來的疫情歐洲經濟或將呈現倒退趨勢。在這個特殊時期,歐盟卻突然改變對華態度,有意識地向歐盟靠攏,開始通過限制手段干預中國資本對歐洲企業的收購。據德國“星期日世界報”報道稱,歐洲人民黨近日在媒體上發言表示,為了避免疫情期間中國企業以“超低價格”收購歐洲公司或股票,歐洲需要禁止中國企業的所有收購計劃,並通過法律將期限設定為一年。
只有歐洲市場在疫情後恢復正常,才可以重新開放與中國的合作。然而默克爾對此卻不以為然,甚至公然與歐盟主流意見唱反調,選擇促進中德合作最大化。為何默克爾在與中國合作上會選擇與歐盟背道而馳,這背後到底有何考慮?
事實上,歐盟在限制中國企業收購歐洲企業這件事上,真的只是為了保護歐洲企業嗎?確實,表面上看歐盟的做法似乎保護了大部分企業免於被中國企業“抄底”收購,可實際上更多的企業會因為歐盟的政策而撐不過疫情這個“冬天”,最終會破產。
相反,若這些企業獲得來自中國資本的融資或收購,反而有更大的機會活下來。這樣一來不僅保住了這些企業,同時也保住了大部分歐洲民眾所需的崗位,更能在疫情過後協助歐洲恢復經濟。這些好處明明存在,為何歐盟還要想盡辦法限制中國資本?其實背後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第一,歐盟此舉的目的是為了“不站隊”。疫情期間,美國屢屢針對中國,甚至近日來還成立了專門針對中國而組建的“對華工作組”。這個時候歐盟頒佈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令”,能有效討好特朗普當局,避免將美國的目光吸引到歐盟身上而“引火上身”。所以,歐盟此舉其實是為了在中美之間做迴避,當然犧牲的主要是中國利益。
第二,歐盟對中國企業的收購心存擔憂。首先是擔心中國企業趁機“圍剿收購”歐洲的“寡頭公司”,徹底改變歐洲重量級行業的格局。其次是擔心中國企業在疫情期間收購歐洲企業的高科公司,從而從歐洲手中獲得更多先進科技。最後,則是擔心歐洲企業被收購後的改組,會裁撤大量歐洲人,而選擇啓動更多中國人或亞洲人。這些擔心是歐盟決定限制中國企業收購歐洲公司或股票的又一大原因。
第三,歐盟既渴望中國資本但同時也畏懼中國資本,更畏懼中國的影響力。疫情令歐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虛弱期,這個特殊時期歐洲不僅防備中國資本,其實對於美國和美國資本同樣防備。所以,如今的歐盟開始變得更敏感也更焦慮,這也是歐洲為何頒佈出這種政令的原因。事實上大部分歐盟中的國家,他們的企業根本沒能力與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抗衡。最終想出了這種“閉關鎖國”政策,試圖拖上一拖,再考慮下一步。那為何作為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卻反其道而行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盟看中的是未來的隱患,而默克爾更看重眼前該怎麼辦!簡單的説,歐盟把一切太想當然了。在危機與機遇面前,歐盟更傾向於保守的將危機和機遇全部堵死。但是默克爾卻不同,她會權衡危機與機遇的關係,從而做出最理性且最務實的決定。
首先,中美博弈即便在疫情後也依舊會延續,這是時代造就的。美國所代表的去全球化與中國所代表的全球化註定會發生“時代碰撞”,決定着全球未來的走向,任何國家都沒辦法真正意義上中立。既然如此,德國所要做的不是所謂遠離“爭鬥”,而是要融入這場變革,儘量在兩方之間以“利益”為考量,周旋其中而非躲避。
其次,在默克爾看來,疫情過後的歐洲經濟需要中國資本,也需要與中國深化合作。既然如此,為何不現在及早展開,在關鍵問題上可以適當“限制收購”,但在整體和大格局上卻要加強合作。而且越多的中國企業與資本投資德國,對德國而言固然存在危機,但同樣是機遇,更重要的是會為中德關係、中德多領域合作打下基礎。所以,默克爾的選擇,更像是一場押注,在中國這邊“天枰”上多加了一點“籌碼”。
最後,默克爾一直有一個野心,那就是和法國一起重整歐盟,將美國駐歐盟的駐軍趕出歐洲,並且建立屬於歐洲自己的軍隊,最終將北約領導權收歸歐盟。這一點在疫情期間,德國頻頻與美國對着幹,並且多次邀約法國總理商談美駐軍問題便可窺出端倪。但這個過程單純靠歐盟恐怕依舊有些後力不足,需要藉助中俄的力量,在幫助歐洲的同時也不乏借力打力,助歐洲徹底脱離美國的影響。
所以,與中國保持友好很關鍵。至於為何歐盟卻與默克爾的做法截然相反,其實很簡單,歐盟過於保守,他們想要維持現狀、保持中立。可他們看不明白,時代已經到了拐點,不容他們在保守、中立,這一點上默克爾的格局與遠見“碾壓”歐盟。不得不説,默克爾真的不簡單。對默克爾和歐盟的決定,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