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作為通信行業新興應用,在萬物互聯的大趨勢下,以NB-IoT落地為契機,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擴大。然而,NB-IoT技術大規模商用還需一段時日,其關鍵在於如何打破規模化商用所面臨的三大瓶頸。
NB-IoT發展前景大好
NB-IoT是物聯網領域新興技術,支持低功耗設備在廣域網的蜂窩數據連接,具備覆蓋廣、多連接、功耗低、模塊成本低等突出優勢,可廣泛應用於智能抄表、智能停車、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生產等領域。
由於可直接“疊加”部署於GSM、UMTS或LTE網絡,相比其他物聯網技術,NB-IoT頗受電信運營商青睞,該技術也在運營商、設備商、終端芯片廠商等合力推動下,僅用兩年時間就實現突破性發展。
據統計,2016年全球使用64億物聯網(IoT)設備,比2015年增長了30%,市場規模約為1200億元。而當前只有10%的IoT應用是基於蜂窩網絡的,NB-IoT的連接個數約為6.4億個。
2015-2016年全球蜂窩通信網絡物聯網連接數(單位:億個連接)
我國同樣極為重視推廣NB-IoT在細分領域的應用,要求在2017年實現基於NB-IoT的M2M(機器與機器)連接超過2000萬,2020年總連接數超過6億。
隨着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物聯網、車聯網等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並能進一步帶動智能硬件、信息服務等產業的持續增長。而根據制定的目標,在未來三年內作為建設主體,三大運營商將持續加大在移動物聯網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相關基站的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百億級別。
2017-2020年中國基於NB-IoT的M2M(機器與機器)連接數(單位:億個連接)
種種跡象表明,2017年將是NB-IoT的商用元年,萬億級市場即將啓航。預計到2022年全球將有770億設備連接到物聯網,市場規模超萬億美元,其中NB-IoT未來將覆蓋30%的物聯網連接,達到232億個連接。
2017-2022年全球蜂窩通信網絡物聯網連接數預測(單位:億個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面向娛樂和性能的物聯網應用,NB-IoT面向低端物聯網終端,更適合廣泛部署,在以智能抄表、智能停車、智能追蹤為代表的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生產等領域的應用將會大放異彩。
NB-IoT商用三大瓶頸
從目前我國NB-IoT技術情況來看,對於NB-IoT技術規模化商用所面臨的瓶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芯片方面的瓶頸。目前我國芯片的研發企業由於缺乏相關技術人才,創新服務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設計週期長、風險高等因素,導致國內企業不願意投入資源進行研發與設計。國產芯片供給難以匹配,依賴進口不僅制約了國內芯片行業本身的發展,並且由於成本的因素,導致NB-IoT技術推廣遇到阻礙。
其次,是來自終端的瓶頸。NB-IoT技術所面臨的終端的瓶頸也主要是在成本方面。只有成本足夠低,才有利於NB-IoT技術的推廣。由於目前NB-IoT終端產生的數據流量極少,且對成本的敏感度極高,因此終端成本也成為NB-IoT技術推廣的一個瓶頸。
最後,是來自產業鏈的瓶頸。NB-IoT產業鏈和市場成熟度與LoRa相比,存在一定滯後。NB-IoT產業鏈預計2017年初步成熟,大規模商用在2018年之後。NB-IoT產業鏈短期無法成熟,給了LoRa快速發展的機會,也給NB-IoT技術自身的發展和推廣帶來阻礙。
近年來,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發展迅猛,市場空間日益壯大。但在研發能力、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配套和國際化能力等方面還不夠完善,管理體系不健全、重複建設和無序競爭等問題日益顯現,制約着我國產業發展,未來再進一步還需打破瓶頸。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取得顯著成效,主要經濟指標穩中向好,並呈現出以下四大特點。
2013-2014年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單位:萬元,家,%)
首先,隨着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0-2015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市場規模呈逐年較快增長趨勢,2015年銷售收入約為625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
2010-2015年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市場規模走勢圖(單位:億元)
其次,國內已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製造基地,生產能力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以主機企業為核心、以配套企業為骨幹,輻射全國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鏈。
再次,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體研發能力和產品水平大幅提升,初步掌握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大型養路機械、列車運行控制、行車調度指揮、計算機聯鎖、綜合監控等產品製造技術。
最後,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已初步建立了國家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框架,形成了以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幹,覆蓋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產品實現技術的研發創新體系。
在上述特點作用下,“十三五”期間,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預計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22年其年銷售產值將達到1.2萬億元以上,發展空間巨大。
2017-2022年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年銷售產值預測(單位:億元)
軌道交通裝備發展瓶頸
總體來説,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在主要產品領域取得了突破,基本滿足了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部分產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存在的瓶頸同樣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業研發能力不強,關鍵系統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基礎薄弱,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還未完全擺脱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依賴,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有待完善。軌道交通裝備在設計、製造和認證等方面缺乏規範、統一和完善的適合於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特色的裝備標準體系,標準的適用性、配套性和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三,產業配套能力薄弱。軌道交通裝備的基礎零部件、基礎製造工藝、基礎材料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配套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與國外差距明顯,基礎工業體系對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支撐不足,產業基礎配套能力不能適應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
第四,國際化能力有待提高。軌道交通裝備產品目前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國際營銷網絡構建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人才、技術、研發、製造等能力不足,制約着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
第五,管理體系不健全。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重複建設、無序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差的問題影響着裝備的信譽,不利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長沙用户63xxxx305”:我以為很高端了呢?原來差距還這麼大
(2017-09-25)
據昨天報道,蘋果正在放緩iPhoneX的產量,以衡量iPhone8和iPhone8 Plus的銷量。不過,分析師認為,iPhoneX生產的瓶頸可能實際上是由設備的TrueDepth攝像機造成的。
“TrueDepth相機可能是iPhoneX斜坡的主要生產瓶頸。iPhoneX上的3D感應(TrueDepth攝像機)由結構化光系統,飛行時間系統和前置攝像頭組成,代表比對手更復雜的結構,“凱基證券分析師Ming- Chi Kuo在MacRumors的研究報告中説。 “因此實現批量生產將更加困難。雖然我們預計,在十月中旬,iPhoneX將會有明顯的增長,但由於強勁的需求,供應緊張的情況可能只會在上半年開始放緩。
iPhoneX上的TrueDepth攝像機系統的複雜結構部分原因是由於生產緩慢而導致產能上升的瓶頸。也就是説,郭先生認為,蘋果將能夠在10月中旬以後大量生產iPhoneX,而在2018年上半年,蘋果的供應開始放緩。
iPhoneX的TrueDepth相機系統是在智能手機頂部的顯示屏槽中發現的主要組件之一。它有助於促進蘋果新的Face ID面部識別技術。除此之外,TrueDepth相機也是在使用iPhoneX上的前置攝像頭拍攝自拍時可以進行人像模式和人像照明的必要組件。
TrueDepth攝像機系統包括一個紅外攝像機,一個泛光燈,一個接近傳感器,一個環境光線傳感器,一個點陣投影機以及前置700萬像素攝像頭。所有這些組件都是面部ID正常運行所必需的。
一些用户已經對蘋果Face ID面部識別系統背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持懷疑態度。iPhoneX沒有Touch ID指紋傳感器,用户不得不依靠Face ID不僅用於解鎖設備,還可以用於認證Apple Pay購買。
蘋果將於10月27日正式開放iPhoneX的預訂,該設備預計將在11月3日開始發貨並在店內上市。如果iPhoneX的批量生產繼續受到阻礙,很有可能會在推出時很難買到iPhoneX。根據AppleInsider的統計,Kuo認為iPhoneX的預訂需求實際上可能達到5000萬台。
週一,IBT報道説,蘋果決定將iPhoneX的零部件出貨量扣除。當時相信蘋果正在等待市場對iPhone8和iPhone8 Plus的回應。此外,蘋果公司還預計iPhoneX將會在出貨量增加和加速生產過程之前預期。儘管如此,蘋果去年與iPhone7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
無論蘋果面臨生產困難還是有意減緩iPhoneX的生產,很明顯,購買即將到來的十週年iPhone將為11月份的許多消費者帶來不便之處。
(2017-09-30)
施密特執教遇瓶頸? 一細節證明國安現在很德國
足球網上直播
足球網上直播2008-2015年,從開始搭設花山岩畫保護工程腳手架到保護工程全部完成的八年時間裏,朱秋平幾乎天天和工程施工隊“泡”在一起,為保護巖畫工作提供支持。為朱秋平在腳手架上用午餐。崇左市文明辦提供
這是國內開發商DirectiveGames推出的一款遊戲,也是蘋果AR主打的明星產品。《戰爭機器》可供多玩家同台競技,比如和你的朋友在同一個房間裏進行增強現實足球網上直播對戰。
(2017-09-23)
重型直升機一般是指起飛重量在20噸以上的直升機,是具備戰略意義的軍民通用型裝備,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目前,為彌補這一缺陷,中俄正在合作研發一款新型的重型直升機,該機最大起飛質量38.2噸,最大巡航時速300公里,航程可達630千米。
據悉,在中國新重型直升機項目中,俄羅斯主要負責技術投資,該機借鑑俄羅斯米-26直升機,中國負責設計以及樣機的製造、試飛、認證和銷售。原型機米-26的總長度是40.025米,旋翼直徑32米,旋翼面積就能達到804.25平方米,是一款非常實用的直升機。
中俄兩國合作研發的新機將在米-26的參數基礎上會有一些調整,比如在最大起飛重量上可能會調整到40噸左右,最大載荷量初步擬定為15噸,航程是600公里,這款新型的直升機不僅吸收米-26的優點,還在其他性能上有所加強。
但隨着烏克蘭宣佈不再為俄羅斯提供發動機後,中俄合作研發的新機發動機供應問題成為難題,不過,烏克蘭現已單方面向中國提供新型AI-136T渦輪發動機。AI-136T正常推力功率為11500馬力,應急時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4500馬力。新型重直比米-26略小,但勝在靈活性更高,也更容易操作,更適合軍用需求。
憑藉中國與烏克蘭多年的合作基礎,發動機問題有驚無險,新型重型直升機進展順利,按照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未來將生產100架這樣的重型直升機,並且將其投入國際市場。(zhl)
(2017-09-21)
作為快遞業最後一公里的新生解決方案,受益於國內快遞市場規模的飛速擴張。快遞櫃爭奪戰也在持續上演。但智能快遞櫃的運營及發展難點頗多,未來路在何方?
搶櫃大戰不斷上演
9月13日,順豐控股的豐巢科技表示,其已完成對深圳中集電商物流科技的全資收購,而後者是中集e棧的運營方,此後,豐巢快遞櫃的市場份額將達到行業內的3成。
而就在此前的9月8日,京東物流表示旗下的自提櫃全面向社會快遞員開放,並且是3天的免費使用期限。
除此之外,菜鳥網絡在6月1日經過與豐巢的數據之爭後,為了彌補其在智能快遞櫃等末端配送環節方面的缺失,在8日迅速做出反應,入股了「ST三泰」旗下的速遞易。
截至2016年底,快遞智能櫃已經出現9傢俱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其中,速遞易擁有6.8萬—7萬個網點,豐巢的網點超過3萬個,雲櫃與富友分別擁有近2.8萬個網點,而中集e棧、魔格以及日日順的網點也分別超過了1萬個。
智能快遞櫃在我國發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能不斷吸引快遞企業跟風?
總體來説,離不開快遞需求的帶動,需求既刺激了發展,也約束了競爭主體。
要知道,2012年正是我國電子商務從PC端轉向移動互聯網端的節點,也是那一年開始,線上消費成為大潮,快遞業務在雙11、618等電商購物節的促進下發展迅速。
而在傳統的快遞發展模式中,「最後100米」的配送一直是個難題,不僅面臨着收件方無法準時接收的難題,快遞員也時刻完成簽單而率絞盡腦汁。
所以,智能快遞櫃應運而生,它集成了物聯網、智能識別、動態密碼等技術,能夠實現快件的智能化集中存取、指定地點存取、24小時存取等功能,並且既能兼顧投遞效率,又可保護用户隱私,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的存取體驗。
然而,就算發展的已經夠快了,智能快遞櫃的普及率卻仍沒有滿足市場的需求。
難題多,發展遇瓶頸
這種需求的無法滿足, 歸根結底還是是因為快遞櫃的發展仍然面臨着諸多難題。
1)數量無法滿足需求
國家郵政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的快遞業務量完成312.83億件,同比增長51.40%。預計到2017年,我國的快遞業務量將達到438億件,而2017年的快遞包裹入櫃率預計佔比達11%,也就是説年近45億的使用次數,若入櫃率達到30%,需要快遞櫃格口約1.12億個,需求增長14倍,市場需求太大,而快遞櫃的發展速度難以匹配。
2)投遞的商品易受限
接收商品有限是其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一是貨到付款的快件無法入櫃;二是由於自提貨拒的體積有限和安全問題,不適合大件和貴重的商品投放;三是某些商品在收貨時需要實時驗貨,快遞自提櫃無法滿足。
3)耗費的成本太高
快遞櫃可以説是屬於重資產投入。據瞭解,一個智能快遞櫃的投放成本在2~6萬元,由於不少企業跟風投入競爭,現在每年要支付的物業費漲到了8千左右,加上運營所需的電費、後期的維修費,加上使用壽命平均在2~3年,投入的成本非常高。
詳細來説,一是因為國家政策不明確,有的地方政府將智能快遞櫃當做民生工程會給予經營方一定的補助,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補貼政策;二是收費標準不統一,目前業內多是單獨針對快遞員或快遞企業收費,一件的費用在0.3~0.6之間,並對用户採取2~3天免費使用、超時收費的策略,有的卻是存取雙向收費,用户意見頗多。
4)盈利模式單一
快遞櫃目前有個致命的發展難題就是,目前行業內的快遞自提櫃基本都是存放快件這一項功能,這項收入為主體,外加顯示屏和櫃體的廣告收入,除此之外再沒其他更多的收入來源,盈利模式有待繼續開發。
5)管理權責難統一
快遞櫃裏的快件丟失的話,到底該追究誰的責任?是快遞櫃運營方、快遞企業還是物業?雖然櫃的所有權歸運營方,但使用權是在快遞員和用户手中,如果沒有完善的監控系統予以判定,權責便難以明確。
6)對資本能力要求高
快遞櫃投入成本之高,想要能持續經營下去,就要求背後有足夠強大的資本能力支撐。豐巢背後是順豐、中通、申通、韻達、普洛斯,已完成A輪融資25億元;速遞易背後是中國郵政集團、三泰控股集團、復星資本、菜鳥網絡四個巨頭;而像日日順物流、京東物流、蘇寧物流等旗下的自提櫃也着雄厚的資本實力支撐。
7)服務覆蓋的範圍小
目前自提櫃只能覆蓋一二三線城市的小區、寫字樓或事業單位的範圍,以城區佈局為主,周邊郊區或者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輻射不到,更不用説偏遠地區了,加上缺乏針對性的推廣、宣傳力度,所以智能快遞櫃沒能在全國範圍內被人們熟知和了解。
突破瓶頸靠合作
在8月由國務院發佈的《快遞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説明,希望推動快遞企業在末端配送上達成合作,共建末端配送基礎設施。
1)共建末端設施也是快遞自提櫃削減成本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快遞企業多方平台合作分攤成本,不僅能物盡其用,而且更有利於快遞自提櫃更快、更好的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快遞業務的需求。
2)另一個能有效降低成本、實現盈利的方法就是集成數據流量,再將其變現,這是智能快遞櫃未來發展的不二趨勢,也是今年6月份菜鳥和豐巢數據之爭的根源,誰能掌握數據端,把握住了流量入口,誰將成為快遞產業的鏈主。
3)最後一個發展趨勢就是業務多樣化,從多方面尋找盈利模式。除了存件收費、廣告位收費,快遞自提櫃還可以拓展其他服務項目。
例如豐巢首創了一種用自提櫃自助寄快遞的服務,首單優惠價格低至3元,提高收入的同時既方便了用户的寄件時間,而且讓快遞員存件的同時也能輕鬆攬件,這種互惠雙贏的方式相信今後會得到推廣。
[新零售行業峯會來襲!]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首提“新零售”,自此“新零售”已成為當下電商界最熱詞,各電商大佬反覆提到“線上線下融合”。如今,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模式也上升至新的風口,入局者蜂擁而至……
從舊到新,從傳統到智能,零售經歷着種種變化。對於企業來説,如何做到真正的落地執行?怎樣借力實現銷量和渠道的裂變?現場演講嘉賓將在峯會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這將是一場新零售思想的盛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BAGGIO10”:蜂巢,這是快遞櫃
網友“天空灰色的藍”:快遞櫃
網友“珠海風”:物流都是自提的,不是快遞,無知的大媽!
(2017-09-23)
問:怎樣突破學吉他的瓶頸期?
本人琴齡也有好幾年了,也曾經彈過許多風格的指彈,但大多數都是日本的,比較多的像押尾,岸部真明,中川砂仁,等一些曲子,但都只是照着譜子練習,過一些天練下來,然而我不知道自己彈的是什麼,我認識有一個彈電吉他比較厲害的,隨便我彈和絃都能聽出來,隨着我彈,他就即興起來。然而我近期也在學習樂理,始終不明白怎麼樣才能即興,只是彈和絃內音?還是每換一個和絃,就用一套音階?像lonain一系列那種?還有就是音階的首調問題。到底是按照首調記還是固定調記譜?如果是固定調的話,看五線譜的旋律該怎麼才能看的更快?
答:
如果你感覺自己不知道再學什麼了,想學又不知道該學什麼,好像該懂的自己已經懂了,該明白的自己已經明白了,這個時候是最危險的,這個時候就是瓶頸階段。如果你能跨越這個階段你的吉他水平必定會發聲翻天覆地的變化,質的提升。
相信很多同學都會遇到 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已經會了很多曲子彈唱已經彈得想吐,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從哪裏學起
你這個問題就比較麻煩嘍!
但是也應該高興的是 你發現了自己在哪裏的不足 這其實也是在進步了
這個問題 歸根結底 還是基礎樂理沒學好, 特別是現在的大部分的人學吉他都是衝着指彈或者彈唱 練了一大堆曲子 一堆東西 但是連這些曲子是啥調 為什麼要用這些和絃 都一竅不通也不想懂
更可怕的是現在大部分琴行 也都是這樣上課的 給你首歌教你幾個和絃 然後 來吧開始唱吧
音樂樂理知識這個是必須要練習和弄懂的你才能有質的提升
想要練習即興 彈solo 就需要看懂五線譜 這樣才能清楚自己在彈什麼
我説幾點 對照一下看自己 哪裏不熟 或者沒練過
1.練習吉他指板上的 所有音 的分佈要準確無誤 從C調開始 (12個調練習)
2.練習每個調的和絃內音 如c和絃135 Cmaj7 1357 指板算所有的音
3.音階練習 所有大調 小調 和聲小調 等等很多調 要弄明白搞懂
4.視唱練耳 扒歌 扒帶 練習
5分析你每彈過的曲子 多做筆記
6看懂五線譜的固定調和首調的原理
先説這6點 要是搞懂了上6點
那你已經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
堅持吧!加油
(2017-09-21)
預測回頭看。2012是中國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當時預測基礎設施設資仍是增長最大動力,從過去幾年情況看,確實如此。
本文成於2012年8月21日
2012年的經濟形勢,可謂“內憂外困,遠近交困”。國際上,歐美經濟低迷,發展中經濟增速迅速下降;國內,短期GDP增速下滑到8以內,企業利潤大幅下滑,投資增速下降,處於內生性緊縮的邊緣;與短期問題比,長期更令人擔憂,經濟結構調整收效甚微,人口老齡化迅速到來,長期增長潛力下降。站在2012年,或許註定要選擇一個方向,不僅要解決短期問題,還要解決長期問題,為未來的發展積累能量。
長期經濟增長取決於要素投入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投入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相對給定,可以較快改變的是勞動力和資本。
勞動力方面,這兩年我國的適齡勞動人口總量增速迅速放緩,已經接近於零增長,很快就會變成負增長。所幸的是,勞動力不僅看數量,還要看質量。三十年經濟增長的成果,不僅是直接的經濟產出,還培養了勞動力大軍,特別是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增長了見識,鍛鍊並積累了工業技能和城市生活技能。怎樣讓這些人進一步融入城市,進一步積累技能,是未來勞動力質量進一步提高的關鍵。倘若這些人四五十歲便被迫回鄉,則不但是他們自己的損失,也是全社會的巨大損失。
資本方面,資本的積累靠投資,工業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在2000年以來一直不低,且處於上升趨勢,相應的投資增速也一直不低,且投資佔GDP的比重也一直很高。但是在2012年,企業利潤顯著下降,投資回報大幅下滑,產業投資面臨一個方向的問題,往哪裏投資取決於未來的產品需求,短期看起來不是很明朗。比如説出口,國際經濟較為低迷,出口的增長空間看起來不敢樂觀。再比如內需,雖説未來增長大面上靠內需,可是哪裏機會大現在也説不大清楚。再加上各方面的不確定性,企業也都在猶豫當中,短期的產業投資增速不會太快。
產業投資外,還有一塊就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公路、鐵路、下水道、排污系統、通訊設施、公共綠化等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共同特徵,是可以促進其他要素提高生產率。 比如説,一條質量良好的道路,可以節約汽車的油耗、時間,可以減少輪胎的磨損。運輸的時間和財務成本降低以後,相關企業的成本降低,利潤提高,會擴大生產,增加對上游產品的需求,同時降低對下游廠商的定價,拉動上下游企業的產出和利潤增長。再比如地鐵,乾淨舒適的城市地鐵,可以大幅減少城市擁堵,減少人們的通勤時間。這可不是小事情,財富終究由人們的雙手創造,節約人們的時間,就是減少浪費,也就是創造財富。
基礎設施幫助提高其他要素生產率的這一特徵,就是基礎設施的外部性。基礎設施還有另外一些特點,比如投資金額一般較大,週期較長,資金回收較慢,這些特點共同決定了基礎設施投資往往由政府來組織完成。比如説城市下水道,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可是下水道能夠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不大,私人企業很難一家一户去收錢修下水道,因而修建的激勵不足,因而下水道一般由政府來組織修建。其他基礎設施也有類似的特徵。這裏不是説私人部門不能修基礎設施,可是倘若私人部門不能內化所有收益,或者內化的成本太高,那麼就會存在激勵不足的問題,基礎設施的提供也就不足。
大量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往往是不足的,馬來西亞、泰國、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的基礎設施存量遠小於歐美髮達國家。看來不僅私人部門投資激勵不足,政府的投資激勵也不是很足。想來也不難理解,基礎設施投資本來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情,這世界上願意栽樹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一些工程的決策和管理效率不高,招致批評,還有一些工程存在腐敗,即便好的工程也不得不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包括輿論壓力,所以除非決心很大,往往也就算了。
基礎設施不足的後果,其實比想象的嚴重得多。二戰以來,很多國家,比如馬來西亞、泰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都先後經歷了經濟起飛,可是這些國家從1980年左右開始都先後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停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沒有能夠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不能不令人嘆息。經濟發展是複雜的問題,停滯的原因當然也很多,但是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基礎設施都很落後,這應該是經濟不能繼續增長的一個重要瓶頸。
經濟發展的早期,可以靠要素投入,靠動員以前閒置的勞動力,靠增加投資。可是要素積累畢竟有一個極限,而且要素的邊際產出是遞減的,堆砌要素的難度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差。粗放型的增長以後,還是要靠提高要素生產率,而不是一味靠要素的積累。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依賴於技術進步,依賴於生產組織效率的進步,也依賴於基礎設施。倘若基礎設施很落後,交通、運輸、物流、通訊遭遇瓶頸,那麼即便有先進的技術,也無法運用,要素生產率無法提高。
反觀經濟持續增長,邁入高收入國家的經濟體,比如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基礎設施都很發達,與歐美髮達國家不相上下。倘若回到1990年代,則亞洲四小龍的成就更加令人欣慰,因為當時對他們的前景其實也有很多擔憂,主要的依據就是他們的增長主要源於要素積累,而非生產率提高。事後看來,這些國家保持了持續的經濟增長,成為高收入國家。能夠持續增長的原因當然很多,基礎設施好只是其中一個,可是倘若基礎設施成為瓶頸,要素生產率無法提高,持續的增長是難以實現的。
(2017-09-25)
飲食控制好,減脂你就成功了一半!
節食會降低基礎代謝,身體會分解你好不容易鍛煉出來的肌肉來提供能量,還會降低你身體原來的代謝率。
減脂的時候到底怎麼吃?吃什麼?
保證熱量赤字,減脂=攝入熱量<消耗熱量。做到了這一點,才能進行下一步減脂計劃。女性一般控制在 1300-1600kcal ,男性在 1500-1800kcal ,如果你每天的運動強度的稍大,攝入熱量可以適當增加。
怎麼吃才能又減脂又飽腹?
早飯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一定要充足的熱量、高蛋白食物,保證你一天精力充沛!早餐熱量佔全日總熱量的 30%。
午飯一定要吃飽,一定要吃主食,葷素搭配,午餐攝入的熱量佔全日總熱量的40%。
晚飯可以少吃一點,清淡一點,但是一定要補充基本的能量,一般要求晚餐的熱量,佔全日總熱量的30%。
減脂餐並沒有傳説中的那麼可怕,飲食搭配上建議做到低脂肪、適量碳水、高蛋白。
拒絕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豬油、加工食品、泡麪、雞翅、漢堡,燒烤,蛋糕等等,這些東西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你需要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胸肉、魚肉、蝦、雞蛋白等,因為蛋白質消化的時間比碳水化合物要長,高蛋白餐比較耐肚餓,每天佔攝入量為總熱量的30%!
減脂時最常見的誤區就是拒絕碳水主食,但是不吃碳水很容易讓你暴飲暴食,控制不住食慾,而且很容易體重反彈。
吃對碳水你才可以瘦得更快!主食你可以多吃一些複合碳水,比如各種粗糧、土豆、地瓜、菌類等。你每天最少要有30%的食物是來自碳水化合物,才能維持身體的正常活力跟精神。
多吃一些高纖維的蔬菜,綠色蔬菜卡路里低,容易飽肚,再加上不同的維他命及微量元素,綠色蔬菜是減肥菜單的基礎,每天佔攝入量為總熱量的40%!
在吃飯前可以先喝一兩杯水,這樣可以增加你的飽腹感,降低你正餐的攝入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驚濤拍岸”:很想吃
網友“飄雪1”:知道了
網友“LOTBS”:這評論
網友“Ezio Auditore”:其實説的很對,但是有多少人會去做呢
網友“″在路上″”:放屁,現在大多都是晚上運動健身,你讓晚上吃少!
(2017-09-30)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2014年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這一詩句表達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和文藝工作者的厚望。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我們回望過去的五年可以看到,中國的文藝事業,萬紫千紅,不斷髮展,不斷創新。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則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為己任,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中去。
在經歷了連續幾年票房的高速增長後,中國電影產業在2016年底進入了平穩發展期,在理性中尋找着突破。依靠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中國電影又煥發出勃勃生機。2017年8月以來,《戰狼2》以56億的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績再次引爆了中國電影市場,讓主旋律題材成為了商業大片的主流。如今,中國電影又迎來了史上最強國慶檔,可以説,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這要歸功於電影產業在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
無懼進口片 中國電影越來越自信
中國電影自身的強大,使其對於進口片已經產生“抗體”。幾年前,好萊塢電影的強勢曾經讓中國電影困惑和掙扎,但也激勵了中國電影人拍出好的作品。如今,國產電影的質量越來越高,已經無懼於好萊塢。反之,好萊塢明星頻頻來中國進行電影宣傳與互動,中國電影市場彰顯出了高度的自信。
在蓬勃發展的態勢中,《戰狼2》以前所未有的超級大片體驗,讓華語電影朝着重工業的方向邁進了一步。“就想嘗試點別人不敢做的東西”,憑着這股衝勁兒,吳京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這部華語超級軍事大片。
坦克砸坦克、坦克漂移、非洲街追車、水下搏鬥,這些大場面的實拍過程,無不體現《戰狼2》的國際化水準。開場6分鐘長鏡頭、非洲街追車、坦克漂移、直升機墜落、軍艦導彈發射等被提及最多的大場面戲,全部都是實拍。正如導演吳京所説:“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好萊塢式的流程化,但我們敢於嘗試。只要鏡頭好看,都會義不容辭去做。”觀眾評價説:“吳京用《戰狼2》告訴了所有人,國產軍事題材也可以拍出大片”、“看到了中國電影的進步,終於不必再仰望美國大片了”。
其實,《戰狼2》也並不是“異軍突起”,從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2016年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開始,中國電影主旋律題材就在嘗試與商業大片進行結合,而且非常成功。作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的出品方——博納影業總裁於冬説:“好萊塢電影總能夠有拯救人類的主題,中國的電影作品中也應有這種正義昂揚的精神。很多電影人一提主旋律就已經給自己劃定了界限。其實在我理解,主旋律就是弘揚正氣,這與商業毫不矛盾,反而應該成為商業大片的主流,具備高觀賞度,可以與好萊塢的《拯救大兵瑞恩》《速度與激情》平起平坐”。
目前,中國電影主旋律與商業的融合也在促進行業創新,嘗試更先進的電影拍攝手法。《戰狼2》《湄公河行動》等作品的電影語言很現代,更貼合現在的年輕觀眾,這種語境關係會使電影變得更受大家的喜愛。而整個電影的製作班底也在得到鍛鍊,跨越重重險境,輾轉多地取景拍攝,傾盡力氣去拼,這都豐富了中國電影的創作經驗。
催生藝術院線 中國電影嘗試多元化發展
中國電影的發展也得益於院線的建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6月舉行的“金磚國家電影節中國電影日”上表示,截至目前,中國電影銀幕數已超過4.5萬塊,超過美國和加拿大銀幕數總和,中國已成為世界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
據悉,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以平均每年淨增100億元人民幣的速度上升,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92.83億元,城市影院觀影人次13.72億,以2012年為基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達30.35%和30.99%。雖然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超過2015年,但票房增速卻有所放緩,但從高速回歸正常速度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隨着中國電影創作的多元化,創作者和觀眾都開始呼籲電影藝術院線的建立,中國院線已經開始積極嘗試具有針對性的細化分眾策略。比如,2013年,由四條院線、十家影院組成的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聯盟致力於通過主流院線放映的形式向市場推介小眾藝術影片,為觀眾推介好電影,幫助新鋭導演入市。2016年10月15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長春正式啓動。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牽頭髮起成立。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作為首批加盟影廳放映藝術電影,保證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每週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放映。8月25日,《海邊的曼徹斯特》成為第一部該聯盟上映的海外電影,影片在66個主要城市、180家影院、270塊銀幕專線放映。影片上映8天累計票房508萬元。《海邊的曼徹斯特》密鑰有效期長達三個月,對於試水分線發行而言是個新的起點。
電影產業法助力中國電影發展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電影法”)於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參與“電影法”制定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表示,這部法律既涉及中國的本土電影保護又涉及全球貿易自由規則,既涉及產業的經濟利益又涉及文化的社會效益,既涉及意識形態要求又涉及國家文化安全,既涉及國有企業又涉及民營企業,既涉及產業要放開又涉及產業應管好,涉及的利益方方面面,兼顧的邊界林林總總。雖然整個立法過程歷時很長,但作為文化領域的第一個行業法,仍然積累了值得總結的經驗。
“電影法”呵護着中國電影的發展,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各個擊破。例如,中國電影票房增長迅猛,可是幽靈場、偷票房、瞞漏票房的情況也屢禁不止,票房裏充滿水分一直為人詬病。“電影法”對此加重了相關處罰力度,尤其針對“偷票房”行為。
此外,被不少業內創作人詬病的審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發展,影響了社會力量進入影業的積極性,而簡政放權、激發市場的活力是電影產業改革的重要方向。“電影法”沒有新增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還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製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的項目,還向省市一級下放了電影片審查等多項行政審批項目,簡化行政審批程序。為了防止各地審查管理和審查結果標準與尺度在把握上不一致,“電影法”在下放審批權限的同時規範了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的程序。
在產業支撐上,“電影法”要求圍繞電影核心業務開展各類活動,包括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維護、行業自律、電影評論等,鼓勵創作、鼓勵評論,大膽扶持、大力培養,為各級電影行政管理機構提供了明確的管理標準和約束機制。
“電影法”對演藝人員的社會責任也進行了強化,規定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而且,還對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罰款、吊銷許可證、一定期限從業禁止等。
可以説,一些中國電影產業的疑難雜症在“電影法”的法律框架下,會逐漸得到解答。“電影法”也一定會在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轉換過程中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2017-10-02)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